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凌君 《新天地》2011,(9):143-143
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有收获,大疑则大有收获。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课堂质疑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造性思维,即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思想的指使下,通过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借助想象和联想,对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观点、新的理论、新的设计的思维过程。”(彭永谓《学科教学论》1990版)。而质疑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质疑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获得科学真理的前提。课堂质…  相似文献   

4.
杨艳 《新天地》2011,(8):115-115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相似文献   

5.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问题”,在“疑”字上下功夫,以“质疑、解疑、梳疑”为主线,以“解疑”为核心,开展了“三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谈谈笔者实施“三疑”教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启迪剂。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为此,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设疑、质疑、释疑呢? 首先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激起学生脑海里的波澜。如有位教师在教《孔乙己》时,  相似文献   

7.
“读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习中,“疑”的存在和解决,新疑的产生和再解决,使人们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迈进。同时,学习上的“疑”与“趣”又是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疑虑和喜悦,是每一个学习者共有的体会。疑是思维的发端,积疑而解则生趣。而趣与疑的存在,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且能以此为基点,举一反三,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解疑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矛盾体,解疑的关键在于学生充分的讨论。因为学生的讨论可使问题情境中的…  相似文献   

8.
一“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我以为非《齐物论》本文,乃《庄》书外篇之羼入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庄学家疑其非《齐物论》文也。这种情况表明庄学家们对于这二节还缺少  相似文献   

9.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能力并非是全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以为,这个问题并非是全新课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对这一问题已予以重视,并有了成功的经验。从孔夫子到叶圣陶,他们都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一致的主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便是强调学习知识与锻炼思维应并重。《学记》所谓“游其志”、“存其心”,也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发展志趣、用心思考创造条件。朱熹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同样是将“学”与“思”安排在一个序列之中。他们强调思  相似文献   

10.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人之言,充分说明了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课堂提问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思源于疑!”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者,就要促使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11.
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考的起点,求知的钥匙,探索的动刀。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无疑——有疑——无疑”不断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知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转化、日益丰富、深化和发展的。设疑提问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一次回答女儿燕妮和劳拉提出的“你所中意的口号是什么”时说,“对于万物都怀疑。”这话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疑质意识,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问一个“为什么”。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增长才干,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认识客观来说,认识是不能穷尽的,疑问自然会产生,从认识主体看,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因而主客观总是处在不断的矛盾中,即知与不知的矛盾,所以必然会出现许多疑问来。  相似文献   

13.
质疑是根据教材或课本的要求提出疑问,依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质疑有教师问,学生答;也有学生问,教师答。无论是哪一种,但目的只有一个,诱发学习兴趣,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把质疑看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作为“指引者”,应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立志”、“存疑”、“精思”、知行并重。我们过去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质疑,而忽视了学生的质疑。因此,重视学生的质疑,应是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法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是深入的阶段,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心悦。众所周知,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多离不开提问,它们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拨逗着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那么,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作了如下几种尝试。 找出“文眼”抓住关键性的语句。例如教《石钟山记》时,抓住两个“疑”字,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领会到:两个“疑”字,意在提出问题,既设立靶子以供批驳,也为下文游石钟山探其得名的缘由巧妙地作了铺垫。郦只说“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没有讲出发出声音的关键所在,钟磐在水中都不能出声,何况石头呢?无怪乎“人常疑之”。这为叹郦说简略伏笔;李说石头能发出“函胡”“清越”的声音。“函胡” “清越”未必是钟声,石头能敲击函胡清越声音的多得很,为什么这里独以钟名,这又为笑李说浅陋伏笔。文中一笑小童持斧扣石的举动,实质是对李勃“扣而聆之”的彻底否定,意在证明自己“疑得有理”。二笑则是作者通过探索证实郦道元之说不可靠后流露出的欢悦之笑,又是照应正文中的“人常疑之”。这样,叹郦之简,笑李之陋则是紧接着郦、李两种错误说法而作出的精当评价。  相似文献   

16.
郝素珍 《新天地》2011,(10):75-76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古今中外伟人们的成功之道,无不是从求异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力争让学生自己独立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求异思辨、发现创新,并鼓励学生“多嘴多舌”,“异想天开”,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四步教学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 ;居之安 ,则资之深 ;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的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自学的重要性。时代发展到今天 ,按理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比古人更懂得这个道理 ,但可惜的是不少教师并非如此。长期以来 ,讲读课教学被看作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其程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是消极地听教师对篇篇课文的分析、讲解 ,缺少学生对课文认识、思索、质疑、理解的思维过程 ,所得的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 ,并非学生自学所得。其弊…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管理哲学·实践精神·实践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1.“允执其中”是孔子的管理哲学;2.“虚以控实”、“静以制动”是其管理的实践精神;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孔子管理实践的程序。  相似文献   

19.
“自能读书”是当今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中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这种能力。笔者认为 :多方激趣 ,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 ;联系已知经验 ,培养学生的阅读信心 ;设疑质疑 ,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扎实训练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上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常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我要说,疑是思之始,教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能进矣. 教科书本来是权威性的.教学工作中常强调“吃透”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可随着教学生涯的增延,我深感“吃透”两字决不仅仅是“了解”领会”之意,而更应该去探求。在教过高中语文第五册数遍之后的今天,我的感触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