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方位知觉和空间定向是语言空间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民族或族群对空间关系的认知因对事物的审美和环境能动认知的视角差异而不同。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彝语东部方言纳苏彝语空间方位认知为例,讨论和分析彝族的天地观和空间方位,并进一步剖析空间方位观与五行、属相、颜色支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经验的结晶,是一个经历从"天官意物"到"心有征知"漫长认知的过程.人们通过联觉器官(五觉)感知外部世界的空间关系,形成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间的方位经验;人们分析概括并内化所获得的方位经验,形成空间方位意象;在方位意象的基础上,人们经过不断地思维抽象,最终获得空间概念.文章旨在对中西古代空间论述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中西古代空间认知思想,诠释中西古代空间认知观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空间认知思想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空间问题一直都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客观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经过认知加工并进而概念化的结果.因此,空间关系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赋予给事物的.文章提出的空间关系构式及其意义建构模式既可以解释空间关系构式的构成问题,也可以解释空间关系构式的意义建构问题.空间关系构式的构成是人如何通过认知加工对空间关系进行语言编码的过程,空间关系构式的意义建构则是人如何依据构式语境、概念内容和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联想特征对空间关系构式进行意义解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及莱文森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能够进一步弄清人类是如何将自身对空间方位的体验逐渐形成概念后又投射到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上,尤其是对抽象事物或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上。同其他民族一样,傣族在其认知活动中,首先通过感知觉的感知能力学会了空间定位,使用方位词,对空间概念化,随后又将大脑中业已概念化的空间方位隐喻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使它适合其他语义域。具体说来,就是将空间方位隐喻中的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中心、远近、高低等具体空间方位投射于情绪、行为、数量、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的框架下,以Fauconnier概念复合理论为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隐喻识解过程中,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突出心智空间的相似关系特杠,最终完成隐喻的识解。  相似文献   

6.
隐喻和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隐喻是通过始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而构成的一种概念系统.这种概念系统是人们在其自身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不同概念之间通过映射关系而形成的较固定的相关模式即框架,当需要这种映射关系时,人们可以激活认知框架形成隐喻.而这种认知框架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人们通常会在大脑中形成实体隐喻框架和方位隐喻框架.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认知视角不同,所激活的框架中的节点也各不相同,隐喻框架具有凸显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7.
识解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识解阶段,以Langacker为代表;2000年以后的的动态识解阶段,以Croft&Cruse为代表。不论是Langacker的认知识解还是Croft&Cruse的动态识解,都重视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其他表达式的意义结构、描述事物的认知参照点、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确定等内容。这对于翻译中默认值的识解研究很有启发。根据Croft&Cruse的语境约束和默认识解理论,可以对古典小说进行默认值分类研究,并对其英译策略和英译原则作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空间关系是客观世界中一种基本的存在关系,无论哪种语言,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空间关系的表达问题。本文将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对俄汉语中构成空间要素的图形和背景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以求从中揭示不同民族对世界认知图景的共性与个性和它们在语言概念化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活动,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其中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形一背景分离原则是人类对空间认知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对空间语言认知,形成空间语言概念的一项基本原则。文章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运用认知工具“意象图式”,通过对英语介词under所体现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对under空间意义的认知过程,分析了这些空间意义扩展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广告语中动构式句式上存在主语附加多重修饰语及谓词特殊处理的现象;语义上,类指性在广告语境下产生一定语义限制。这些特征反映出中动构式具有凸显实体属性的认知功能和广告效果。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的认知参照框架下,广告语中动构式事件域内各成分带有语境信息,人们根据这些信息的突显度及它们之间的致使关系,进行识解、概念转喻的认知操作从而得出中动构式义。  相似文献   

11.
双关语词是双关话语解读的认知焦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是一个动态的心智加工过程。认知框架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概念系统,是词义识解所必需的认知操作工具。在框架理论基础上,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指出认知框架的激活是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关键。双关语词意义的识解主要是一个利用认知框架激活以及概念联想来完成的实时在线操作过程。双关语词双重意义的提取依赖于两个不同认知框架的先后激活。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3.
论集体主义伦理价值观的历史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在集体的劳动创造中发展起来的,因而集体主义就成为一种衡量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价值准则。基于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两大伦理关系,处理(或调整)个人与集体、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和谐与协调,就成为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代伦理价值原则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发展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放眼世界,只有当全球各国和人民都能把集体主义的伦理道德原则和价值准则自觉地放在第一位,人类才能真正最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拯救地球”,从而拯救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4.
人是音乐的主体,音乐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为音乐而存在;音乐是人学,它是以活生生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从而探寻和追问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沟通音乐和人的是情感,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核心,也是音乐本体的动态形式的内在规定。总之,音乐展现的是人的世界、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音乐中隐藏着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在主客、体用之间互为条件的交互性上,建立了一种基于主客交互性的关系哲学,超越了认为主观或客观的某一方有着绝对的逻辑优先性的思维模式。事物不仅在属性上发生着变化,而且事物的存在本身就处在一个不断重新生成的过程之中,由此,道、人性同样处在一种新陈代谢、生生不已的过程中。王夫之过程论的哲学基础建构,打破了线性、僵化地看待世界的方式,张扬了天与人存在的创生性、能动性与开放性,对人的本体论地位和人在世界中的意义作了一种革新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零式连接作为一种隐性衔接手段,是语言在发展中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它反映了认知的顺序性,即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遵从客观事件变化发展的顺序、人类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顺序;零式连接的使用更是体现了人类使用语言总是倾向于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效应。带有零式连接的语篇,其连贯是由遵循事件发生顺序的线性连贯、统领全篇的主题的整体连贯和认知语境三方面构成的。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内在的认知机制。据此,笔者认为,语言中众多的强调功能手段相对于人们的经验结构、概念框架和认知方式来说,应是有理可据的。本文根据象似性理论对强调功能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证,并得出结论:象似性就是强调功能的主要认知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人与物的关系立于两者相互指认与指称的认识基点上。在具体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下,物作为一种社会生物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文化之物,一个饱含并充盈着特定精神情感的生命体。物的多样性存在形态使得人类共同体以及共同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得到具体彰显。一个意义丰富的物,因特定的社会情境和目的性而具有多重面向,使用及形态的异质性使物承载着更多的文化信息,展现出特定的社会文化关联。只有通过对物进行共时和历时维度的考察,才能尽可能地理解一个物所展现的全部意义以及与人、社会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