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闽、台两地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台湾建省之前隶属福建,称"福建台湾府"。本文探析了清代台湾建省以"'甘肃新疆'之制"为模式,在建省后称"福建台湾省",仍然在教育行政、财政、幕府制度等方面同福建保留了若干行政上的关系,认为官方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加深和加重了台湾建省初期闽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佃仆制是一种具有严格隶属关系的租佃制度,佃仆又被称作地仆、庄仆、庄佃、火佃、佃民、伴挡等。佃仆是一种特殊的身份,与地主之间存在主仆关系,佃仆因种主田、住主屋、葬主山而以契约或宗规家法形式确定与主人的关系。有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区别于一般佃户的主要标志。主仆的名分是终身的,而且延及子孙,世代相承。佃仆没有迁徙自由,婚配受到干涉,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但他不是奴隶,可以组建家庭,有一定的私有财产。佃仆制度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广东等省的某些地区,其中尤以徽州、宁国地区最为盛行。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乡村地权变动的一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树基 《学术月刊》2012,(12):117-125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地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学者们开始努力构造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不仅从经济制度史的角度,更从法律制度史的角度,围绕"典"与"田面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的其他次一级概念,发现并不存在从"私相授受"到田主承认佃户的田面、再到佃户自由转佃田面的过程,而是佃农或通过交纳押金获得永佃权(或"相对的田面权");或因改良土壤而获得田面权,又因通过转让佃权而实现田面权。同样,田面权的形成与实现的过程,也不是佃户斗争的结果,而是市场机制的运作所致。中国存在一个形式与内容基本统一的乡村土地市场。各地不同的土地交易方式,可以在同一个理论框架内得到统一的解释。中国近代关于中国农村性质的争论以及改造乡村的理论与实践,实有重新检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仅从剥削与被剥削、土地租让与经营的角度并不能全面认识租佃制度的内涵,租佃制度还包含着业佃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关系。以往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研究往往只注意到佃农之间的互助合作行为,而在租佃制度中以伙种、分种、换工、帮工、分租、力租、永佃、减租等形式存在的业佃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则被遮蔽于剥削关系之下。在租佃制度中,非对称性的合作与互助是业佃关系的常态,租佃关系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性、剥削与互助并存是租佃制度的基本特征。对构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来说,限制租佃关系的剥削性,倡导基于自愿、公正、互惠的农业互助合作,形成租佃与互助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改进租佃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闽祖光州"现象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王审知"独优固始人",导致冒充固始籍者的大量出现,是造成"闽人称祖皆曰固始来"的原因.但从文献记载来看,王审知以及后来的闽国统治者不仅没有"独优固始人",相反,对闽人却有特殊的优待.因此,非固始籍者也就没有必要冒充固始籍.而且,在当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非固始籍者也不太容易冒充固始籍.假使真有极少数冒充固始籍现象存在,闽国灭亡之后,尊宗敬祖的传统也会使他们改回原籍.实际上,"闽祖光州"的形成与唐末大规模光州固始人入闽有关.不仅追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光州固始籍将士数量庞大,而且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闽国政权后,创造的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又吸引了大批固始人投亲靠友进入闽地,使得闽地固始籍人口比例陡然增加,从而形成"闽祖光州"这一特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6.
清代闽西四堡坊刻“族商”市场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闽西四堡坊刻业的鼎盛时期,当地"族商"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四堡一代代"族商"的市场理念,包括将坊刻作为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并成为传播文化的"儒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以及在建立稳定的发行网络的过程中互相提携、共同发展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试论闽、越与畲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越是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福建是闽族的世界,浙江是越族的摇篮.对闽、越族的历史,前人已作过一些研究,但一般认为闽、越是一个民族,即越族;畲族为越族之苗裔.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根据近年来搜集的一些资料,本文拟就闽族与畲族的渊源关系和畲族非衍出于越族的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明初庄田经济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一般认为,明代庄田经济是地主经济性质,“庄田上的生产关系是佃户与地主的租佃关系,这又与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租佃关系同属一个类型”。其实,明代的庄田经济在各个阶段都有本质的区别。在较长的时期内,官庄、王庄等庄田实属于领主经济,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显示过地主经济性质。朱元璋夺取南京后,给其“文官拨典职田,召佃耕种,……(由佃户)送纳子粒,以代俸禄”。孙宜也在《大明初略》中讲:其时朱元璋对“文吏悉授职田,佃(户)输其租代禄焉”,这是实  相似文献   

9.
闽文学史是有着自己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区域文学史。其形成是在静态的福建地域文化和动态的外来文化的双向影响、润渍下完成的。两种文化融汇的契机是闽人外迁和外籍士人内迁入闽的双向人员流动。闽文学史的艺术特质体现在文学创作主体的殊异性、文学创作客体的参差性、文学发展演变轨迹的乖违性、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源发性等四个方面。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在融汇中不断走向疏离的过程。在融汇中,闽文学史走向了成熟;而在不断地疏离中,闽文学史最终获得了新生,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向科 《云梦学刊》2013,34(2):56-60
民国时期的资料表明,洞庭湖区农村土地租佃关系中常规的地主——佃户模式之外,还存在"地主——二东君——佃户"的特殊模式。二东君多为农村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较高,关系广泛者。其在土地租佃中代替佃户交纳押租,负有督促佃户及时纳租等责任,并获取一定报酬。二东君既为土地的出租与承租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土地租佃制度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范围。但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天灾人祸频仍、农村社会经济恶化以及革命风雨的到来,二东君制度遇到了困难和危机,给土地的出租与承租带来了不便。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和台湾的“解除戒严令”而兴起的台港文学研究热潮,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一至六届“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的极不完全的统计,十年中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有关论文近四千信,出版专著数十部。仅台湾文学史方面的著述,就先后出版了诗歌史、小说史、文学批评史以及好几种台湾现代文学史。认真总结十年来这方面研究的发展历程,吸纳其中有益的经验,将有助于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洋洋一百二十万亩的闽版(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湾文学史》(上、下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福建是最早…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地域文化研究的持续升温,田文化的宝库也缓缓地打开了。何绵山先生为打开这一宝库,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近几年来,他继主持、主编、独撰《闽文化研究》、《福建经济与文化》、《八闽文化》(上,下)、《福建民俗》、《福建历代作家评传》等书后,又于1996年1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闽文化概论》一书,进一步推动了阅文化研究。《闽文化概论》吸收了历史上和近年来海内外阅文化研究的成果,去粗存精,用伪晋江。读了全书,读者对闽文化的发展和光辉成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全书对闽文化的源流、特点,因地哲学、…  相似文献   

13.
一垦首制是清代台湾普遍盛行的一种土地开垦制度.这种制度以有资者出资,有力者出力为主要特征.具体的开垦方式有如下三个程序:1、垦首(或称垦户)首先向官府领取垦单,取得荒地开垦权(此种开垦权在一定时间内受法律保护);2、由垦首出资招募佃户,或亲自在垦区组织开垦,或委派“管事”代管;3、开垦获得成功,佃人必须向垦首交纳租税,称为“大租”,而垦首也必须把垦熟的田园向官府“报课升科”,缴纳田赋. 那么,垦首制究竟在清代台湾的土地开发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呢?换言之,通过垦首制方式开垦的土地究竟在清代台湾土地开垦总数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峡两岸形势趋缓,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在逐步发展。近来,台胞回大陆投资的势头十分活跃,充分利用这一趋势,大胆地吸引台资,是福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当务之急。 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发掘和整理近代外国传教士在闽的《圣经》方言译本及其传播活动。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新旧约全书》在闽方言的翻译文献;二是《旧约全书》及其篇目在闽的方言翻译文献;三是《新约全书》及其篇目在闽的方言翻译文献。四、近代新旧约全书在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明人郑善夫的<竹枝词二首>,以记录浙闽间行旅实践为主题,有山林风光和社会民情的真实描述.郑善夫的这一作品,与通常多见"竹枝词"有所不同,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文学个性.而其中保留明代浙闽交通史料的价值,也值得我们特别珍视.讨论相关问题,对于认识古代越地交通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闽学人物对建刻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虽为人们所关注,但尚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一些分析建刻发展原因的文章,不外从因唐末五季战乱而经济重心南移,建阳所处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这等方面来阐述,而对建刻发展的文化基础和背景还处于点到为止的状态,未作展开论述。本文拟通过对一些历史事实的分析,就闽学者对建刻发展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粤闽巡视纪略》中关于澳门部分的记录,是反映清前期澳门历史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详细报道了清前期澳门地理、军事、经济、宗教、方物及生活习俗等各方面情况,还较真实地反映了清前期澳门葡萄牙政权与清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很多资料均为独家记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闽港澳经贸合作走过了30年。闽港澳经贸合作推动了福建对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一国两制进程,更好吸引台资,发挥海西在连接两岸四地中的作用。闽港澳经贸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效应,具有鲜明的特点,突显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闽西四堡雾阁邹氏至迟在明清之际已渡海到澳门贸易,清康熙中期开始向南洋发展,其高峰期持续到乾隆前期;东渡台湾则主要集中在康熙末年至乾隆中期。在南洋,邹氏族人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不仅在贸易上"大获其利",相当部分人还与当地妇女联姻;在台湾,邹氏族人除了从事农、工、商各业之外,还有部分人从事军务,为保护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影响邹氏族人向海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明中叶以后闽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雾阁邹氏的经商传统;海洋形势的变化和清政府海洋政策的调整;四堡书籍刻印和贩运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