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德育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培养符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公民。公民诞生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将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进程中日益发挥内在动力机制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为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其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法治理念的贯彻、宪政文化的濡养为视角,阐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教师应承担起教育祖国未来的重任,在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3.
公民是民主国家中拥有公民身份的人。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身对其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以使公民获得对社会主义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理念,中心任务是培养公共理性,宏观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人的公民意识问题日益提到议程,公民意识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核心所在。一直以来,由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国人的公民意识一直很缺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两个维度加强培育公民意识:在个体方面,大力提高公民素质;在社会方面,需要有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公民意识,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该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合格的公民,是一个社会走向民主与文明的必经之途,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公民意识及其内涵人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并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目前公民意识现状呈现总体欠佳的实际,文章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就提升公民意识的对策提出建议:借鉴国际经验,设计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民主体性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把普及法律常识作为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公民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现代政治素质。但是当下中国一些社会成员中严重存在的政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等淡薄以及参政能力低下等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还很不相适,因此必须着重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此首先必须分析影响公民政治素质水平的历史成因,根据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分析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对和谐社会法律公民意识的构建作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0.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非制度性因素.中国的公民意识发展仅有一百多年,中间亦经过了迂回的坎途.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生成要在梳理历史的基础上,以社会现实为主体背景,借鉴西方公民意识早发国家的经验,走自主理性建构之路,将生成公民意识的机制要素与公民意识培育同步推进,并将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培育方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复杂过程。个体的知、情、意、行等诸要素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矛盾运动的复杂过程,构成了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内在机制原理要求公民意识培育既要适应个体原有的意识结构水平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个体意识结构的现有基础,体现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要求。因此,在公民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把培育对象视为主体,引导其从他律走向自律;要遵循培育的基本规律,重点研究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成规律;要结合个体特征和时代发展创新公民意识培育的方法;要优化和改善公民意识培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为公民意识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德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而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普遍公认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公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强化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开展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坚定公民的社会公德信念;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加强法制建设,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曼德 《市民》2007,(5):54-57
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没有“臣民”、“游民”和“暴民”的公民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在奴役、对抗和内乱之中。塑造现代公民意识,是我们民族每个人肩上的重任。当代国人不仅应在学校、政府机构、家庭里塑造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当前在我国推进公民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国公民缺乏公民意识,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能够对我国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公共理性、公民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文章旨在从公共理性的维度,以培育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群体为核心,对公民教育做一政治学的思考。在阐述公共理性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该文认为公共理性对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逻辑思维以及评估具有基础性的规导作用。要实现公共教育的根本目标与功能,就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引,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为文明有序、均衡和谐之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之所以是伦理社会,缘于和谐与伦理的价值同构性。和谐社会首先是个伦理的社会,因而必定有强烈的伦理诉求。现代社会是以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社会,调节公民关系的公民伦理在现代伦理体系中,处于核心而基础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伦理指向必然是以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和诚信等为基本取向的公民伦理。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政治发展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最根本的环境支撑,特别是基层民主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的导向作用。要发挥好政治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促进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强化广大公民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基层民主参与风气。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公民的科学意识和道德素质,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并指出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及进一步提出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