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艾青诗论致力于新诗美学体系的建立,确立了诗与现实、诗与时代等正确的审美关系,提倡诗的真善美统一,视诗的创作过程为复杂的形象思维化合过程,主张诗的形式应追求和谐、平衡,对诗人提出了高而严的要求,其美学体系相当系统、完整、独特。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艾青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考察了他的独树一帜的诗学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着重从真、善、美三个层面讨论了这一诗学美学体系的内涵,进而分析了它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并指出了其时代限局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艾青一生创作并发表的481首诗歌中,240多首包含色彩词汇。这些色彩词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色彩鲜明、情感丰富的诗人的视觉世界。大体上,艾青诗歌中的黑色多表现痛苦、贫困与忧郁,白色象征希望和虚弱,红色则是激情和危险的代名词,金色在艾青的世界里永远是希望与美好的象征,黄色、灰色、褐色系列则多用于表现忧郁、苦难和衰颓,绿色、蓝色、青色在艾青的构图中似乎于明媚中带着忧伤,而紫色是使艾青有别于其他运用色彩作诗的诗人的独特的色彩元素。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条件来说,主体性的实践美学所赖以产生的启蒙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现代社会已经来临,因此人的精神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从高扬主体性转化为批判主体性,从对主体性的信心转化为对主体间性的渴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取代主体性的实践美学就势在必然了.从世界美学的现代发展上看,主体性哲学和美学已经成为过去,当代哲学美学已经走向主体间性.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学的思想资源还是19世纪的西方美学包括青年马克思的<手稿>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美学已经面向现代西方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也必然要求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这就是说,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就是扬弃曾经作为主流的主体性实践美学,在继承其合理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它的学术批判,并且在主体间性哲学的基础上建构现代美学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持续多年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就是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过程,因此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场争论的深入发展,一个可以与世界美学比肩的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一定会出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格律诗史上,闻一多的《死水》、胡乔木的《仙鹤》、黄淮的《点之歌》是三首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由它们所代表的新格律诗创作呈现出四种基本形态:(一)整齐体;(二)参差体;(三)简明体;(四)长短句体。  相似文献   

6.
晚清科举制废除以后,束缚新教育发展的枷锁打破了,新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教育开始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但是,废科举在给新教育开路的同时,也使新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时代难题,体现了作为社会改革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7.
文革前17年新诗中的现实主义具有"应该是这样”的前瞻性写实倾向,这一写实倾向将新诗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但极左思潮的日益加剧,导致这一创作特色成为助长政治权威话语的图解手段,随着诗人主体的失落,现实主义也陷入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泥潭.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新政”时期,建立新教育制度,小学教育有了法律的依据,并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由此,近代小学教育制度得以确立,推动了小学教育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小学教育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各方面的成效,但也存在种种问题,如封建性浓厚,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办学经费不足等。  相似文献   

9.
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对于当时文学有明显的深化反映过程。尤其在表述文学概念之时,四史所用词语存在一些显著的不同。《宋书》多以“文义”来指代文学,这是承继儒学与玄学义解方式的结果。而《南齐书》中以文章、文辞、文史等来表达史传人物的文学修养,以及梁、陈二史中广泛地以“文学”来呈示文学这一概念,体现出在南朝文学发展、兴盛的过程中,文学概念在正史当中逐步得到理清与确定,其间文学与儒学、玄学、佛学、史学之间都有非常深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生动地刻画了一批被主子压迫、役使、生活极其悲惨的奴婢形象。剖析这些奴婢的悲惨命运,它艺术地再现了满族统治者压迫奴婢的残酷历史,使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红楼梦》伟大的现实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曾以清初、乾嘉、与道咸三点将清代学术分成三个阶段,并以“务为前人所不为”来体现“道咸以后之学新”的特色。晚清学风的明显转变影响到后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领域里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钱穆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书基本不出道咸“新学”之大范围,而乾嘉汉学一线的观念反受到忽视,致使我们对近三百年“学术”的认知多少有些偏颇。今日要对近三百年学术进行相对均衡的系统整理,应把清代汉学一脉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关于清学的论述汇聚而表出,使之与梁、钱二著并列而为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12.
考察《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学制、废除科举、设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等,清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调处息讼制度在清代纠纷机制解决研究体系中地位重要,得到了学界极高的关注,但既有的研究在考察调处制度的基础上关注经济层面过多,对精英群体的理念与叙述过多关注,忽视精英秉持的意识与民众意识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对既有研究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将清代调处息讼制度整体纳入思想史的视角之下,意在体现一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文章从历史基础溯源、社会结构基础及思想文化考察三个角度为出发点,并着重考察在传统社会中生成的调处息讼意识是如何由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向普通民众间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吴漫 《南都学坛》2012,32(5):30-37
明代的宋史研究成果众多,凡123种,两千多卷,较多地彰显了时代和学术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并与宋代《春秋》学、清代元史学等一起构成中国史学史上特殊的史学现象。明人宋史著述在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思想,以及考察历史的视野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学术史、史学史以及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