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在印度现代小说史中 ,介南德尔·古马尔 (Jainendra Kumar190 5 - 1988)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作家。评论界将他称为“印地语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戈尔和萨拉特”1,“印度的契诃夫”2 ,“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3 ,认为他是“印度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之一”4等。介南德尔以多重身份享誉印度。作为一位思想家 ,他接受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耆那教哲学、佛教哲学、甘地主义和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 ,并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 ,被认为是印度现代作家中深得甘地思想精髓的作家之一 ,也是最有西方自我思想意识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位哲学家 ,他继承…  相似文献   

2.
任飞 《南亚研究》2002,(1):80-84
杰耶辛格尔·伯勒萨德 (1889—— 1937)是印度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他对印地语文学做出的贡献使他得以与普列姆昌德齐名。1伯勒萨德的诗作中往往弥漫着一种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强烈的伤感主义色彩。这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浪漫风格。印地语文学界称之为阴影主义。一般认为 ,阴影主义神秘、伤感的美学特征更接近诗歌创作。其实细细品味 ,不难感受到伯勒萨德的小说也同样濡染了诗一般的浪漫情怀。印度古典短篇小说主要存在于《五卷书》、《嘉言集》、《故事海》以及《佛本生故事》等民间文学中 ,但这种故事文学的传统在古…  相似文献   

3.
影象主义是印地语诗歌领域曾经风行一时的主要流派之一,其鼎盛时期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到四十年代中期。该派的代表诗人是杰辛加尔·普拉萨德(1889—1937)、苏尔耶冈德·迪利巴蒂“尼拉拉”(1897—1962)、苏米德拉南德·班德(1900—1977)、马哈戴维·沃尔玛(1907—)。影象主义诗歌出现在1918年左右,1921年到1938年期间曾风靡一时,占据了整个印地语诗坛。这个诗派从兴起到衰败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作为印地语诗坛上的一代诗风,我们不能不对它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独立后的印地语文学时,切不可忽略十一世纪以后印地语文学的传统,它是以“民众主义力开端的。在印度的土地上,挣扎于贫困之中的民众,正是作家创造力的源泉和基础,因此,印地语文学是作为民众的呼声而诞生的,是与民众的斗争肩并肩地发展起来的。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印地语文学中就曾涌现出反对宗派性宗教和封建制度的作家,而近代的印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的印地语文学史上,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诗人比杜勒西达斯更为有名,也没有任何其他一部作品的影响能比得上杜勒西达斯的《罗摩功行录》。就是在印地语地区以外的地方,《罗摩功行录》也有巨大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在包括梵语在内的各种语言中,根据蚁垤仙人的史诗《罗摩衍那》的罗摩故事为题材而改写的长篇叙事诗很多,杜勒西达斯的这一本《罗摩功行录》最为著名。印度广大的北部中部印地语地区的亿万人民群众现在传诵的是  相似文献   

6.
早在整整一百九十年以前,汉斯·威斯特(Hans West,1758——1811)就根据威廉·琼斯(Sir William Jones)的著名译作发表了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的丹麦文译本,从而开辟了通往印度古典文献的宽广道路,当时威斯特在圣·克罗伊克斯(维尔京群岛)的克里斯汀司丹特担任丹麦学校校长。尽管这个译本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它和施莱格尔(Fr.Sc-hlegel)的享有盛名的《论印度的语言和智慧》(1808)却最有助于激起人们对于印度文化的一般兴趣和对于梵文研究的特殊兴趣。被新的知识激发出来的那种热情和期望,在文学  相似文献   

7.
哲学·伦理学文学试析文化的认识价值............……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浅议道德氛围秦红增王银娥(91·l)·....·……李水莲(91.1)关于剧本创作的几点想法…赋体文学起源论辨······……崔林涛(91·1)李希运(91.1)论郁达夫的孤独···……,··……颜敏(9 1.1)苦难中的品格—聂给弩杂文漫议 ,.·”一陈卫斌寇辛沈永强(91.2)”··“”·“·“·”·”··”“一姜振昌(91.1)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拾粹一部具有独特个性的小说史论著 “····,·”·“··”一李越司晓宏(91.2)—赵俊贤《中国当代小说史稿》试论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8.
星新一(1926~)作为风格独特的微型小说作家,在日本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短小精悍,多为“千字文”,风格明快新奇而又犀利深刻。至1983年10月止,他所发表的微型小说篇数,已经突破千篇大关,可谓“世界之最”。当然,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致力于微型小说创作的作家,并非毛凤鳞角。古代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近代俄国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近代美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相似文献   

9.
综观印度三千年的文学史,几乎可以说成是诗歌和诗剧的发展史。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上古诗歌总集——《吠陀本集》。其后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产生,使印度古代文学得以举世瞩目。此后又出现了佛教诗人马鸣、迦架陀娑、伐致呵利、苏尔达斯、杜勒西达斯等大诗人,更显示出印度文学的卓越成就。近代大诗人泰戈尔以其颂神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更使印度文学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顶峰。印度历代经典喜欢采用诗歌体,朝廷中也培养宫廷诗人,国王有擅诗者,后妃公主也往往以能诗著称。至于印度戏  相似文献   

10.
冉斌 《南亚研究》2000,(2):81-85,96
以克利方言为标准语的现代印地语是十九世纪中叶之后随着民族文化复兴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在印度的传播逐渐兴盛起来的 ,二十世纪初 ,一批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还在为使之成为文学语言而努力。现代印地语诗人杰耶辛格尔 .伯勒萨德 (1 889—1 937)最初是用伯勒杰语创作诗歌的 ,大约在1 91 1年前后 ,他开始用现代印地语写诗 ,这无疑符合了时代的潮流 ,因此印度评论家说 ,伯勒萨德从此开始“走出伯勒杰语的窄巷 ,踏上克利方言印地语的大道”1。除了《王公的伟大》等几个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外 ,伯勒萨德前期的现代印地语诗歌基本上都收集在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穆勒是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和印度学家.季羡林先生也是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和印度学家.印度德里大学知名学者哈拉普拉萨德*雷易教授认为,季羡林先生在学术方面代表了自己的时代,拓宽了我们许多人的视野,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佛教与印中友谊的深刻意义.他还认为,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季羡林先生的贡献无论在学术进步方面还是印中关系方面,都将同样长期有所裨益.原文系英文,载于1998年8月17日印度<政治家报>文学增刊头版.今年是季羡林先生94周岁华诞,特译此文以表祝贺.文章副题系译者所拟,所附脚注亦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2.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和音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声誉,也在我国长期地发生着影响。他的哲  相似文献   

13.
因明是古代印度“尼也耶”派,即“正理”所创立并在后来不断发展而趋向成熟定型的逻辑科学。它正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逻辑一样,也是关于推理、论证的科学。印度学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指出:“实际上,正理的意义就是逻辑,也就是正确推理的科学。它在许多方面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相类似,虽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基本上的不同,……”他对因明与亚氏逻辑关系所持的这一见解是正确的。但他并未对此作  相似文献   

14.
今年 9月 1 4日是印度的“印地语日”,为期 1 0天的第七届“世界印地语大会”也在新德里隆重开幕。这引起了印度印地语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在世界上的流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在地球上的兴衰 ,至少目前是如此。印度独立前后的历代领袖人物都深知语言问题的重要。独立前 ,圣雄甘地就一再主张以印地语为国语。1 949年 9月 1 4日 ,印度立法会议通过决议 ,决定以印地语为国语。另一方面 ,在政府领导人试图使印度成为世界强国的同时 ,也曾极力使印地语成为世界性语言。为达到此目的 ,他…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会诗学追求论·许霆“血和泪的文学”与“美和爱的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认识教育作用,是文学研究会文学理论光彩的部分。文研会成立不久,郑振铎在《文学旬刊》发表《血与泪的文学》,首提“血和泪的文学”范畴。郑文说: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泪的文学,...  相似文献   

16.
1983年英国伦敦约翰·默里出版社出版了特雷弗·费希洛克(Trevor Fishlock)撰写的《印度纵横谈——次大陆内幕》(India File——Inside the Subcontinent》一书。费希洛克系当代英国新闻界的后起之秀,才气横溢,颇有声名,曾荣获1983年度英国新闻奖。他原系英国《泰晤士报》派驻南亚地区(以驻印度为主)的一名记者,在印度任职三年(1980—1983),足迹遍及印度南北及次大陆各国,后调往美国工作。除本书外,他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印度争取自由的斗争和印巴分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历史学家从事研究的重大课题。1987年,在印度独立四十周年之际,由阿米特·库马尔·古普塔(Amit Kumar GuP-ta)博士编辑的《神话与现实:印度争取自由的斗争(1945—1947)》(Myth And Reality:The Struggle for Freedom in India,1945—47)一书(以下简称《论文集》)的出版,是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此书汇编了近二、三年来印度学者的一批最新的研究成果。它一共选辑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影响下的日本白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曾横空出世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流派——白桦派。它迸发幅射的巨大魅惑力,远远超越岛国范围,曾给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显著影响,并一直受到欧美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基恩、芝加哥大学教授艾德凡·马克列兰等)。英国与德国也都侧重介绍白桦派文学。对白桦派主将武者小路的清新之风,芥川龙之介做过最具涵盖性的评断:“为日本文坛洞开一扇天窗”、“唤起一股澎湃人心的激动。”(《当时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曾经说过,拉姆·莫汉·罗易(Ram Mohan Roy)是印度第一位现代人,一位巨人。尽管甘地的评价截然不同,但拉·罗易在印度现代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称他为“现代印度之父”。拉·罗易1772年出生于西孟加拉胡格利县拉达纳加尔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庭,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徙。其家族原姓“班纳吉”,后因获孟加拉纳瓦卜授与的“罗易-拉扬”头衔而演变为姓“罗易”。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为拉·罗易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孟加拉语是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后现代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序言60年代以来,西欧文学理论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的新现象,就是越来越关注和思考有关“终结”和“开始”的问题。弗兰克·克莫德的《终结意识》(1966)和爱德华·赛德的《开始》固然是终结意识和开始意识的分水岭,然而不难发现,哈罗德·布卢姆的“担心理论”或雅克·德里达的解体理论事实上也是以这种思想为根据的。作家也不例外。罗伯特·库弗的短篇小说《开始》或约翰·巴思的两篇随笔《枯萎的文学》和《复苏的文学》,都充分地表现了这种意识的变化——作家对于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的认识。很明显,这种意识的根源就在于作家对一些现象感到不安,这就是他们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痛感自己无法赋予语言、现实、历史等领域的不确定性以任何有意义的结构和秩序。一方面,这种不安感主要来自作家对于教条的和僵化的权威,以及对于习惯的和占统治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