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我们把人类文化看作是由东西方文化所组成,那么,人类伦理精神也就应是东西方伦理精神组成的。东方伦理文化是指亚非地区人民所崇奉的大众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日常伦理心态和道德情感结构。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以及所奉行的文化系统,东方各国人民世代繁衍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各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和伦理价值体系。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伦理典籍和洞察人生宇宙的道德教义,所以从伦理发生学意义讲,东方文化更是人类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传统伦理精神的三维结构 从中国文化生长发展的过程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道、佛为主干结构,融合兼摄其它文化形式而形成的结构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既体现了这三种文化各自的精神特点,但在总体上更体现了这个结构系统形成的整体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司法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种司法形态.这种司法形态因与外界完全隔绝而呈现出独特的伦理特质,这些特质的生成主要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对这种伦理性特质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层剖析与理性评判,对于当代中国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种经济伦理的支配,在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伦理、交换伦理、分配伦理和消费伦理。这四种形态的经济伦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包括文化的、法律的、道德的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就生产伦理和交换伦理的历史生成及其精神内涵作一分析和考察,并就如何塑造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伦理精神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念,并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生产力的提…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整合旧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以“关系本位”为基础的血缘伦理,而非更有利于市场经济发育的契约伦理;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是靠“官本位”,而非民本;传统社会的基本精神为实用主义,而非实践标准.以上三点成为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文化阻滞力”.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才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以文学艺术为范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一川 《社会科学》2003,(1):113-121
当前文化呈现四种元素或层面 :体现特定时代群体整合、秩序安定或伦理和睦需要的主导文化 ,表达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高雅文化 ,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大众文化 ,以及传达普通民众日常通俗趣味的、带有传承特色和自发性的民间文化。这四种文化元素往往呈现多元互渗景观 ,即多种文化元素交叉渗透于具体文本中 ,使不同文化层面间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清晰地分辨的情形。需要从初级的多元互渗走向更高级的多元化生境界。多元化生意味着多元文化因子按照理想尺度组合成相互化合和相互生成的互动结构 ,包含多元共存、各行其道、优化组合、个性彰显等具体步骤 ,目的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重新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栾贻信、袁俊平两位先生合著的《社会发展精神特性论》一书(以下称《特性论》),从以往主要围绕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根据时代提出的问题,转换并生成为对生态、物质、制度、精神四大文明的系统整体的研究;而结构形式也从经济、政治、文化决定被决定的静态的串连式结构转换成了一种四大文明互动共生的、动态的并联式结构。从思维方式来说,也从一种还原论的分析性思维提升为一种有机整体的生成论思维。我对该书比较感兴趣的是它的有机整体生成论与社会发展精神特性研究。纵观《特性论》一书所运用的有机整体生成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自然向人生成所表现的主客体的生态性存在是过程性和结构性的统一。主客体的生态关系要求得和谐与平衡,需要人自身主体性的解放,需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认识、体验主客体生态结构的前提,在自然—社会—精神—文化存在的结构性链条上历史与逻辑地把握人,并由此而透视未来世界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生态性优化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深入探析了《圣经》整体生态正义的内涵,揭示了其秉持的可持续性、充足和团结等三个生态伦理原则,并论述了《圣经》整体正义所蕴含的敬畏自然、践行契约和担当责任等三种伦理观,尝试为新型生态伦理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世俗化:现代性生成的历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进程,指的是西方近代化发端时期,传统宗教的超验秩序解体,中世纪神学被一种文化祛魅精神所拷问,神性世界被一种日趋工业化、商品化、货币通约化的新的社会惯例所溶解,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个人概念逐步确立、个人能力与价值的逐步显现并带动西方近代形而上学自我意识哲学启蒙和发展的过程。世俗化过程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神圣权力向世俗权力的转移确立了现代性社会结构中的三个重要维度: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权力和行为边界。世俗化发育的精神内核乃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个人概念的充盈,它客观上输入了现代性生成的历史事件的主体,也构成了现代性不断得以绵延的精神动力与根据。在此意义上,现代性的生成就是世俗秩序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在张炜的文学世界里,充满许多蕴含哲理和抒情色彩的意象。其中,植物意象独具特色,以时间维度上的生长状态,展现了生命存在的永恒价值,极为自然丰富地诠释了他的文学态度。本文主要从张炜小说中植物意象的生成因素、特性呈现、精神蕴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更深层次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诗意田园、人文精神和本源哲学价值观念,还原"一个原来"、"一个真实"[1]。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价值观其表现蕴含于儒家伦理思想中 ,主要可从儒家重义、好仁、守礼、求中诸方面说明。儒家伦理价值观以伦理原则作为评价社会人事、万物的根本价值尺度 ,其形成原因可从儒家“天人合一”伦理哲学世界观中得以说明 ;其更深层根由 ,还须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中寻找 ,从根本上说 ,儒家伦理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反映 ,是在其基础上产生并服务于这种政治、经济制度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以道家所代表的自然主义、以儒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墨家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之间的异质互补、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奔腾向前和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在结构,不仅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更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以人为本,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既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学派分化整合的基本点与活水源头,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天人观的伦理意蕴对现代科学伦理精神生成的启示现代科学伦理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升华。如果说科学精神是以理性为本性,以求真为核心,以合理怀疑为动力,以创新为宗旨,以务实为依归,那么现代科学伦理精神则是以理性-伦理为本性,以臻善为核心,以责任为激励,以完善人格为宗旨,以协调发展为依归。因而,科学精神体现的是科学活动主体认知-求真的需要与实现的程度;现代科学伦理精神体现的则是科学活动主体的臻善需要与实现程度。前者主要在科学领域,体现了科学活动主体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使命,后者则超越了科学领域,进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以道家所代表的自然主义、以儒学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墨家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之间的异质互补、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奔腾向前和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在结构,不仅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更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以人为本,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既是文化传统过程中学派分化整合的基本点与活水源头,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是一种由伦理范畴和认识范畴所组织的文化价值体系 ,其伦理范畴较之认识范畴更为重要 ,因为佛教本身的重心在于道德层面 ,在于出世的伦理范畴。其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它的理想境界、信仰方式和宗教修持等方面。作为藏族文化发展主流的文化思想 ,藏传佛教伦理道德观在藏族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已成为藏族传统伦理思想的最基本结构要素 ,为藏民族提供了一整套的生活、行为准则和伦理生活范式 ,对藏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即价值观念产生着普遍的永恒的影响。它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友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中的“精神”概念经历了“天道-性-情-伦理-道德-天人合一”的辩证运动,并在中华文明中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交融的情理主义伦理精神形态,与西方情、理二分的精神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个体生命要获得伦理普遍性,首先需要伦之“理”的价值指导,而“理”的精神意义只展现为如何达致“情”的中和状态。“情”之所以处于主体地位,就在于其与中国血缘文化传统相匹配,同时其伦理合一性、自然直接性又契合了中国“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制度伦理及其价值诉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颖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37-41
制度伦理具有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双重涵义。制度伦理化是指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追求和道德价值理想,强调制度的合伦理性与合道德性;伦理制度化是指人们把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并强调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法律化。制度伦理具有制度公正、制度自由、制度平等、制度民主的价值诉求。研究制度伦理价值的目的,在于建构制度的伦理秩序,在社会现实中,使得人们能够从合理的制度系统中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进而促进社会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性是伦理考问的起点,也是当代伦理大厦构建的基石。重新检讨人性,须从人的自然存在和文化生存两个维度着手。就自然存在而论,人性即人作为自然存在者的物种存在本性、物种生存本性和物种血缘本性;从文化生存来讲,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文化存在本性、文化生存本性和文化血缘本性。整合论之,人性即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敞开为因生而利、由利而爱。因此,以生、利、爱为主轴,以自由为终极目的,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为"目的——手段"论,构成了人性的完整蓝图。  相似文献   

20.
王书艳 《理论界》2014,(8):118-120
唐代文人的赏石美学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灵石崇拜到形态审美,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纯粹的审美关系;一是从形态审美到精神审美,主要包括石之象征自然山峰、蕴含隐逸色彩、浸染理想人格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纯粹审美上升到精神相通。针对当前社会的各种生态问题,学界提出了"回归自然"、"精神生态"的论题,关注焦点从自然转向人的精神,与唐人的赏石美学异质同构。饱含生态智慧的诗歌、文化等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