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亚林 《学术界》2022,(8):5-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从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通过人民的主体角色的确立、主体地位的保障、主体力量的统合、主体价值的塑造等主体内容构建方式,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论”。人民概念与角色从基于革命的单纯经济政治概念与功能到基于建设的人民与执政党、国家和政府间关系的复合概念与功能的多样扩展,人民主体地位基于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而获得的制度保障,人民主体力量基于执政党力量对人民力量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力量有机统合的合力生成,人民主体价值基于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与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一体两面”式双重建构,四者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塑造了内蕴新型主体功能、新型主体制度、新型主体力量与新型主体价值于一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用“使命型政党”统合“制度”、“人”与“治理”的方式,锻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理性力量,开创了“人民主体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高中建  李长垚 《河北学刊》2020,40(3):156-162
张涛、王春蕊《中国扶贫开发成效、创新与展望》一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全国各地通过实践推出了多种扶贫创新模式。并认为,后脱贫时代中国贫困治理工作将面临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帮扶"到"自我发展",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到民生保障提质升级的新特点,需要在城乡一体化治理框架下创新和形成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路径。高中建、李长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意识建构研究》指出,新时代农民的土地意识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重新审视农民土地意识现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中,建构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土地政治意识、以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土地经济意识、以大地母亲思想为灵魂的土地文化意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的土地社会意识、以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土地生态意识,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的未来考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桂胜、陈山《乡村振兴中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模式之认识》指出,构建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模式是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现有的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存在着非遗小镇、民俗文化节、风情旅游区等若干传承模式,显示出重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是围绕自己的主题,从体现自身理论性质的逻辑起点出发,经一系列概念、范畴、思想、观点、论断等在内的逻辑中介,到形成若干具体理论成果的逻辑结论。通过这样的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完整的逻辑形式呈现出来,形成科学体系,成为引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可作为一个时空问题域加以检视,有助于认识转型社会的轮廓.通过涂尔干的视角发现,社会主义不仅指涉经济状况,而且要求改变社会空间结构.现实的时空条件要求用道德空间整合经济活动空间.福利是营造普遍道德空间的重要途径,底线公平理论是一种塑造道德空间的本土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空建构的经验主要体现为对社会性的重构,包括构造社会的新基础,扩展道德的空间性,增强空间的道德性,协调空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体.修正主义单向张扬社会主义的价值建构原则,最终形成价值社会主义理论与改良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民主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科学建构原则的教条主义论证方式忽视社会主义价值维度,最终发展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僵化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维度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实践为指向努力拓展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新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心主题,由回答和解决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基本理论和范畴所构成的丰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建构初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完全符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它将使我国人民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目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理解和实践更清晰、更深刻、更主动、更积极,也必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2):12-17
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速度与其法治体系成熟度密切关联,完备的法治体系有利于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建设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健全和完善法治体系,对新时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都具有基础性保障作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建构与发展,应立足于"三位一体"地综合考察,即回答"道路的形成来源于什么"、"道路构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及"践行道路的路径选择是什么"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蕴涵着关于历史主体的丰富思想,这是对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对此作些探讨,以期引起人们从主体角度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一、从人民改造中国的角度确定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正是根据上述主要矛盾,我们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可见,弄清我国现阶段的主  相似文献   

9.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一个紧迫任务。现阶段道德体系的建设应循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道德文明相融合这一基本理路进行。要建构科学合理的道德体系 ,需要坚持体系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将完善法律体系与完善道德体系结合起来 ,将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大,各种文化思想、文化现象交织激荡,诸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无不显现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以及文化发展任务的繁重性。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应有深层次的定位,着眼于整体,抓住灵魂和关键。本文主要从社会理想体系的建构、主文化建设和高雅文化建设诸方面就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韩华  赵静 《兰州学刊》2006,1(4):83-85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构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于海峰 《理论界》2023,(8):75-82
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受宏观时代与短期促发因素以及文化多元论思想之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它顺应社会多元发展趋势,对现代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需求作出一定的回应。但作为认知、协调国家或社会内部各文化或族裔群体关系,以及各文化或族裔群体与国家或社会关系的理论学说、意识形态及政治实践,它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哲学内核未能完全回应外部质疑;其内部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相左,主张对立;其政策实践已在当代西方国家中暴露明显的兼容性和普适性问题,引发“承认文化差异之政治”与“现代宪政主义之政治”的冲突,导致诸多国家在处理“一体与多元”“共同与差异”关系时陷入进退维谷之局面,甚至威胁到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稳定与统一。因此,我们对其应持谨慎态度,不可武断否定,更勿盲目推崇。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总书记这个讲话.明确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之应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传播模式,借助其受众面广、内容通俗易懂等特点,在社会大众中影响愈来愈深远。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显著特征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在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熟悉掌握其应然建构并扎实推进其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深刻的、创造性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我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涵义可以作这样一种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及二者理论创新成果体系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并从一国成功发展到多国胜利,在曲折和坎坷中不断前进。自我国1989年春夏之交出现政治动乱和东欧局势发生变化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再次遇到曲折,国际共运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在此情况下,有人提出:“东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建构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建构的深层思考张瑞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指导,经过十几年大规模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通过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强力助推,而今已进入全面运作、重点突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之比较齐玉琳,周德慧在我们党领导的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反复探索和长期奋斗,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理论,任何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的主张都只会导致人们的“信仰迷失”和“精神缺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础性共识,它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引领与规范作用,它既包容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旗帜鲜明地批驳敌对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并为经济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包心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若干新的思想、观点和经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