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杰出的“精神界之战士”。他的一生,是为拯救危亡祖国和争取人民解放而战斗的一生。他在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过程中所形成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民俗学、美学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的改革思想,体现在上述思想里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一生创作和翻译的六百多万字著作,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一生致力于研究民族,振兴民族的事业,把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洒在中国人民身上。立志考察中国人,从改造中国人入手,改造中国社会,是鲁迅一贯的文艺观念。他努力自觉地用文艺去提高民族知己、自爱、自立、自主、自强的意识。研究鲁迅先生的文艺观念,对进一步理解鲁迅,更深刻地认识鲁迅,更自觉地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的精神,继续鲁迅的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在那个特定年代,他一直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注和探索着个体的人应有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思考人应该怎样对待人,并用其作品和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他先进的人本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疏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辨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一个曾经被遮蔽与误读的“话题”,一个正逐渐被理解与重新解读的“话题”。通过对其“家”的特点、其家庭观,以及其一生的经历,尤其是抗战中在国外的爱国言行的了解,可以说林语堂对“家”对“国”都是一往情深的。在他旅居国外期间,一直是心忧国家前途,情系民族命运,以他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失望于中华民族物质力量的贫弱,更痛心于国民性格的愚弱、柔顺。这就使鲁迅把对美与艺术的思考,建立在对“力”的呼唤上,进而形成了他以“力”为核心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7.
罗关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四期撰文指出,中国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理论主要有三种:周作人民俗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鲁迅文化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他们三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都是秉持振兴民族文化这一共同立场的。所不同的是周作人民俗学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建设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的关注;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民族政治前途,特别是农民命运的关怀;而鲁迅的文化学理论,则使他超越了单纯的风土描绘和对农民政治命运的展示,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鲁迅对作为启蒙…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在对自然人性的诗意抒写及其后对脊梁精神的深刻开掘中,显示出一代启蒙知识者真实而矛盾的心路历程:从诗意栖居地的幻灭到夹缝中的精神炼狱再到现代灵魂的自我救赎。这种直面人生的精神姿态,充分体现了鲁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与执著探求。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大量著述表明,他始终在思考并追寻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鲁迅是从“文化背景”和“生存境遇”出发来展开他的思考的,日本、俄国及东欧弱小民族、欧美这三个地区在他的思考中居于特殊重要的位置,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所在。鲁迅针对这三个地区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同亦有别,其国家的生存境遇与中国别亦有同,对中国现代文学走进这三个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小说中,儿童或染病、意外事故死去,或在家庭中被喝斥、受压制,或成为继承了父母劣根性的麻木的小看客.通过儿童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人民的未来命运的关注,对祖国前途的忧惧,也隐含鲁迅某种绝望的情绪.  相似文献   

12.
<正> 斗争,是一个战士的天职。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对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以及旧思想、旧文化坚决斗争和彻底批判的一生。鲁迅先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曾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了“鲁迅精神”。毛主席说“鲁迅精神”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是他的斗  相似文献   

13.
<正> 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他自己便是我们民族的杰出代表,真正的民族之魂。他以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实践中韧性的斗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度过了他光辉的一生,赢得了崇高的赞誉,所以他一逝世,沈钧儒先生立即为他题字:“民族魂”。鲁迅虽然离开我们即将半个世纪,但是他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寓,对于我们今天以至将来,都有不可估量的深刻意义。鲁迅是我们不灭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4.
追求中的忧郁美 也许中国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有着某些相同的性格与共同的历史命运。从屈原开始直到鲁迅,莫不如此。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们在为民为国的奋斗中,都感到一种孤独感与寂寞感。鲁迅前期的悲剧心理,一是他感到前途的渺茫,不知新的出路在那里,一时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二是鲁迅感到势单力薄,“布不成阵”,与旧势力抗衡,不知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化的真正原因。“寂寞新文  相似文献   

15.
孤寂感是鲁迅感触最深的生命体验和进行文化选择的重要心理动因,鲁迅的先觉者思想意识正是以孤寂意识为基底形成的。孤寂意识不仅指向自我审视,还具有个人-他者的内涵,其催生了鲁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精神的思考。孤寂意识赋予了鲁迅思想积极的内涵和对自身孤寂命运、复杂思想清醒的自觉。一方面,鲁迅在孤寂感中遭遇精神苦难;另一方面,他又高度警惕这种孤寂感并对民族之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关怀。这也是其孤寂意识的复杂性所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一生都十分关怀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前途道路问题,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鲁迅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寄予了他对母亲、妻子、少女这三类人物的赞扬与批评。鲁迅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指出了中国女性应该消除自身存在的某些劣根性。  相似文献   

17.
<正> 鲁迅先生一生未著有长篇小说,中国文学界一直引为遗憾。鲁迅先生生前也多少流露出过这种心情。时至今日,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在创作中还很难具有“对人类命运的深邃博大的思索、对人类精神精深的概括与艺术探求、对人类生活的整体把握。……也许只有一个例外,这就是鲁迅。但鲁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那些关于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最具有开放性眼光,最富有自由意识和个性解放精神的,应数李白。他受了庄子的影响,屡屡以大鹏自喻,但他并不满足于庄子的幻想中的自由而努力争取现实中的自由。他一生的最大理想就是“安社稷”、“济苍生”,这具有先秦儒家的理想主义色彩。他对儒家思想采取扬弃态度,扬其积极进取,关心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  相似文献   

19.
对命运的思考是与对人的本质的思考相随而来的,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司之谜;命运是先验性、不可抗拒性和后验性、可抗拒性的统一;认识命运要坚持既唯物又辩证的原则,把握命运要有生活在现在的态度,要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杂文是鲁迅一生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主要武器,特别是三十年代,鲁迅在与形形色色的枭蛇鬼怪战斗的血雨腥风中,挥笔写下了一篇篇“最深刻有力”的杂文,“匕首”般地投向他所憎恶的一切,勇敢地捍卫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今天,在深入揭发批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重读鲁迅的杂文,学习他关于阶级斗争的真知灼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阶级斗争的特点,进一步识破走资派的反革命嘴脸,激励我们把反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 一鲁迅的全部后期杂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阶级论这一条红线。鲁迅经历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革命阶段,耳闻目睹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压榨,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的枪杀,血的教训“救正”了他“只信进化论的偏颇”,“转而求医于根本的切实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