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昊 《理论界》2010,(12):163-164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语言哲学研究中引入语用思想,并由此将"语境"由一个语言学术语发展为一种语境思维方式。"语境思维"在其后期主要思想——"语言游戏"、"意义即用法"、"家族相似"、"全貌概观"和"生活形式"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表现出动态、关联、整体、本体等特征。维特根斯坦从而开启了"语境"由语言学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泛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雏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现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问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随着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语用行为理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论交际性语言在课堂语境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澍心 《理论界》2005,(9):132-133
一、课堂语境构建观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与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研究教师语言,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们以“语境决定语用策略”的语用学观点来探讨教师语言的使用,其依据来自对语境构建理论的假设。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强调言语表达者和信息接受者对语境的依赖性,认为言语交际者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语境,语用主体受控于语境。但我们认为,语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生成性。言语交际一方面以基本“给定”的情景语境(如时间、地点)和人们在…  相似文献   

5.
张宏 《理论界》2007,(8):153-154
语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大理论,对言语交际有着普遍的制约作用。在交际过程中,必须把语言和它所依赖的语境相结合。而语言又植根于文化之中,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因此,文化语境在言语的使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文化语境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制约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语言学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语言交换有一定的市场与调节规则;语言交换是言说者运用策略与技巧的言语行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因而,语言是符号暴力。这种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体现了布迪厄一贯主张并建构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言语行为逐步成为语言哲学、语言逻辑以及语用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指令行为的逻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预设、真值、形式刻画等三方面入手,细致探讨汉语指令行为的逻辑语义,以期为言语行为的逻辑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重要代表奥斯汀(J.L.Austin)开创的言语行为学说(theory of speech-act)在英美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社会交际行为学、心理语言学等领域颇有影响。他把言语行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研究日常语言功能出发,把日常语言分析同功能主义和现象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他提出了"说做相统一"的言语行为学说,划分了日常三种言语行为,区分了日常五种言语表达方式,考察了言语行为的相互关系和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 act)的作用,突出强调了言语的功能和实际的使用及效果,有助于人们深入分析日常语言与社会、语言与交际、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礼”与“仁”的哲学基础上的,与“德”、“行”等范畴互为联系,构成实用主义语言观。从“正名”哲学思想下“名实相符”的内在逻辑,君子立身“慎言”观的言语价值、言行一致、言语忠信,以及“实践语境”中的言语行为等方面具体探讨孔子所提倡的言语行为规范如何反映孔子心日中君子的理想标准、如何体现其“礼”与“仁”的思想,并进而折射出孔子的语言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与哲学相结合。语言学利用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言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及其运用,结合哲学中的逻辑概念逐渐发展为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语言转折的开拓者,把认识论考察的主体从私有的自我扩展为公共的作为人类总体的形而上学的我,从传统的个人经验和思维推进到人类语言的水平和层面,提出认识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意义以及怎样理解的语言问题。从哲学观上说,他把语言哲学归结为语言分析活动,把语言的表述与哲学思维相结合,使语言与哲学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开拓了语言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张媛 《东岳论丛》2012,(2):99-102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的发展过程,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一过程中,塞尔的理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语言哲学向心智哲学转向的桥梁。通过梳理塞尔在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以及心智哲学方面的思想发展历程,展示他的理论在心智哲学登上哲学历史舞台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吴震 《社会科学》2024,(2):13-25
张东荪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先驱,他的中国哲学研究往往是基于其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之上的。他早期受实用主义本体论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历程即本体的所谓“我的本体观”;他后期开始注重知识社会学,并逐渐转入中国哲学领域。他认为中国本土思想中唯有老庄道家有形而上学,但汉以后道家哲学衰落,以至于形而上学在中国发生夭折,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不过是受佛教形而上学的“刺激”而成,已不是正宗的中国哲学。从语言结构、语言形式等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张东荪认为中国语言缺乏主语,也缺乏to be的言语构造,因而缺乏主体的观念,进而得出“中国哲学无本体论”的结论。及至晚年,张东荪甚至对中国有无哲学亦表示了质疑。要之,在语言、逻辑、哲学互相关联的组合中,语言对于哲学而言,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可以使哲学成为某种语言哲学;然而从语言哲学立场出发,其对现代中国哲学的重构是否成功,这在当今中国哲学界仍是值得省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温金海 《北方论丛》2011,(5):118-121
从语言本体性地位的视角来看,索绪尔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具有某种继承性。后者是对前者的理解深刻,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超越,主要表现为:在语符性质上维氏等量预测任意和相似;在语言的社会性上维氏从社会心理的静态走向社会实践的动态;在语言的整体性上,索氏的语言和言语相对,维氏以言语学覆盖语言全貌;在语言的功能性上,索氏预设讲话者意义,维氏直面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对接。语言哲学的流变中越来越倚重人本变元。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观将导致不同的翻译观。在此拟以布迪厄的语言观为视角,区分翻译场域中的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从翻译流向、题材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强势语言在翻译中的操控现象,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客观中立的媒介,事实上,在言语交流中始终有难以辨认的权力支配关系潜在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本是言语     
"文本"是解释学的重要范畴,解释学就是研究对文本的理解的。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文本是一种语言的存在。语言可以相对地区分为"语言"和言语。言语是活的语言,是使用着的语言,有说话者(作者),有听众(读者),有语境,有所指(文本的意义),有个体性的特点,一旦言说,言说不可改变;而"语言"是对言语的语文学抽象,指人们在言语时能使用的语词的发音或字形、词义(能指)、语法、体裁等,它不是使用着的语言,是"死的语言",没有言说者,没有听众(读者),没有语境,没有所指,没有个体性而有区域性、民族性,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文本作为语言的存在是言语,包含着"语言"而不能仅仅看作是"语言"的存在。确认文本是言语这一事实,对于解决"人的历史活动是不是文本?"、"什么是文本的意义?"、"文本有没有原意?"、"文本的原意能否被读者把握?"、"理解有没有正确性问题?"、"理解正确性的标准是什么?"、"理解和认识有什么区别?"、"解释学和认识论有什么区别?"等解释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解释学应当尊重文本是言说这一事实,一切与这一事实相符合的解释学理论是正确的,而一切背离这一事实的解释学理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场:布迪厄对知识分子的祛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分子理论作为布迪厄统治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思想体系注入了一种实践活力。本文把布迪厄知识分子理论置于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学语境之中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布迪厄对于知识分子关系主义的定义、知识分子场域的祛魅性质与内部结构关系,并在最后尝试性提出了布迪厄知识分子理论的局限以及跨语境的可能效用。  相似文献   

17.
语用逻辑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用逻辑有别于语言逻辑,前者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语用逻辑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逻辑,是逻辑的内在机制支配下的语言语用.当下有关语用逻辑的研究还处于未成熟阶段.有关语用逻辑的研究的基本的理论前提是:"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言语"与"思维"的关系.语用逻辑以"言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语用逻辑在学科归属上是语用与逻辑交叉而成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语用逻辑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推销语言是商品推销媒介为了推销产品尽力顺应可能顾客消费心理并与可能顾客进行沟通、切磋、洽谈的语言。它既包括广告推销语,也包含无声语言。它的最终目的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膨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其实是在接受者接受特定话语时,在言语语境、经济文化语境、场合情景、主体情况等情境下对推销交际语境的一种顺应。推销语言要顺应顾客与受众的言语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心理语境时才能实现推销产品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以人类的认知和理性存在的本体论为基底,其哲学根本是体验哲学与历史事件.认知语境具有认知与语境的本体论特征,体现客观实在性和认知相对性的统一.认知语境转向从翻译的言内认知语境和言外认知语境及其互动的关系出发,考察翻译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的互文顺应关系,在宏观和微观上探索译学发展途径,避免译学"语言学转向"的语言泛化、"文化转向"的文化泛化等倾向,把焦点集中在解决译者思维与文本、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的取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认知转向"视野,也有利于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墨家高度重视言语交际的社会功能。《墨子》关于言语交际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条:"择务从事"与"言有三表"。"择务从事"原则体现了墨家的语境观。墨子认为言语交际不仅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交际场合、时机以及交际对象也制约着实际的交际效果。"言有三表"原则是对言语交际内容及目的的规定。墨子认为交际语言要根据历史经验;言语要符合事实;言语交际要有明确的目的。墨家关于言语交际方面的思想原则不仅在当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公正、合理、健康、规范的语言秩序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