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彷徨·祝福》:“祥林嫂?怎么了?”“老了。”在前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注解中,写的是“老了,即死了”。读后总觉得这样注解不十分合适,这本来不注也可以的。但要注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应该引用的。《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写道,长妈妈教给他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了,必须说老掉了。”这是小说中鲁镇地方的习俗,大概忌讳说“死”,也略有“惋惜”、“可怜”的意思。如要注解,则可以把两段话都写出来,就象用同义词互训一样。  相似文献   

2.
退休之后,常有友人关心地问我:“现在闲着在家干什么?”我的回答是:“退休无事,读书写字,老有所学,快活如仙。”黄树则(前卫生部副部长)老人的两句诗“到老更觉知识浅,余年应是读书时”,成了我老而好学的座右铭。 古人有“读书最乐”、“读书更佳”的说法,又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所以也就有许多人终生读书不倦,晚年更觉读书好。《南史》说沈攸之“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徐广“性好读书,年过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陆放翁云:“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正是老年读书感悟的至理名言。 老来读书悟性深。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则妙喻:…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第三回里写史进到渭州找师傅王进,在茶坊里遇到鲁达,鲁达告诉他:“酒家听得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这“老种”和“小种”究竟指谁?两人是什么关系?小说对前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老回回”,本名马守应,陕西绥德人,因是回族,故诨名“老回回”。“老回回”是一位较为杰出的农民起义首领,对明末农民战争作出过历史贡献,是位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关于“老回回”最终结局怎样?史籍或多缺载,或语焉不详;而《鹿樵纪闻·闯献发难》则载他最后于淅川“病死”。 当前,在有关研究老回回的论著中,有的同志沿用旧说,认为马守应最后“因病逝世”,  相似文献   

5.
释“老革”     
《三国志·蜀书·彭羕(漾异体字)传》云:羕因左迁,私情不悦,往见马超,超宽慰之,羕颇恨刘备,曰:“老革荒悖,宁复道耶?”裴注首先引扬雄《方言》:“悈、鳃、乾、都、革,老也”.又引郭璞注:“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等“五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好“五老”的优势和作用呢?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我曾以帛书《黄帝四经》的内容与汉代史事相印证,分析证明了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黄学”思想,而非“老学”思想。而汉代史书《史记》和《汉书》,都将“黄”、“老”并称,相提并论。可是检阅先秦文献史籍,“黄帝”与“老子”皆分称,未有黄、老并称之例。《史记》首创“黄老”一词,遂将两者混而为一,并称“黄老”。后世学者,多承其说,少有异辞,以“老”代“黄”,不加分辨,道家思想之分流遂乱而莫辨。今取《史记·论六家要旨》一文中关于对道家思想的论述,与帛书《黄帝四经》(下均简称《四经》)的内容作一比较,分析其“道论”的理论渊源,以辨“黄”与“老”之别,以明以“老”代“黄”之谬。  相似文献   

8.
苏金伞是一位写新诗而获“读者很多”的老诗人。他的创作生活,从一九二五年在《洪水》上发表第一首诗算起,已是整整五十六个春秋了。先后出版过《无弦琴》、《地层下》、《窗外》、《入伍》、《鹁鸪鸟》五个诗集。粉碎“四人帮”后,老诗人“精神振奋,  相似文献   

9.
王张江姚“四人帮”,曾指使其御用文人,连续抛出《论西汉初期的政治与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与汉初巩固政权的斗争》、《法家路线和黄老思想》等大毒草,大肆吹捧黄老“无为而治”的进步性。这种学说有什么进步性?“四人帮”为什么这样起劲地鼓吹它?现在应该还以历史本来面目。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作为“用世之学”(魏源《论老子》)曾经“效用于汉”(《章太炎文钞·儒道》),这是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所决定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繁刑严诛、吏治刻深”的秦王朝。“汉承秦制”。随之而起的汉王朝,就是在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王朝“赋敛愈重,戎徭无已”,激化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二世受之,因而不改”,导致灭亡。这使  相似文献   

10.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正月》第五章:“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召彼故老,讯之占梦”的主语是什么?后两句应如何理解,怎样标点? 郑玄笺:“君臣在朝,侮慢元老,召之不问政事,但问占梦,不尚道德而信征祥之甚。”“时君臣贤愚适同,如乌雌雄相似,谁能别异之乎?”郑氏把“君臣”当作“召彼故老”的主语,把这两句话理解为君臣召故老来问占梦之事。其说甚误。第一,“君臣”是硬栽上去的,原诗没有这个主语。第二,君臣召集故老问占梦之事,是无端插进去的两句话,与前后文都无联系。  相似文献   

11.
孟谦 《社区》2001,(12):56-57
近年来,活跃在影视舞台上的李丁先生,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的角色,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六王爷到电影《天堂回信》中的爷爷;从《林中谜案》中的“老公安”到连续剧《人虫》里的“房虫”老掮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2.
四大妈是谁?七老八十了?呵呵,别瞎猜了,“四大妈”是四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她们是海城市八里镇大新小学五·二中队的李云超、牛元娇、王璐、侯金秀。在一次队会上,我看到了这四个小姑娘表演的节目,叫《诚信“四大妈”》。见她们表演得  相似文献   

13.
何谓百姓?“百”是言其多。“姓”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系统的称号。古时候,“百姓”是少数贵族的总称。到了战国时代,贵族败落,平民增多,形成一个巨大的群体和社会力量,“百姓”也就成为千万平民的通称,包含众多、同族又有合群的意义。(沈寂:《老上海小百姓》序  相似文献   

14.
杨朱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主张“为我”“贵生”“全性保真”。在老庄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杨朱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杨朱和列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今本《列子》非伪,其中的《杨朱篇》可以作为研究杨朱思想的基本材料。在中国古代老学史上,大家对《列子》十分重视,解《老》时普遍征引该书,并以杨朱思想证《老》。从老学史的验证来看,或者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来看,我们都应该重新认识列子和杨朱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编写者周振甫先生是《谈艺录》、《管锥编》的责任编辑,更是钱老最亲密的学友(钱老自称:“环顾四海学问同心之友,近有周君振甫,远惟×××耳。”见《人民日报》1987年3月16日)。凭这点,读了这本读本,不由人不吃惊、不遗憾。老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好,大功了。坏的开始呢?推类想象可矣。这书第一节,选了钱老的一段自述,给纳入“鉴赏论”,标目为“钱先生的擘肌分理”。我们来瞧吧。《谈艺录》346页:  相似文献   

16.
北宋嘉祐元年(公元一○五六年),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赠王介甫》一诗中写道:“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欧公以李诗、韩文自况自勉,并以此勉励王安石.“后来谁与子争先”一句,足见欧对王的殷殷寄望、切切推重.于是王安石答以《奉酬永叔见赠》:“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王安石显然置“道义”于“文章”之上,表达了壮心  相似文献   

17.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18.
《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动词“在”的用法吴葆棠《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在”字,除参与构成“在前”、“在先”、“在下”、“在生(即在世)”和“自在”等共15个复合词以外,多用作表存在义的动词。1、动词“在”参与构成的句法构造有三种:1)在x,例如:...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刊张政烺同志《甲骨文“肖”和“肖田”》一文,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文章说旧版《甲骨文编》的编者不识“?弊?归进附录,新版《甲骨文编》收入了正编,释为“??并注明从人从少,《说文》所无,其义与少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电影《城南旧事》和小说《城南旧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实记录。林海音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城南旧事》小中见大,书写“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折射了中国大陆巨变时代的政治风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古城进行想象性的文学描摹和文化景观的地理投射,影视叙述文本被重构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