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具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书院,因为其教学程度和学术水平高低不同,自然形成了一种等级上的差异。一般来讲,自家族、乡村、县、州、府、省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塔层。州级书院是这个塔层中很重要的一环,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西北书院制度略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北书院在千余年间发展历程中 ,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严密的制度 ,对今天西北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但有关西北书院制度的系统研究 ,至今阙如。笔者在大量文献基础上 ,从西北书院的发展历程及类型和等级、职务设置与教学、考核制度、藏书刻书制度、经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书院发展的顶峰时期,宋代书院教学至今依旧存在大量优秀的教学经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填鸭式教学,不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产生了重学习,轻德育、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文章以宋代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为代表,在了解书院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宋代这些书院的教学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着重大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举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的弊端日渐暴露,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现象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慈禧太后延续戊戌维新的科举改革措施,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则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  相似文献   

5.
在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影响之下,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数量大为增加,不少科举出身的地方官吏将创立汉学书院作为改变书院片面追求科举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乾嘉汉学地位的日渐式微,汉学书院也不得不教授科举之学。与此同时,不少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考课式书院也重视汉学教学,汉学书院与考课式书院都向培养科举人才方向靠拢,二者以是否开展科举教学为界线的区别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学、研究的重要教育机构,书院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书院藏书是为书院的教学、研究服务的。本文从书院类型划分入手,分析了客家梅州地区不同类型书院藏书的种类特征,并指出无论何种书院,其藏书最终目的都是为科举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的陈谷嘉、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一书,最近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54万字的著作,就书院的类型、等级及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研究,把书院研究的总体状况,从总体的概括性研究推向局部的专门性研究,为今后书院研究确立  相似文献   

8.
封龙山书院教育自汉唐至明清经时期历了初创、发展、辉煌与中衰等历史阶段。在长期书院办学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价值的特点:以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才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儒学课程为主并兼容其他专业知识、教学环境优美以及师生关系融洽。封龙山书院教育作为石家庄古代高等教育的宝贵资源,值得挖掘珍视并弘扬。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机构。山西省平定地区有着近八百年的书院历史,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本文以平定地区书院的教学与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平定地区书院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以及祭祀仪式方面的特点,并对书院在管理经费,管理组织和藏书管理方面的特色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书院类型主要有四种: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清代书院的教学宗旨都突出了德育的要求,并且各有一定的特点;清代书院还十分重视具体教学制度对学生德育的功能,如在选拔教师时,注重考察其德行表现;注重祭祀制度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注重学规章程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作用。考察清代书院的道德教育,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韩两国书院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功能有很大的差异,受其影响,两国书院志的编写体例也不一样。韩国书院志的编纂始于16世纪中期的《竹溪志》的编纂。《竹溪志》的体例是以与书院有关的记录为中心的。而17世纪的《西岳志》和《庐江志》逐渐趋向于以人物为中心。18、19世纪的书院志则主要收录了许多为祭享人物辩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书院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教育注重讲明义理,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书院名儒学者治学注重求实、创新,在治学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种良好的学风对后世的学术界起了巨大的影响;书院中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书院形态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除授受儒家学说的教学型书院外,佛道的宗教书院、官员休憩的园林书院、宗族的祠堂书院等以不同形式存在。书院形态的多样性因社会向慕、威权压力和书院的民间性等原因而发生。认识书院形态的多样性,对从整体上把握书院发展史,认识书院文化形成的多元取向,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书院研究或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中国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移植到了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日本书院以传播儒家文化为主要使命,有着教育教学、出版图书等多种文化功能。其学校性质的书院又分为寺子屋、私塾、乡学、官学等几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另外还有专门教授医学知识和培训中国留学生的书院。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后,日本人把书院办到了中国本土,惜乎这一书院的回流是一种充满痛苦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构建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自然断点法将脆弱性按照由低到高分为Ⅰ—Ⅳ四个等级,以湖南省为例运用区间数—集对分析法、熵权法对湖南14个市州的社会脆弱性等级进行了评价,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湖南省社会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长沙市和湘西自治州的社会脆弱性等级为Ⅰ级,株洲、湘潭、岳阳、常德、永州评价等级为Ⅱ级,社会脆弱性评价等级为Ⅲ级的是衡阳、邵阳、益阳、郴州、怀化和娄底,张家界的社会脆弱性最高,为Ⅳ级。不同市州社会脆弱性的主要来源以及降低脆弱性的有利因素因各地区人口、经济、卫生资源和政府防控等不同维度的发展差异而不尽相同。就湖南整体而言,人口、经济、卫生体系和政府防控各维度指标均对社会脆弱性存在影响,其中人口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四川书院在四川发展史上存在一千多年,其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原书院发展的历史真相,能为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目前学界对四川书院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研究,然而书院研究的领域仍不完善。以文献研究法为工具,对书院整体发展、断代研究、藏书与教学、改制、个案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完善四川书院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研究发现四川书院研究的领域逐渐完善、成果逐渐丰富,但书院研究需要进一步联系当今教育发展实际,跨学科的视角需要进一步引入,研究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非官方教学组织,它独立于政府规制之外,有其各自的办学特色和相对自由度.从书院独具一格的选址与布局,到以楹联题刻、讲会、书祭等为代表的多元人文环境,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书院环境的营造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这种“书院式精神”在无形之中对整个教育教学作了暗示和引导,对学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某些理念至今仍有精华之处,可以对当代教育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江万里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入太学上舍深造.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府、路和中央部院长官,直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其间任过教授、国子监祭酒、侍读、侍讲和书院山长,对官学和书院教育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等全国一流书院;(2)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仅吉州继文天祥后,又有17名学子荣登进士科状元,至明清共有2 728名学子进士及第,故吉州享誉"南宋进士的摇篮".江万里十分重视书院教育,并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借鉴:(1)重视思想教育,是南宋书院教学的灵魂;(2)提倡学术研究,要求书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中叶出现的乾嘉学派以书院作为汉学研究和传播的基地。由于汉学家执掌的书院与直接为科举考试服务的考课式书院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了汉学书院不为培养科举人才服务的假象。其实,汉学家主持的书院不仅在山长的延聘上注重科甲出身,而且其教学活动也不排斥科举之学,能满足生徒获取科场应试知识的需求。因此,汉学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0.
薛侃虽非阳明最早入门的岭南弟子,但却是岭南王门的核心人物。王阳明在世时,薛侃已是岭南王门的引路人;阳明去世后,薛侃又成为整个王门的领袖级人物。他先后创建杭州天真精舍和潮州宗山书院,并且编刻了多种阳明著作。他在引领、传承和发展阳明学派这三个关键领域,都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他所创建的杭州天真书院,从明嘉靖九年秋建成到明万历三十七年开始逐渐为官办的虎林书院所取代,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以天真书院为传播基地,阳明学逐渐在浙西北、苏南、皖南等地掀起了新浪,而这一切都与薛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