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胤凌 《当代老年》2006,(8):34-34
林则徐是清末道光、咸丰年间的一位名臣。1840年,时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抵抗英国鸦片入侵的壮举,当时虽赢得了国人的一片赞誉,但却触犯了清庭主和派的利益。为此,道光皇帝1842年在内外压力之下,不得不采纳主和派的意见,将林则徐撤职查办,贬到新疆伊犁戍边。1845年10月,道光皇帝在一些忠正大臣的劝谏下,又下旨将已经戍边三年的林则徐召回,让其驻在甘州,协助陕甘总督布彦泰督署甘肃军务。  相似文献   

2.
李丹崖 《当代老年》2014,(12):29-29
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光是位民族英雄,更是清朝难得的第一清廉官员。他本人最看不惯的就是官员中饱私囊,搜刮民脂民膏。有一年,湖北大旱,在湖北任职的林则徐心急如焚,四下张罗救济灾民,而下属官员却不闻不问,忙于花天酒地,不问民众死活。  相似文献   

3.
魏云芳 《现代妇女》2014,(10):287-288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晚年因夷务之事遭遇流放至新疆,在遣戍新疆的三年里林则徐以诗人之笔记录了自己在边塞的生活,他的诗或写告别亲人,或与友人酬酢赠答,或记路途艰辛以及异域风光……其中很多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诗歌可以折射出诗人深处逆境的爱国情思和旷达精神。  相似文献   

4.
民族英雄林则徐南下广东查禁鸦片,同时十分关注澳门方面的动静。他一再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丧失澳门的主权”,“我去广州首先要到澳门巡视”,“澳门是鸦片之源,严禁鸦片必须严查澳门洋人之窝”。林则徐在广州收缴鸦片,并指令各国商人签字画押,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英国政府当时派驻广州的商务监督义律,是一个好战分子,态度十分蛮横。他对林则徐禁烟恨之入骨,在不得已交出鸦片后,又令英国商人不许在保证书上签字画押,并率领他们于4月12日退出广州。先是住到…  相似文献   

5.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之职赴广州,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也正是虎门销烟的壮举让林则徐名留青史,从这一角度来说他无疑是强硬的禁烟派。但是,晚年的林则徐曾一度提倡在内地种植鸦片。究于这一历史现象,从社会经济原因、忠君爱国思想、时代认识方面来分析林公这一转变的原因,希图加深对林则徐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翟杰 《老人世界》2013,(5):29-29
在国家博物馆小莽苍苍斋收藏的清代名人书法展厅里,第一次看到林则徐的书法,心中满怀敬意。作品是一幅行书:“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落款为:辛阶五兄先生印可,少穆弟林则徐。  相似文献   

7.
廖可 《当代老年》2009,(11):23-23
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在此之前,湖北武昌也曾有过一次焚毁鸦片的义举。 武昌焚烟发生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7日,地点是武昌行辕校场。人们当场将在湖广地区收缴来的鸦片1万两点火焚烧,将烟枪3000杆悉数以槌击毁。武昌焚烟的主事者,除了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之外,还有一位当时的湖北巡抚,他就是南京人伍长华。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1785—1850年),清朝大臣。他在漫长的官场生涯中,始终牢记“廉洁”“清政”四字。最初在山东济宁任运河河道总督时,林则徐便立了一块镌刻着“人到无求品自高”七个大字的石碑,以鞭策激励自己。后到江苏任廉访使时,他又在官署大厅挂上一幅亲书的条幅:“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以表明自己做人为官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任职的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已经开始由盛转衰,政治腐败、财政支绌、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势决定了林则徐以“救世“为己任。外官任上,他辗转升迁,青云直上,但始终把着眼点放在与国计民生密切联系的经济问题上,特别是集中于弊端严重的漕务、河工、水利、盐务等社会问题,并提出一系列以民生为本的水利改革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基于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关系,林则徐宦迹所至,始终以民生为首务,究心水利,浚治江河,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设想,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翻开那本沉重的历史,里面有很多民族英雄。比如岳飞、林则徐……也有很多归隐的隐士.比如陶渊明、柳宗元……无论是隐士还是民族英雄.他们都曾经用自己的行动去报效过他们的国家。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用一首《过伶仃洋》诠释了对那个千疮百孔的南宋王朝的忠诚,可是,我们却不知道他也曾经有过归隐之心。今天就这点.接下来笔者将和大家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是我国历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虎门销烟的英雄,他有体察民情、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流放遣戍、力所能及、位卑不敢忘国、富国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揭开了我国近代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炎黄世界》2013,(4):23-25
美国人来广州后的十年间,清朝官吏仍然将美国人和英国人混为一谈,清政府“不屑于了解外国情形的闭目塞听状况,并没有稍为改变”。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关注西方世界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梁廷楫和徐继畲等一批开明、进步的爱国者,出于“以夷制夷”的考虑,开始认识美国。他们特别重视对美国情况的介绍,而且不加掩饰地对美国的长处加以推崇,给予好评。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认识。其中,徐继畲是他们之中最为推崇美国、推崇美国总统华盛顿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一幅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它告诫人们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皆来源于"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时刻砥砺着我们要杜绝私欲,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化学研究的一个很大的实际意义,就是我们现在必须反省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国家现代化这个目标,如果从十九世纪中期林则徐、魏源那一代人算起,至今已经渡过将近一百五十年了。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却总不成功,而就代价来说,我们民族为现代化目标所作出的牺牲,可能要超过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民族。一百多年来,中国不断地陷入革命、动乱和暴动的局面中,不知有  相似文献   

15.
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镇的海滩上,清朝道光帝派出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70年后,1909年2月,在当时上海最豪华的汇中饭店,中,美、英,日等十几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多边的国际禁烟会议"万国禁烟会".如果说,"虎门硝烟"是中国第一次禁烟运动的巅峰,那么,"万国禁烟会"则可视为中国第二次禁烟运动的高潮以及全球禁毒的开端.不同的是,70年的光景里,鸦片在中国泛滥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相似文献   

16.
阻击毒祸     
中国曾经是毒品危害最大的国家。在中国悠久璀璨的文明史上,没有哪一种商品曾经像鸦片那样震撼过这个古老国度的根基,并给她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与耻辱。在毒品已经泛滥成为世界性公害的今天,为了打一场广泛、深入、持久的禁毒人民战争,2005年中国掀起禁毒风暴。中国禁毒之旅,始于1729年雍正皇帝颁布的世界上第一个禁烟法令。林则徐发动的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禁毒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宣布成为“无毒国”,同时也将“东亚病夫”的帽子扔到了一旁。  相似文献   

17.
毒品与政治     
贩毒、吸毒、禁毒与中国政治有着悠久的关联。中国是世界上禁毒最早的国家。早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颁布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烟法令。从此,禁烟之声缕缕不绝。1839年,林则徐发动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即虎门销烟,这次禁烟壮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清末民初,中国政府又发动了第二次禁烟运动。这场运动分前后两期,前者是晚清新政的一部分,以挽救垂亡的政权,后者是民初政府除旧布新的措施,以巩固新生的制度;两者虽初衷不一,但  相似文献   

18.
郭慧颖 《现代妇女》2014,(12):337-337
谈起虎门,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国服装名镇、时尚之都等等这些美称。随着虎门地区的经济进一步腾飞,这个美丽的港口小镇,越来越散发出浓厚的商业氛围。每年以中国虎门服装交易会为龙头的琳琅满目的展览会吸引了大批的海内外游客。虎门,似乎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充满活力朝气的地区。可曾记得,几百年前这块英雄之地留下了震古烁今的历史事件——林则徐硝烟。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虎门,留下了太多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远到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虎门的足迹。虎门,又是一个饱含历史底蕴的文化古城。然而,对于如此具有文化内涵的一个地区,为什么现代的我们却不多提起这些值得铭记的人文历史呢?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地区政府的一个总体规划上。通过研究不难发现,造成虎门旅游业停滞不前的一些因素无外乎以下几点:第一,旅游景点吸引力不够,枯燥乏味;第二,景区设施不齐全,旅游景点附近配套设施较少;第三,整体宣传缺位,力度不够;第四,旅游业发展缺乏总体开发规划。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虎1"3旅游资源整合的有效整合方法,力求通过辩证的手法,解决虎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埃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以狭窄的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大陆相接,埃及通过红海又与印度洋相连。这样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使中国与埃及很早就开始了友好往来,互相有所了解。中国关于埃及的记述,最早见于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该书在《航海外夷》条上提到的《勿斯里》,就是埃及。此后,中国古籍不断有关于埃及的记述,但是这些记述基本上是地理与风尚方面的内容,关于埃及历史的记述,到清末才出现,首先见于林则徐组辑的《四洲志》。该书提到了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朝图特摩  相似文献   

20.
如何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产,这在我国还是一个让许多老年人费心的事情。有些老年人勒紧裤腰带攒钱,买菜拣便宜的,穿衣买地摊的,巴不得将手头的零钱统统凑成整数存进银行。这样做,利少弊多,甚而留下后患。君不见,晚辈坐吃山空者有之,恃财为非作歹者有之,为分割遗产大打出手、对簿公堂者亦有之。如此种种,真应验了那句老话:“家有藏书能教子,遗金满堂常为灾。”老年人过分注重留下遗产,既有损自己晚年生活的质量,又不利于儿孙创业治家。古来许多仁人志士都深谙此理。林则徐说:子孙若我,留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干什么?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