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年前,父亲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除了种粮食,还开垦了许多荒地种上时令蔬菜,时不时就可以挑上一担蔬菜到十几公里外的城里卖,再买些日常生活用品回家。父亲每次进城天没亮就得起床,天黑时才能回到家,但父亲总是乐呵呵的,还不忘给我们带些糖果。后来,父亲发现别的乡邻也去城里卖菜,但人家是骑自行车去,把菜用竹筐装起来挂在后座上,比父亲轻松多了。  相似文献   

2.
给父亲修脚     
王小溪 《老年人》2005,(9):29-29
儿时,父亲在我们眼里是伟岸的,有着蒙古族人的魁梧粗犷。当我们也做了父母时,眼中的父亲仿佛矮小了许多。我曾经疑惑地问父亲:您怎么越来越矮了呢?父亲说,腰弯了,背驼了,走了大半个世纪的路,脚底也不知磨去了多少层皮,所以矮了。他常常就是这么幽默。父亲也有长高了的时候,那就  相似文献   

3.
家规     
现在的独生子女,吃起饭来乱翻乱选,饭菜撒得满桌满地,放到嘴里的菜嫌不好吃又送回盘子里,做父母的视而不见,还认为不必大惊小怪。每当这时,我就不由得想起孩提时代父亲对我吃饭的管教。父亲是个严谨的人,讲究道义与礼节。他认为治家要有家规,因而对我们的管教很严,可以说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就是吃饭也得中规中矩,不然,就要遭到训斥和处罚。因此,我小时最怕与父亲同桌吃饭。有年端午节,我与父亲同桌吃饭。家里已经好久没见荤腥了,这天菜里有几片肉,我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忍不住,就把筷子伸到了有肉的碗里,可还没吃上两片…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难以言传的美好当中,爱算其中一项。但愿当世界上有爱的光束投射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手中和心中也有爱的光束,散布并照耀别人乃至旁及微小的事物......No.1以手写心马戏团文[美国]丹·克拉克我年少时,父亲曾带我排队买票看马戏。排了老半天,终于在我们和票口之间只隔着一个10口人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父母神气地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卖票女郎问那个做父亲的,你要多少张票?他神气地回答:"请给我8张小孩的两张大人的,我带全家看马戏。"售票员开出了价格。这人的妻子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他倾身向前,…  相似文献   

5.
慕霞 《老人世界》2010,(12):30-31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我们是上个世纪60年代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年轻人,立志要做一个又红又专的革命青年,为了建设新中国,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我很少在父母身边好好地尽过孝。直到我们退休搬迁回故乡能为父母尽孝时,父亲早已在40多年前病故,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相似文献   

6.
过年     
浪波 《老人世界》2010,(2):42-42
前年岁末,我想自己在城里安家两三年了,如能让在农村住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他们肯定会高兴的。于是,我便在春节前几天回乡接父母进城。父亲答应了,母亲却以母猪要下崽和守屋为由拒绝了。  相似文献   

7.
方格 《当代老年》2010,(3):34-35
1990年,张艺谋与前妻肖华离婚时,女儿张末年仅7岁。父母离异后,张末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的破碎给幼小的张末带来了很重的心理阴影,她恨父亲,自从父亲与母亲离婚后,几年都没来看她一次,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给她。看着别的孩子享受父母的疼爱,张末怨恨中又强烈地思念着父亲,她不知父亲这些年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8.
最后的父爱     
蒋平 《老年人》2011,(9):45-45
电视台正在制作综艺节目,谈到为人父母这个话题时,主持人请三位都已做了父亲的男嘉宾谈谈做父亲的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父亲。  相似文献   

9.
阿红 《现代妇女》2010,(11):8-9
从小到大,父母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他们从来不会为我们的失败感到丢脸,而我们却总是嫌弃着父母的种种不好。其实做父母的不图我们回报,只希望我们过得好。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今年82岁,孤身一人住在乡下。偶尔接他进城,最多住一星期他就要找借口回乡下老家去。他放心不下的是家里的那片板栗林。那片有6亩面积的良种板栗林,是父亲花了20年时间开垦栽种的“养老林”。近10年来,他每年能从“养老林”获得纯收入3000元,父亲因此而成了当地同龄人中的“富翁”。如今父亲年岁已高,仍守着板栗林讨生活,做儿子的怎么忍心呢?一天,我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想接父亲进城。还未进家门,就听邻居说,父亲一大早便上山干活去了。我招呼妻子在家做饭,自己扛起一把锄头也上了山。说实在的,父亲栽种…  相似文献   

11.
1999年8月3日下午两点20分左右,李晓好友王慧娜的哥哥一头撞进李晓家,惊恐万状地对李晓的父亲说:“我在我妹妹的床底下发现一具女尸,像是你们家李晓。”此时,原定于1999年8月8日做新娘的李晓,已失踪3天。尸首到底是不是李晓?即将做新娘的李晓又为什么会死在好友王慧娜的床下?相识,结下了错缘晓生于1972年4月,在李晓之上,她的父母已经生有4个子女,但中年得女总是另有一种欢喜,李晓的父母对李晓特别地疼爱。李晓天真活泼,加之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哥哥姐姐没有一个不让着她的。1985年,李晓上了初中。因…  相似文献   

12.
胖大夫 《当代老年》2007,(10):43-43
胖大夫:我父亲今年70多岁了,患有胃下垂。他本来就很瘦,平时只肯吃点蔬菜,我们要他多吃点有营养的食物,可他总说“有钱难买老来瘦”,瘦点是好事,怎么也不肯吃鱼肉之类的食物。我们做儿女的希望父亲吃得好点,可以吗?  相似文献   

13.
春江水 《老年人》2014,(1):35-35
正我家住在湘南的一个小镇上,独门独户,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块很大的荒地,父亲把它开挖出来种上蔬菜,由此,我们兄妹周末就有了一项新的任务——给菜地浇水。我们得守着机井不断地压水,再一桶一桶地提着去浇菜,汗流满面时总要埋怨父亲多事。这年吃上父亲种的西红柿时,市场上的西红柿便宜得论堆卖。压水时我就讥笑父亲愚,领着我们受累。父亲听了也不恼,只一个劲地安慰我们:"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味道肯定不一样的。"还别说,我们家餐餐吃的是时鲜  相似文献   

14.
父亲养鸡     
蒋平 《老年人》2004,(11):21-21
工程师出身的父亲退休后养起鸡来!当起了名副其实的"鸡司令#$最初!他原本是应付我们这帮双休日回家打牙祭的儿女!没想到一"喂%就不休手!而且觉得其中大有乐趣$父亲来自农村!从小忠厚善良!进城工作后也念念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乡亲们隔三岔五地来看他!父亲都热情接待!有事相求还  相似文献   

15.
张金刚 《老年人》2013,(2):29-29
又到年尾,牵挂年迈父母的那份情感,愈发被催生得浓烈起来。曾记得过去每年的腊月,都是父母一趟趟轮流进城买回年货,让我们兄弟几个过一个热闹年。而今父母已经年过六旬,腿脚不再灵便,那段他们不知走了多少次的山路,如今仿佛变得更加崎岖和漫长。为此,我和妻子商量,今年家里的年货就由我们来办了。  相似文献   

16.
小时侯,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什么玩具.我就自己做。父亲对木匠活篾匠活都在行,我小时侯常帮父亲打下手。看父亲制作木器竹器.也学到了一招半式的手艺.做个简单的玩具.不在话下。于是,欢柴放牛的闲暇,我便常常拧着父亲的家什,做弹弓、做雀笼、做木轮车、傲竹筒水枪等玩具,不过.做得最多的,还是陀螟。  相似文献   

17.
正问:我父亲在家排行老二,他还有一个哥哥,一直在农村生活。我爷爷奶奶一辈子土里刨食,年老后不肯随我父母进城。父亲无法尽孝,便每月给我爷爷奶奶寄去300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到后来就变成了规矩,大伯出力,我父亲出钱。3个月前,我父亲因病去世,爷爷奶奶的赡养费从此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两个女儿在聋哑父母的培养下,不甘平庸,勤奋求学,终于双双考上大学。在姐妹俩的求学路上,姐姐用有心和博大的胸怀,又把姐妹俩的患难真情诠释得淋漓尽致。父母无声的世界,一如我们的世界,有挫折、有坚忍,有自立于人群的信心,还有梦。 1938年,父亲马仲义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在爷爷书香濡染下成长的。爷爷精心栽培父亲,希望父亲在书画上有所造诣,以发扬门风。可突然的变故,碾碎了爷爷的梦想。 父亲7岁患了急性脑膜炎,经治疗后,落下了不能说话、双耳失聪、左目失明的后遗…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题目,是翻用了鲁迅的名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文章开篇便呼吁那时的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指子女)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而在文末又不禁感慨:“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不易做而又必须做,正是鲁迅对“怎样做”给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母亲语录     
别瞧不起乡下人,你们家里从你父亲才进城的,原来你们家也是乡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