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近年来,实用主义在美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复兴,无论是在哲学、文学,还是在政治学、神学等领域,一股新实用主义思潮正在兴起.就哲学而言,美国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之一罗蒂甚至编创出了实用主义的新谱系,把蒯因、塞拉斯、戴维森等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均划入实用主义者之列.罗蒂认为,蒯因时新实用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否定了逻辑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重新举起了实用主义的旗帜.从而使得分析哲学进入了一个后实证主义的新阶段;蒯因最重要的追随者戴维森,在他之后又诊断出了经验论的第三个教条,并在对它的批驳中彻底否定了经验论的立场.罗蒂十分欣赏戴维森的这一思想,并认为戴维森的这一批驳概括了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3):33-40
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竭力拒斥乃至取消内在心理世界的背景下,戴维森却尝试恢复用主体意向解释行动这一古老的行动哲学传统。为实现此目标,他提出了事件本体论的核心主张。在事件本体论中,戴维森一方面从个别事件的时空区域化本质出发,坚持唯物主义的物理性世界立场;另一方面又在区分事件本身与事件描述的前提下,通过把心理摹状词视作心理事件标签的方式,赋予内在心理世界存在的合法性,以及利用心理性事件解释物理性行为的合法性。在事件本体论的视域下,戴维森的行动哲学看似调和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科学世界观与常识心理学、唯物主义与二元论之间的对立,但最终却因心理事件的语言学特质与诉诸心理解释的工具主义方法论,陷入心理副现象论、目的论因果观以及非命题态度等问题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3.
梁义民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05-110,158,159
戴维森意义理论具有明显的思想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弗雷格的真值条件论是其基本立足点,塔尔斯基真之语义论的约定-T模式充当其形式表征基础,蒯因的彻底翻译理论成为其经验解释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戴维森善于借鉴这些影响深远的思想成果,使其意义理论呈现出一种解释性的真理论而潜在地具有非凡的理论优势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戴维森的事件因果论,将行动的能动性还原为欲望、信念、意图等心理状态或事件对于行动的因果效力。将行动的理由看作行动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关于行动的一种传统看法得到复兴。然而,作为戴维森行动哲学之形而上学基础的异常一元论所遭遇的副现象主义的困难,向我们提示了只从心理和物理两个维度理解行动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关于行动的讨论中,除了理由和原因两个维度以外,还有一个目的论的维度。亚里士多德关于生命活动的合目的性的思想,一方面构成了行动的理由解释之为因果解释的基础,同时也蕴涵了生命与心的连续性论题。我们虽然不能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解决当代问题的现成方案,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方案对于我们反思当代行动哲学所采取的某种意义上的二元论预设以及由此带来的困难,并在自然主义的方向上推进关于行动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模态逻辑的建立和迅猛发展,是20世纪逻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蒯因对模态谓词逻辑一直持激烈的质疑和批评态度。蒯因认为模态谓词逻辑存在着三大理论困境,模态逻辑的倡导者们提出了三种对应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引发了新的问题。对模态谓词逻辑的反思不仅是一个逻辑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它对当下模态高阶逻辑的进一步发展和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蒯因是美国当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他一反哲学家们的传统思维模式,试图通过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联姻来解决心身问题。蒯因关于心身问题的新思维,就它坚持一切东西都是物理的、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都指称的是身体状态或大脑的神经状态而言,是一元论的;就它强调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在截取的层面、报告的内容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心理语言不能还原为物理语言来说,又是二元论的。蒯因将一元论与二元论联姻的新思维,在改造和拓展维特根斯坦的实指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是一种社会技能的主张,既为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的指称同一提供了辩护,又为心理语言的不可被取消性提供了本体论根据。这种新思维不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为后来者研究心身关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7.
语言逻辑视域中的戴维森意义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尔斯基真理形式语义学的重大意义,在于对传统的真理问题提出了一个内容上恰当、形式上正确的定义性说明,戴维森纲领则是利用这一成果刻画自然语言意义这一根本性语义学问题的创造性构想.文章从语言逻辑的视角分析了戴维森纲领,探究了戴维森意义理论在语言哲学、认识论和实践理性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今科学哲学的两大走向(自然主义化和社会学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困境,而在国际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弗里德曼的理性动力学则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途径.他在扬弃康德的先天构成性原理、重构逻辑经验主义以及批判蒯因的整体论和库恩的范式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以“经验定律、相对先天、哲学元框架”为逻辑结构的理性动力学.通过反思和批判,作为“哲学元框架”的“哲学反思”应修订为“哲学反思一哲学借鉴—哲学分析”.理性动力学及其反思不但带来了对科学哲学本身的新理解,而且为科学哲学研究走出相对主义的困境提供了一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蒯因的悖论概念包括似非而是悖论、似是而非悖论和逻辑悖论,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逻辑悖论。逻辑悖论的解决表现为向其他两种悖论的转化,这体现了蒯因对逻辑悖论相对性和可解性的认识。蒯因悖论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悖论中概念图式的理解和对逻辑悖论解决方案的取舍与辩护等观念中。  相似文献   

10.
薛立伟 《理论界》2022,(6):29-35
知觉信念的辩护问题在当代知识论和心灵哲学中存在持续的争论。戴维森认为,知觉经验是个体持有知觉信念的原因而非理由,不能为知觉信念提供辩护;麦克道威尔则认为,知觉经验具备了关于周围环境特征的客观表征内容,能够为知觉信念提供辩护。实际上,两人观点的分歧比他们所认为的更大:首先,麦克道威尔认为,融贯论会导致知觉信念失去外部世界的限制,是对戴维森的误解;其次,虽然两人都拒斥单调的自然主义对知觉信念的解释,但给出的替代方案是截然不同的。并且,麦克道威尔对其概念论中的理论困难的回应不充分。因而,戴维森可以针对麦克道威尔的误解及理论困难予以更有力的反驳。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是当代管理学与管理哲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大主题,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指组织与个体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含蓄的心理期望,而这种心理期望则随着环境的流变处于不断的波动状态中。借助于赖尔的理智和智力、素质和事件以及情绪这五个逻辑范畴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可为心理契约的研究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在哲学域面上解读组织与个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围绕隐喻这一修辞学、哲学和诗学的共同主题,哈利斯考察了隐喻在不同语境中起作用的过程,探讨诗歌隐喻为什么不仅抵制翻译,而且抵制释义的原因,分析隐喻在哲学文本和诗歌文本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比较戴维森和利科有关隐喻的不同观点,揭示了隐喻与现实的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13.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14.
戴维森以约定-T作为联结真和意义的一般形式,提出了一条外延性意义理论的行动方案;他将真、意义、信念等要素融入其经验解释的理论框架中,赋予约定-T以解释力,使其理论呈现出形式理论和经验理论的有机结合的特色;戴维森的意义理论体现了充分利用逻辑分析手段的理论特色;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已涵盖语义学、解释理论、行动理论的相关内容,它始终以真和意义的关系为主线,充分论证了约定-T表征意义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可靠性和普适性,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语义论思想,表明了其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5.
分析哲学起源于德语作家的德语著作,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具有共同的根源:从心灵驱逐思想。导致二者分歧的是对于涵义概念的不同取向:弗雷格是从“思想”、“真”的角度分析涵义概念的,从而走向了分析哲学;胡塞尔是从“意向性”的角度去分析涵义概念的,把涵义概念扩展为意向对象,从而走向了现象学。达米特的研究为分析哲学与现象学走向沟通与理解,打通不同的哲学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突发性事件频发,给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提出了重大的现实问题。文章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历史梳理和现实回归分析,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突发性事件中所展示的巨大作用,得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社会突发性事件中必须和自然科学形成社会服务共同体、分阶段抓住重大现实问题、为广大人民提供智力支持等重要启示。为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突发性事件的前瞻性研究,维护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体诠释学是在中西哲学的互释中创发而来,其中就包括吸收了蒯因哲学中的合理洞见。本体论承诺是蒯因的代表学说之一,反应了他整体的哲学观,但却被认为面临困难而遭到批评。从本体诠释学的立场分析本体论承诺,能够更清楚地表明其局限,并导向更全面的深层的具有根源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蒯因将认识论自然化之后被人质疑为他只关心心理学,因此他的认识论是一种纯粹的描述论,等等。事实上,蒯因自然主义形而上学是对传统认识论的规范的重构,而非描述性的;更确切地讲,它是一种逻辑斯蒂主义的理性重构:首先,它用数理逻辑的语言框架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至于何物存在于这个世界由“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等逻辑原则决定,因此蒯因以自己建构的存在论解构了以往的存在论;其次,它构建的逻辑世界也就是认知世界,即科学活动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体系是一个纯粹的语句系统,其边缘是观察句,中心是恒久句,追求语义的精确性、一致性。这一切均属于蒯因对传统哲学的理性重构,它在本质上是规范的,而蒯因真正的哲学兴趣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刘闯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124-141+207
行动不仅是简单的行为,没有信念、欲望和意志(信欲志)作为理由,行动不成其为行动,这是当代行动哲学的中心思想。那么,以信欲志为原因来解释行动的根源何在?心智因果状态与脑神经的动力因果状态作为行动的原因,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心智哲学的研究文献对此类问题众说纷纭。以最小自由能原理为核心的能动推理理论,为动物和人类的心智因果解释提供了新资源。行动的物理解释仅为动力因果解释,戴维森和塞尔强调的基于意向性的心智因果解释恰恰是自然目的因果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内在化”的结果。这种内在化遵循自组织系统的最小自由能原理,并经由长期复杂的演化博弈过程演变而来。最小自由能原理为心智意向性解释提供了科学基础的自然规律。通过自然博弈与选择而涌现的能动推理功能,遵循的是一种二阶自然规律(最小自由能原理),它为化解如反常一元论这样的身心问题提供了自然机制。  相似文献   

20.
解释理论:解构二元论的有价值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二元论的产生、发展及其表现 ,考察了当今心灵哲学领域中解构二元论的四种经典尝试 ,随后着重说明戴维森、丹尼特的解释理论 ,并指出戴维森、丹尼特的解释理论是解构二元论的最有前途的一种方案。二元论是错误的 ,应予抛弃 ,但不能连同民间心理学一同抛弃。我们的任务是 :重构关于心理的运动学、动力学和结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