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相对应,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历程。这一进程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五四时期为文化大众化的开端时期,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向社会基层靠近和普及的倡导与宣传;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开展的面向工农群众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文艺大众化运动,使文化的大众化开始走向实际;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形成文化大众化的思想理论,文化大众化的实践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但在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遭受一些挫折。  相似文献   

2.
文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构成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文艺家在同人民群众的结合中转变立场、转变思想感情、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问题;一是在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问题。自“五四”以来,尽管一些进步的文艺家多次讨论“民众文学”和文艺大众化问题,“到民间去”、“到群众中去”的呼声连绵不绝,但由于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也由于主观方面的种种原因,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有的人虽然提出了“向群众去学习”或“从大众去学习”的良好愿望,但又不懂得这一主观要求必须放到与人民群众结合的客观事实中才能真正实现。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讲话》总结了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在 1 931年 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后 ,积极投身于当时兴起的左翼文化活动。他从理论的高度引导了这场运动 ,不仅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而且在文艺大众化及文艺批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启蒙运动是在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反奴役、反礼教、反复古、反迷信的新文化运动,亦称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或新"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实现的文化普及化、大众化领域,提出了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于文化大众化的新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众化”与“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体分析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可见文艺大众化问题的提出,蕴含了现代中国知识者与大众间的启蒙与被启蒙的质的转变。后来的人们将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斥为“化大众”,既有背文学史实,亦有着理论上的谬误。而这种谬误,早在三十年代即有其萌芽形态。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优点与缺失,对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学有着同等的深刻影响。它的某些局限被发展到极致后,甚至衍变为巨大的自我否定力量,回过头来对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6.
在抗战时期,曾经出现一个多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声势的民族文艺运动。官方试图将其引导到文化统制的轨道上去,但由于众多自由文人和进步文人的参与,这一运动已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具备了民主主义、启蒙主义、国际主义等新的质素,没有重蹈30年代初期的民族主义文艺和30年代中期的民族文艺的覆辙,官方的图谋因此落空。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文艺的民族化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一文艺民族化的论争可溯源于“五四”反传统的斗争。从30年代文艺大众化和“旧瓶装新酒”的民族形式的讨论,直到今日的论争,都潜藏着担心我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问题历来都是文艺家所重视的问题。抗战时期,从总体上看,文艺理论研究显得较为贫弱,但现实主义问题的探讨与文艺大众化、民族形式的论争相交织,仍在持续进行。这同对抗战文艺实践道路的探索是紧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1 柯灵从事散文创作是在30年代初期,这正是现代散文从说理文走向美文的成长期。从“五四”就为现代散文寻找新路的作家竭力主张表现真情实感的白话美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小品文,使得小品文摆脱名士气,成为新时代的工具。”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杂文和抒情散文怎样从“身边琐事”到表现时代的“血腥风雨”已成为多数文艺家追求的目标和创作的中心。柯灵正是在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社会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从世界文化史意义来看,这场改革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取得这场改革的成功,又需要哪些根本性的条件,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拟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规律、理论特征和文化历史意义的角度,谈谈它对我们当前改革的启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指西欧十四到十六世纪兴起的反封建的、为资本主义萌芽势力开辟发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大后方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虽然实行国共合作,但国民党仍不放弃其专制统治,在文化上实行种种专制政策;颁布一系列反动法规;设置反动文化机构;制订反动的“文艺政策”;压迫和扼杀进步文化团体。为了放手发展抗日文化运动,中共领导进步文化界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政策进行坚决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表现在:强烈呼吁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深入批判国民党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文艺政策”;坚决抵制法西斯主义的书报审查制度;努力扩大文化统一战线队伍。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的斗争,是一场重要的文化思想、文艺理论的斗争,也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艺的人民性,是周恩来探索文艺为人民服务问题、也是他整个文艺思想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文艺的人民性,是指文艺作品与人民联系的程度,反映人民思想、感情、利益和愿望的深度。换句话说,凡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提出了人民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助于培养人民的健康情操,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从中外文艺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文艺家还是评论家,都在自己的创作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中国现代文艺运动、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如何形成的时候,我觉得需要注意思想史上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鲁迅的文艺观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五四运动到三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而在这个运动中,鲁迅是代表,是主将,是旗手。鲁迅的文艺观,跟他的整个思想一样,曾经经历过由革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大众化"运动反思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始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运动 ,在 2 0世纪 40年代形成高潮。大众化运动一开始就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划开了界限 ,否定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 ,批判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 ,反对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 ,明确提出知识分子通过改变自我以适应大众的主张。它以大众喜闻乐见为艺术的评判标准 ,以顺应大众心理而鼓动大众热情为艺术指归 ,完全颠倒了知识分子与大众在文明发展中的关系 ,最后终于使文学陷入迷途 ,使知识分子失掉了精神存在的合法性。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从主动到被动 ,从自我迷失到被迫归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国内、国外两个视角,对理论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马克恩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体来看,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对于这场运动涉及的人物、刊物、书籍,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至今缺乏完整而详尽的研究.尚需要从整理完善相关资料、深度挖掘人物贡献、系统研究运动过程、探求运动的意义及启示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推动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文艺的大众化曾经是我国文艺创作中的独特现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确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左”的思潮推动下,“大众化”被作了简单的理解,导致所谓“大众化”的文艺作品缺乏生活质味。文艺的世俗化则是近 20 年来文艺发展的流向之一,这种流向与当代社会人的务实尚真观念和社会消费式文化潮流密切相关。文艺的世俗化表现在创作中是多了生活的原汁味和人情味。而在世俗化的流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味表现“欲”、渲染“欲”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牵涉到文学领域之外诸如思想、政治等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从“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殷切呼唤的“平民文学”,到延安时期毛泽东《讲话》政策性指明的工农兵文艺方向,文艺大众化运动在话语与实践两方面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云南籍作家张天虚(呈贡人,1911——1941年,原名张鹤,曾用笔名天虚、虚、天山等),是我国三十年代进步文艺运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家。他的50万字的巨著《铁轮》是左翼文坛卷帙最繁浩的长篇小说。由于他过早病逝,没能引起现代文学史家和评论界的应有注意,建国后各种版本的文学史都将这位重要的革命作家和作品遗漏了。令人欣喜的是,蓝华增同志  相似文献   

19.
任卓宣是台湾1950年代反共文化运动和文艺政策的倡导者和执行人,然而从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中,任卓宣的文学思想却属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或许由于任卓宣呼唤和就范的文艺政策的强大存在,在其1966年出版的文集《文学和语文》中,他篡改了当年的左翼痕迹。任卓宣的文学思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标本,显示出意识形态的选择性和思想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左翼“两大台柱”的鲁迅与茅盾,在联手批判“革命文学”初期创作理论,纠正“左倾”文学偏向,创办和支持进步文艺刊物,扩大左翼文化阵地,推动左翼文艺运动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挖掘分析鲁迅与茅盾联手推进左翼文艺事业的几个方面特点,对于全面、深入总结左翼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