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考虑产业发展,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的产业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产业转移,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因而主要依赖于政策的规划和干预。政策在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也具有局限性。立法指引改革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是关涉区域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改革,需要立法的引领。应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条例作为引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法,及时修改和废除不适应基本法的地方规定,通过善法良策的共同作用实现京津冀产业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是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该地区雾霾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地区污染严重的问题,需探寻新型的产业生态共生模式。在对国内外产业生态共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产业生态共生三维立体循环模式,指出京津冀产业生态共生需依赖地域、产业、微观主体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三个地域间的资源、产品、技术的互补和区域划定—产业协作—主体参与的过程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重点规划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主要目标和战略路径。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世界上主要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从多维视角,运用全局发展思维,从世界级城市带动、三大城市群分工协作、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四个维度探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路径,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国北方渤海湾经济圈中心的北京和长三角经济圈中心的上海亦迅速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并在各自所属经济圈内发挥了差异化的领导作用和辐射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的原因包括:禀赋与环境差距;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差距。因此,要“因城而宜”,对中心城市功能优势进行科学界定;协调经济圈内城市利益,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大力推进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战略支撑.基于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的现状、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制度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可以证明:只有将京津冀地区独立研发的外部性转为内部性才能使三地研发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帕累托最优理论也证明:通过资源的整合可以达到在没有使京津冀三方中任何一方变坏的前提下,使一方变好,最终达到最优。以这两个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包含有信息协调与共享,市场交易与合约管理,京津冀研发联盟政府支持,关系与政策协调等功能的京津冀区域研发联盟就能够实现京津冀在科技资源配置上达到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夜市首见于唐。唐宋时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地区,形态单一;元明清之后京津冀夜市异军突起,其形态与规模优于同期北方其他区域夜市。京津冀区域内夜市分布、形态、规模差异明显,折射出传统社会京津冀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大势。政治权力与城市地位、城市发展与转型、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等区位因素成为影响区域夜市经济发展轨迹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辽宁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以产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方针后,辽宁县域产业园区呈现出投入增加、经济增长加快、产业承接能力和产业集聚增强的新趋势。同时,辽宁县域产业园区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体制束缚严重、自我发展能力弱、园区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升级缓慢、园区体系不完善和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政府引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改革管理体制,拓宽县域经济空间,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跨域分工协作等政策建议,以促进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依托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分工协作的扁平化城市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市群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城市群首位度的降低和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构建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是提升区域经济内涵增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于2014年上升至国家战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津冀拥有资源、市场优势,产业结构与京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使其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然而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跨地区协调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面临不小的挑战。今后一段时期,要立足三地产业分工与定位角度提出的产业转移总体思路,着重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工业园区承载体建设、发挥市场机制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以专利视角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突出问题。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情况,结合专利协同创新理论和专利合作网络,选择沈阳市两个代表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智能机器人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及产业链合作伙伴的专利合作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得出产业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技术分布及演化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互动及运行机理,最后给出结论与建议,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要突破制度性障碍,切实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更要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打造高端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要着眼于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围绕全产业链条支持产业自主创新;要促进科技和金融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并着力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储备人才。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导产业在工业园区产业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结合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征,合理设定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并构建科学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株洲高新区优势产业为案例,从产业规模、扩张能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从而构建紧密协作、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产业体系.建议加强产业关联协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导致不同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之间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局势变化,我国原有的"橄榄型"军工经济结构存在着军工工业不能充分利用民用工业的基础,军工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协作等局限.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立"哑铃型"军工经济结构的思想,其实质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重要思想和实现形式的重大创新,是新时期国防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体现.在建构"哑铃型"军工经济结构过程中,我国军工工业可以借助国际上出现的"虚拟经营"方式,建立"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3.0时代,闽台合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文章以生态学为隐喻,提出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栖息者与“五位一体”的非生物支撑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在创新生态系统内闽台合作具有领域共占、互惠共生、协同进化、结网群居的特征。借鉴国内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提出培育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工业发达国家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经费、研发人员数、制造业出口结构、技术进出口平衡等指标对过去10年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三个重要见解:一是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开发密集度普遍上升,成为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物质基础;二是新一代技术产业的创新来自于学术研究,从而使一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决定了其科技创新实力,并且使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变成新兴科技产业创新的特征;三是美国大量投资基础科学的政策造就了新一代技术产业的绝对优势,弱化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只在现有技术产业开展创新的科技赶超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效率、产业特征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各地区创新投入的日益增加,创新产出却并未同比增长,创新效率差异不断扩大。产业成为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间传导环节,各地区已有的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基础则成为影响特定区域创新产出效率的关键因素。实证检验证明,我国除东部地区外,在中部和西部,创新尚未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远低于创新投入增长速度。在西部地区,创新投入越多,创新产出反而越少。在东部地区,创新投入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受益于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知识转化的显著贡献,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以及该地区多样化的产业类型带来的技术溢出和传递;与此同时,该地区发达的对外贸易和企业规模大小并未对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全球知名机构对于顶尖创新科技及创新公司进行的研究,分析全球科技创新热点领域。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研发投入、专利产出领域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四个层面,将中国与全球科技创新热点领域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若顺势与全球科技创新趋势接轨,中国产业应优先朝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这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主导产业在工业园区产业体系处于支配地位。结合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征,合理设定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并构建科学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株洲高新区优势产业为案例,从产业规模、扩张能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从而构建紧密协作、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产业体系。最后,从加强产业关联协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