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天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汉藏语系诸语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特点,证明了它们在历史上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对它们历史关系的性质尚有争论,但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表明,至少汉藏语系诸语言从一个原始语分化而来的可能性不大。在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历史关系中,亲属关系和接触关系不应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种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蓝利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一种语言的某种句式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多个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在壮语中的对应表达形式有连谓句、兼语句、一般主谓句和双宾语句等。选择什么样的壮语句式表达现代汉语双宾语句,主要看汉语的双宾语句的构成情况、结构意义与构成成分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3.
韦汉成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ki~3”在壮语的不同方言里有不同的读法。有的读成“it~3",有的读成“ki~2”,有的读成“ka~3”,有的读成“kai~3”,也有读成“ka:i~5”的。由于读成“ki~3”的方言较有代表性,所以壮语标准音将上述诸种读法统一规范为“Ki~3”。 在壮语的口语中,往往出现“ki~3”字重叠运用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德力格尔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现代汉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蒙古语中主要以四种形式表达。用状述结构表达,有中心语转移与不转移两种;用动词谓语表达,与整体性述补结构的词化有关;用分析形式表达,与补语的虚化有关;用并列谓语形式表达,取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因此,运用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合理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5.
杨洪建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147-150
汉语能愿结构的否定式在哈萨克语中主要有五种形式表达。用主谓结构表达形式,包括主语是否定结构、谓语是否定结构和主谓语都不是否定结构三种类型;用动词“愿望式”的否定结构表达形式;用动词的否定表达形式;用复杂谓语的否定表达形式;用状述结构表达形式,包括状语是否定结构和谓语是否定结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苗焕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4,(3)
一、兼语式的意义在汉语动词谓语句中,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叫做兼语式。兼语式的定义就是一个动宾结构套上一个主谓结构;换句话说,前面一个动宾结构的宾语和后面一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叠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一个词就同时兼作宾语和主语两种句子成分;兼有宾语和主语两重职能的这个句子成分叫做兼语,其结构式如图: 相似文献
7.
闻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藏缅语的字结构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定语居前的定中结构中,的的使用具有强制性,无的标记的定中结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结构形式;的是语言转换过程中形态脱落的一种补偿手段。藏缅语与汉语的字结构的共性是由亲属语言基因的同质性使然,而非发生学上的共性。汉语的字结构是一种隐性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8.
“说”一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虚化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询思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2)
本文从词汇和句子二个层面说明了言说动词“说”在现代汉语使用中的虚化,揭示出其职能改变但又有保留本身含义,并进一步分析了新句式中其使用及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陈孝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131-133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本文参照Chomsky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和动词被动化理论,综述了各家对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主要研究,认为在汉语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中,领有名词词组移位至表层主语位置后,隶属名词词组作为保留宾语从被动化的动词上获得部分格,而中心语"的"字在前移领有名词词组的时候删除了。 相似文献
12.
梁振仕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壮语是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它和汉语都是来自原始汉藏语。它们是亲属语言。壮语和汉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壮语的声调可以根据汉语古借字的音韵系统分为平上去入,又各分阴阳,跟汉语中古音(以广韵为代表)的声调系统相合。壮语韵母阳声韵与入声韵相配,也跟汉语中古音和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相一致。壮语和汉语有许多同源词。壮、汉语都是以单音节词根作为构词的基础。壮,汉语都是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不是以词形变化为语法手段。壮汉语也有少数的变词形式,重迭法都是这两种语言的主要变词形式。 相似文献
13.
郑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198-200
"把"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时期新兴的被动句式,在语义和句式结构的共同影响下于元代产生,明代有所发展,但见次率低、结构简单,清代逐渐衰亡,在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已经消失,但在汉语方言中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4.
郜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79-82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15.
雍旭宇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107-109
"花"的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分得很细,达19个义项。可以用隐喻和转喻的思路分析义项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刻理解各义顶的含义。可以对各义项的组词进行排列对比分析及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从而感受到"花"字在汉语系统中的丰富和繁杂使用。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一些重要义项未能概括,对一些组词中的"花"义未作说明,还有构语上的一些新义未能纳入。建议应该合并几处义项,并将"图案"义列入"花"的义项,并慎重对待方言义项。 相似文献
16.
王克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本文调查了《周易》等20部上古著作中的全部“再”字,共得616个用例。据初步分析,上古汉语的“再”字既可以表示动量,也可以表示物量。表示动量的“再”字,绝大多数不含有“复”义,但也有一小部分用例含有“复”义。 相似文献
17.
任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有”字是个动词,它和其他动词一样,在句中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述语。但它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就是和一些词语结合后可以受副词“很”修饰。如“很有修养”,“很有些自以为是”等。“有”字的上述特点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本文只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兰木壮语两字连读的读音型式受语法结构的制约。文章从短语(或词)构成的角度探讨两字连读在所属类型中的读音型式和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连动结构中的“上”字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承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4):58-62
趋向动词“上”或者配置在连动前项,或者配置在连动后项,从而形成了两种格式:a.上N +VP;b.VP +上N.在使用频率上,前者是优势格式,后者是弱势格式.本文考察趋向动词“上”在a和b格式里的语义、句法特征及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