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避讳作为历史文化,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和人们的畏忌心理。避讳不仅存在文献典籍中,也存在民间文契中。本文考察的是近代民间不动产买卖契中的避讳习俗。同宗房族间买卖田地,写立契约时忌用表义直白、显豁的"卖"字,而换用"卖"义模糊的字眼,如"便、就、归、推、并"等,所立文契也相应地称作"便契、就契、归约、推约、并约"等,凸显浓烈的宗族观念。近代民法禁止买卖官有田产,由于畏惧惩罚,所以人们在写立买卖文契时也避用"卖"字,而以"卖"义模糊的字如"退、推、过、当"等代之。在近代某些地区民间不动产买卖文契中,还忌用不吉利的凶字,如讳用"断、绝"等字。可见,深入研究民间文契中的避讳习俗,将有助于正确解读现存民间契约文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
晚清社会急剧变革 ,促使我国灾荒赈济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 :近代工商企业捐款助赈 ;民间义赈逐步成为灾荒赈济的重要方式 ;近代交通、通讯、报馆等新兴行业推动了荒政近代化 ;外国人员在华赈济活动开创了灾荒赈济国际合作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3.
清末社会变革中的灾荒赈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祖荣 《天府新论》2004,(Z2):280-281
晚清社会急剧变革,促使我国灾荒赈济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近代工商企业捐款助赈;民间义赈逐步成为灾荒赈济的重要方式;近代交通、通讯、报馆等新兴行业推动了荒政近代化;外国人员在华赈济活动开创了灾荒赈济国际合作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4.
山西"丁戊奇荒"并发灾害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平 《晋阳学刊》2003,(1):86-89
探讨山西"丁戊奇荒"受灾期间的并发性灾害,并运用各类史料,就人吃人、瘟疫、狼灾、鼠患等社会自然灾害现象加以描述,说明此次灾荒的强度,进一步揭示"丁戊奇荒"在山西省区危害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5.
宋开玉 《北方论丛》2022,(1):142-152
婚嫁礼俗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统治思想的中国社会的婚姻礼俗遵从《礼记》婚姻"六礼"之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或有变异。旧传为清代蒲松龄所作的《琴瑟乐》是一篇描写女子婚姻的俚曲作品,叙述了从少女思嫁到夫妻美满的整个民间婚姻过程。它所反映的清初山东民间婚俗,仍以《礼记》"六礼"为基本框架,一方面传承着"六礼"传统,同时,受民间经济和世俗社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民间婚俗向着更务实、更世俗、更喜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阎锡山与山西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军阀阎锡山(1883~1960)在山西38年的统治期间,对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客观上对山西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一定意义来说是促进山西近代社会现代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法治之外,民事习惯在规整社会秩序方面扮演着"准法律"的角色.清末民初,以"租不拦典、典不拦卖"、"亲邻先买权"、"草契"与"老契"、"典三卖四"、"回赎权"等为内容组成了房产买卖中的民事习惯.其中,有些属于公序良俗,与现代民法的基本理念相吻合;有些则与陋规陋俗无异,带有明显的宗法社会的印迹.以房产买卖作为对象来考察清末民初的民事习惯,对研究近代中国民间社会的内在秩序及其运作机制有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民法体系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惠婷  粟丹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58-64,157
西周婚姻制度主要体现宗法伦理道德精神,以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原则为宗旨,对婚姻的原则、要件及解除等规定十分详备。中国传统婚俗中耳熟能详的"同姓不婚"、"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等传统婚俗,均可以追溯到西周。文章从西周婚姻制度和中国传统婚俗的主要内容着手,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透过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历史表象,揭示其内在深层的底蕴和精华,为今天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9.
清代山西契约的整理与研究目前成果甚少,运用契约资料对整个山西地区的土地买卖原因及其价格变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学界也前所未见。本文主要以两千余件清代山西土地买卖契约为基础史料,力图证实清代山西契约在中国契约史上自有其区域特色。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土地买卖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土地买卖,其价格变化趋势都兼有共性与特殊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中西妇女参政权的实现路径之比较分析1.中国妇女参政权实现主体路径——自上而下的全面赋权中国妇女参政运动崛起源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戊戌维新派开始关注妇女解放问题,主张女性接受教育,了解天下大事,提出"戒女足"、"兴女学"等,为近代中国妇女冲破封建牢笼打开了缺口。一些维新知识女性首先发出了"天下兴亡,女子亦有责焉"的呐喊,并联名上书,直陈政见。她们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妇女参政意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时期是我国近代工业化的发端时期,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灾荒最为频繁严重的阶段之一。通过对这个阶段的灾荒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天灾人祸时常互为因果,而且这种天灾人祸同清朝社会法律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晚清官制改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界关于晚清官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官制改革的分期 ,总理衙门的评价 ,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的关系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洪华  石伟 《兰州学刊》2008,(9):133-135
收继婚俗是我国传统婚姻陋俗之一,在清代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和封建社会末期的特殊时代依然比较流行。文章利用大量史料来论述清朝收继婚俗的表现,清代官方和民间对收继婚俗采取的禁止措施与效果,并分析了收继婚俗之所以在清代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辑录并分析闽、台两地有关"典卖其妻"、"买女赘婿"和"命长媳转偶"等性别压迫现象之证言、证物和案例.本文指出,在此等性别压迫现象里,妻子、养女和媳妇被视为有价商品或有用物品,被迫接受不由自主的婚配,其情感和意愿则遭到蔑视;闽、台两地替媳妇招婚(包括"买女赘婿"和依照"子死媳在,媳妇可以招婚"之民间习惯法而行之的招婚)和"大儿失业出外谋事经年无好音者,即命长媳改偶次男"分别是招赘婚俗和转房婚俗的特例,宜为中国妇女史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思想精深博大,对近代中国的灾荒问题也颇有思考。关于致灾等问题,他认为与交通不便、水利不兴等问题有关,但关键的因素是贪污舞弊的官僚政治使然。他进一步思考根治灾荒的措施,认为在于振兴实业,尤要兴修水利,并注重发展农业及造林等。但他的救荒思想与救灾实践之间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窘境。  相似文献   

16.
1884年新疆建省,对近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充分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清代新疆行省官制研究现有成果作出综述,努力将新疆建省后官制研究的详细情况呈现出来,为今后广大学者对于新疆行省官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悉达太子修道因缘》是敦煌佛教故事变文中的名篇。本文先由佛经对比它的本源与变体,然后从星云大师的著作解读它的中国化,再从押座文反映的敦煌民间婚俗中发掘出妇女怀孕巫术,最后归结到拓宽特殊营养品的投资渠道。利用中国中草药的文化遗产,制作出市场化特殊营养品。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界的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理论或可作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视角。19世纪中期以来,西风东渐之下,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阶层初步形成,成为近代民间社会的主体力量。"civil society"一词译为"民间社会",或较为妥当:既表明近代中国民间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民间社会的联系,亦可显示开始形成的近代民间社会那种既已开始脱离官方控制,但又未能完全独立自主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家庭夫妇伦理近代变迁的民间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一般认为,中国以男女平等为基础的近代家庭伦理是维新时期明确提出的,主要是西方社会平等观念影响的产物。本文则通过考察后指出,维新运动以前一些通商城市里首先出现的单身化和小家庭化,以及妇女走上社会谋生的生活方式变动,是中国近代家庭伦理萌生的启动条件;而男耕女织劳动分工、夫妇对等的传统民间生活伦理是中国近代家庭伦理演生的主要内在源流,由此演化萌生了男女并立、夫妇为友的近代家庭伦理。由此表明,中国近代家庭伦理的最初演化萌生,主要不是受西方观念的影响,而是城市化、商业化社会变动带来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动的伴生物,具有中国社会内部民间生活变动的社会基础和民间生活伦理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评清末官制改革中赵炳麟与袁世凯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了仿行立宪的上谕,确立预备立宪为基本国策,从改革官制入手,以立基础。这是一个震动中外的异常之举,宣布了国家由此进入预备立宪,即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近代化。次日朝廷派定载泽等编纂官制,制定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直隶总督袁世凯是其中之一,并命庆亲王、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和大学士孙家鼐、军机大臣瞿鸿(礻几)总司核定。官制改革揭开了清廷预备立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