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侵占海南前和侵占海南后,推行的所谓经济开发政策及其活动,既有阶段性,又有其重点。侵占之前,日本对海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侵占后,推行经济“开发”政策,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从卢沟桥事变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第2阶段从太平洋战争发生到抗日战争结束。在实施经济政策中,日本侵略者的“开发”活动主要在于农业和商业两方面,其性质和目的都是掠夺与为侵略军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紧接着日本在1932年又一手炮制了伪满州国傀儡政权,妄图为其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政策披上合法的外衣。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举动引起了其他列强的不满,尤其是遭到了一向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的反对。作为对日本侵略政策的回应,美国抛出了“史汀生主义”,对九一八事变后造成的中国东北形势,尤其是伪满洲国不予承认。值得探究的是,虽然美国一直都没有承认伪满洲国,但是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也没有作出实际行动来加以制止,相反,为了更好地执行“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与满洲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因此中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3.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北向南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向东南亚扩张。日本法西斯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并积极准备挑起太平洋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给日本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支持和纵容了这个战争祸首。本文试图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绥靖及其原因做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4.
论本世纪一十年代日本对中国鸦片和吗啡走私机构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日中战争(1937——1945)、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鸦片政策所起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日本的鸦片政策始于其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所采用的鸦片专卖制度①。若以此为第一阶段,而将经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出现的日本对中国鸦片和吗啡走私机构的形成作为第二阶段,那末通过这个准备阶段,而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全面开展时期,则处于第三阶段。本文拟就“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鸦片政策产生的条件和本世纪一十年代日本对中  相似文献   

5.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战败投降为第三个时期,即移民政策破产时期。日本政府为实现移民侵略政策,努力将一定数量的成年人送到中国东北,但是由于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农村青壮年的大批兵源化,致使原计划的实施比例一天比一天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在政策方面有所改变。太平洋战争后到战败投降,日本移民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义勇军。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对苏政策析论琚贻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完全背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把反共政策延伸到中苏关系上,推行反苏政策,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以极大便利。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被迫检讨其对苏政策,并...  相似文献   

7.
美国和日本的争斗由来已久,两国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时好时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正是两国关系不断调整以至于最后关系破裂而爆发太平洋战争。从1931年到1941年是美日关系急剧发展的十年,两国之间的摩擦最终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结束。这一时期的美日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时美国对日政策基本上还是处于绥靖姑息的范畴之内;从七七事变以后是美日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国逐渐从姑息纵容的立场中走出,也冲破了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势头,开始了对日禁运和援华制日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慢慢变得不可调和,从而最后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战争是英美日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斗争的产物。从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 194 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英美日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科学地比较和分析太平洋战争前英美远东政策异同 ,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关系背景 ,把握 30年代远东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脉 ,认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回顾历史,日本在1936年制定的“国策基准”中还是以“北进”苏联为其基本国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41年4月却转变为“南进”的政策,本文试析其原因。 一、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对日本陆军的牵制 日本自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对外侵略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中国问题。1874年,日本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武汉。以此为标志,旷日持久的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粉碎了日军妄想在短期内灭亡中国的野心,日本统治者被迫放弃主要以军事手段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开始注重采用政治手段。从1939年9月德军悍然发动二战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际形势急剧动荡,日本对华政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与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紧密相连。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作一些简单的剖析。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把这一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到德军闪击北欧和征服西欧为第一阶段;从德军闪击北欧和征服西欧到太平洋战争的开始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在华北的毒品政策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东北和热河后,大肆推行"鸦片专卖"等毒品政策.华北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把其罪恶的毒品政策推行到华北,在华北伪政权中设立专门机构,通过实行鸦片专卖使毒品生产、交易公开化、合法化,并广设烟馆,诱迫人们吸食毒品.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推行的毒品政策是其整个殖民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3.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的海空军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在这以前,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战争的发展,其法西斯陆军已逐渐形成了三个战略集群:国内驻军(含侵占我国台湾和郊邦朝鲜的驻军,下同)、侵驻我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在我国关内进行侵略战争的中国派遣军。为了发动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11月6日又组成了第四个战略集群南方军。战争进行期间,这四个战略集群的兵力编成和部署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亚洲太平洋战场不同作战阶段战略态势和战略重心的变化。因此,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地带,紧邻日本海,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清王朝建立之后,作为王朝发祥圣地,被统治者禁止开发而保护了起来。到了近代,清王朝被西方侵略者以鸦片叩开国门,领土和主权开始部分丧失。对中国东北觊觎已久的俄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了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因为紧邻日本并且资源丰富,所以日本以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作为其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即“满蒙政策”。日俄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不仅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对日后国际格局的走向产生深远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井上财政”是指藏相井上准之助所推行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一是紧缩通货,推行“产业合理化”,以降低成本,扩大出口;二是解除禁止黄金出口的禁令,恢复金本位制。但世界经济危机迅猛袭来,给日本经济带来莫大冲击,而井上准之助却继续强化“井上财政”政策以应对危机,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虽然井上财政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却对后来日本经济恢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日本经济迅速摆脱危机的前提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日德军事同盟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定的国际形势下,由日本和德国共同缔结的联合征服世界的军事同盟。此同盟从酝酿到最后缔结历时四年之久,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由于各阶段两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和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因而日德两国缔结军事同盟的动机也相应有所变化。1 日德军事同盟缔结交涉的第一阶段,在日本通常称其为“加强反共协定交涉”阶段,时间大体上是从1938年7月到1939年8月。这一时期日德法西斯缔结军事同盟的动机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要迅速摆脱在中国的困境,尽快结束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并没有停止侵华的大方针,而是继续遵循这一方针不断扩大侵华规模,把侵略势力由中国东北扩大到中国华北。1935年日本在中国华北制造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冀东政务委员会”,大搞华北自治活动,企图在中国华北建立第二个“满洲国”。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侵华政策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洲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仍属战略相持阶段,并认为,相持阶段至1945年8月上旬始告结束。笔者认为,战略相持阶段的确是中日战争历史上最长的一个阶段,整个相持阶段应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分界,划分为前后两期,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相持阶段后期。笔者还认为,从中日战争、特别是从太平洋战争的全局着眼,观察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9.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