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顺 《天府新论》2022,(4):16-24
当今世界著名左翼哲学家齐泽克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中重塑了马克思的经典无产阶级理论,提出了以“被排斥者”为核心概念的新无产阶级理论。被排斥者的革命行动分为两个过程:被排斥者先要经历四重无产阶级化成为一个纯粹空无的主体,而后在没有大他者保证的前提下抓住机会之窗,以此为撬开整个旧的社会符号秩序的支点并彻底打碎旧的社会符号秩序,进而建构新的现实。拉克劳、林哲元和马奥尼对齐泽克的新无产阶级理论进行了批判。借鉴这三人的批判,我们对齐泽克新无产阶级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批判与反思。齐泽克的最大缺陷在于他仅是一个解释世界的哲学家,而不是一个改变世界的革命家,因此,他永远比不上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制造现代人。这一重新塑造主体的过程是通过"理性人""经济人""政治人"的逐步设定而完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通过反思现代人的概念,它发现了"无产阶级"这一"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存在。无产阶级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人"是超越和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的关键主体,因此,对无产阶级的理解必须从直接的经验现实层面与反思的批判层面这双重层面入手。资本主义走向当代,世界经济秩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与此相伴生的是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所设计的无产阶级将在现代社会尝试进行历史的生态的重新建构,以"生态社会人"的模样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深入工人实际并进行理论研究后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其主要包括对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以及思想上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给无产阶级造成的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贫困。同时,马克思还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加剧,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积累就是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4.
穆伊什·普斯通是芝加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的力作<时间、劳动和社会支配: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重新解读>探讨了马克思的商品、劳动和资本概念,以及当前新自由主义语境下马克思对资本批判的卓越之处.为了把马克思的概念从智力的和政治的滥用中挽救出来,普斯通在过去的30年中,对它们进行了总体改造.为了今天进步的反资本主义左派的需要,普斯通强调了对资本的历史进行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原产于战后意大利、走红于当代欧美学术界的一个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持之以恒的学术旨趣就是强调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坚信劳动相对于资本独立一极的本体地位,工人阶级相对于国家、政党、工会的自主地位,以及工人阶级自我组织和自我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从而致力于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背景,指认适应时代要求的革命主体,以对抗资本的逻辑和统治,其学说因此可以概括为"政治主体的建构学"。这门政治主体建构学说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尤其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前提预设是资本与劳动的二元对立逻辑,核心内容是革命主体角色的重新确认,旨趣依归是设计革命策略颠覆资本的权力。在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解读、对资本与劳动辩证法的重新诠释、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现实的剖析、对新阶级主体及其革命策略的探讨等方面,"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颇具特色;但它过度诠释马克思的"政治向度",塑造出一个对抗至上、永恒革命、完全政治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危险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心线索,在劳动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目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而建立劳动分配正义理论,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平等存在。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积极方面和劳动的消极方面,或者称之为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批判劳动的消极方面,才能拯救劳动主体变劳动的消极方面为劳动的积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7.
姜家生  刘庆丰 《学术界》2012,(3):154-161,287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在自身运动中所体现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起源,与资本逻辑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在阐释资本逻辑及对资本逻辑进行合法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为其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场域和理论依托.消灭资本逻辑运行的经济所有制,是这种价值观的独特主张.而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对立,则为这种价值观生成提供了信仰主体和内在动力.做上述考察之后,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性、真理性和说服力,便得以进一步澄明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劳动"在政治哲学的解读传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肇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劳动观念曾作过深入的批判,他将劳动与社会结构关联在一起,以现实的劳动处境与形态的区分颠覆纯思辨的劳动形式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判定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定形式,从而彻底解开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权的历史秘密。"资本主义永恒性"这块虚假的遮羞布一旦揭开,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不仅可能,而且重构人类劳动的形态作为解放的条件也将绽露出来。  相似文献   

9.
焦佩锋 《理论界》2009,(10):98-99
<巴黎手稿>表现出马克思为创立新的世界观而开始将各种材料加以汇聚,其中关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论述占据了文章很大篇幅.马克思指出,无论是重农主义还是重商主义,乃至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这些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无一例外地漠视了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本质性说明,他们无视"异化劳动"这个严峻的现实,只是满足于抽象的经济学规律.马克思批判的超越了他们的理论,最终提出了扬弃异化劳动,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践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个人解放是马克思学说的主旨。对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马克思解放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但是,"现实的个人"在资产阶级创造的资本空间中发生了个体与类的严重分裂,社会空间日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从资本空间终结到劳动空间解放经历了一个逻辑转换。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推动这种逻辑转换的物质力量。资本空间化逻辑包含着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趋势,同质化是肯定性逻辑,异质化是否定性逻辑。异质化蕴含着劳动空间解放的力量。实现"现实的个人"解放的前提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现实的个人"空间解放的目标是客体维度的"自由王国"和主体维度的"自由个性"。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现实的个人"的空间解放提供了条件。走向"现实的个人"解放的自由王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与劳动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并进而通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现实——劳动的"非生产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整个逻辑,最后通过所谓的劳动者与工厂的消失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始终是一种无稽之谈和自说自话,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因此他所有的发现和批判其实不但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相反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穿透力。缺失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鲍德里亚只能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生产过程,并在对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观尤其是黑格尔主奴(劳动)辩证法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确立了科学的劳动范式.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所追求的劳动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关系的真正实现.哈贝马斯则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范式过于单一,此种范式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语境下已过时,乌托邦的重点已从劳动概念转向了交往概念.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技术资本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对技术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技术异化意识形态的斥责,揭露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把人引向畸形幸福的同时塑造了单向度的人。从劳动异化批判到技术异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进展,然而技术决定论和无产阶级融合论的断言,使技术异化批判理论最终陷入解放主体错失的困境和美学救赎论的虚空。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引领当代世界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技术异化批判与劳动异化批判相统一,才能使技术资本主义批判从解释的政治哲学走向实践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4.
对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我们应认真、全面地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坚持无产阶级的劳动从属于资本这一前提 ,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地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未改变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状况 ,因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规律依然存在 ,只不过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消极性与保守性,变相肯定了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与为政治解放辩护的旧哲学世界观决裂。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以虚假普遍性强化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继宗教异化之后发生了政治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批判的现实任务,解放政治成为超越政治解放的出路。马克思勾勒了解放政治的大致轮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确立,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全体社会成员真实参与公共事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相互联结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人民才是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人的真正解放为指引,为向共产主义共同体过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个人消费困境的批判中存在一条鲜明的逻辑进路,展现出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强烈关怀。首先,他着眼于人的需要来透视消费,阐发了消费的属人性本质,构建起考察无产阶级个人消费的基本尺度。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明确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为中介,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行规律进行了科学探索,揭示了无产阶级个人消费的属人性转变为对资本的从属性的内在机制,阐发了这种从属性在资本逻辑下的现实展开形式,最终合乎逻辑地指出了个人消费复归于人的现实路径,为新时代提升人民消费能力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人类智慧的明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了。百年来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在一批国家里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世界无产阶级纪念马克思的最好行动,是继承和发展他的学说。继续用革命的批判的武器去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开拓共产主义新世界。一马克思在国家学说方面留下的遗产,尽管没有象经济学方面的《资本论》那样的鸿篇巨著,但他在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时,对旧国家和未来国家都有许多重要论述,特别是在革命实践中,一有机会就来总结工人革命的经验,研究未来无产阶级国家的内容和形  相似文献   

19.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分析内蕴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叙事,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直面现代问题的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哲学是在宏观历史结构的整体上以微观政治哲学的方法还原了政治原象、理解了政治逻辑、批判了政治宰制,从而真正建构了一种现实的政治理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深化了现代以经济来解决政治问题的政治哲学路向,开创了超越权力逻辑和权利理路的政治哲学的社会政治哲学.因此,马克思历史分析的政治哲学叙事,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根本特色,又是现代政治问题得以解决的理论范式.从观念的历史现实、政治的利益基础与主体的阶级属性全方面地把握现代政治的根本问题,使得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真实地面对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本质,历史唯物主义地判断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真正标识了人类解放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