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浙江一带,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滋生了城市和商业文化,明清小说中的浙江商人形象,即是这一情形的反映。这些商人的商业活动、精神特质、生存状态不仅体现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质,也生动展现了彼时浙江工商业社会环境和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塑造了众多杭州商人的形象,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山的坚定与水的柔情完美融合的秀丽景观不仅影响了杭州商人的生活方式、经商习惯,也使他们的情感和婚姻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多情、重情、依恋故土。  相似文献   

3.
4.
论明清小说中商人的价值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经济,忽视商品生产和流通,商人的价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明清小说作家则在展示商业繁荣、商人活跃时代背景中肯定商人的价值,讴歌了他们的金钱欲望和开拓冒险精神,也对他们的道德、性爱作了合乎人性的观照。商人的价值觉醒,正反映了明清市民阶级的普遍自觉。  相似文献   

5.
吏胥差役介于官僚与平民百姓之间 ,虽没有品级 ,却能够代表各级政府执行管理的职能 ,与百姓直接打交道 ,构成了封建官僚体系的基础 ,支撑着封建官僚机器的运行 ,体现着吏治的好坏。在封建社会历史中 ,官清吏洁只是不可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孙膑是明清小说中一位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在塑造孙膑形象时,明清小说家大多着眼于他的聪慧、战争谋略以及与庞涓的恩怨,凸显他的军事才能。因受佛、道等思想的濡染,明清小说更为孙膑形象增添了一抹神魔色彩,使之广泛为普通民众所熟知和接受,孙膑因而成为行业神和民间信仰中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明清小说中的武侠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中的武侠伦理,是明清小说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民社会用以处理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主要行为准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极深的影响,尤其是在塑造和追求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方面。纵观明清小说,我们归纳出其体现的主要武侠伦理观念:(1)惠怨分明,快意恩仇;(2)重义轻利,厚施薄望;(3)死生相托,患难相扶;(4)嫉恶如仇,除奸去恶;(5)忠义至上,为国为民。  相似文献   

8.
在重农抑商盛行的汉朝,司马迁的商业思想并未受到时代的限制,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意义.<史记>中描写了大量的商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着不同的致富方法,他们对商业活动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司马迁通过对他们形象的描写和颂扬,将他们的商业行为同社会、个人联系在一起,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女性形象众多,商人妇作为其中特殊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性格各异。商人妇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在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中就有其身影,唐诗宋词中也不乏商人妇的形象。元杂剧中的商人妇形象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重农抑商盛行的汉朝,司马迁的商业思想并未受到时代的限制,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意义。《史记》中描写了大量的商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着不同的致富方法,他们对商业活动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司马迁通过对他们形象的描写和颂扬,将他们的商业行为同社会、个人联系在一起,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语气副词"好道"产生于明代,它是由反问副词"好"与词尾"道"组合而成的。语气副词"早是"最早产生于元代,来源于时间副词"早是",是语境赋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明清小说中浓厚的说教色彩及其道德伦理中的因果报应、人格劝化与子弟培养等"劝化"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明清小说中体现"劝化"的主要文本形式,包括从题名上彰显劝化的思想,入话是当时表露作品劝化主旨的主要形式,巧用诗句及尾评是其劝化的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明清小说的劝化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明清白话小说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明清白话小说词语为《汉语大词典》所未收,或者解释不够完备,因此需要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古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历史的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成果很多.然而,从商人及其资本的内部构造来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以往研究中较为忽视的领域.明清"族商"研究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家族、乡族商人及其资本的内部构造与商人群体、资本群体的运作模式进行考察,对其所蕴藏在文化意识之中的多元经济观念进行审视,有助于寻求多视角地认识中国传统商人及其资本的变迁之路,从而对中国传统商人与资本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前景,形成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明清讲史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着类型化倾向。而草莽类英雄是特殊的一类人,他们在外部体态、性格特征、语言与行为方式上与常人有着较大不同,如同戏曲中的"架子花脸"形象,是"力"与"勇"的化身。尽管在作品中只是个陪衬角色,但是他们起着其他人物类型无法企及的功能与效用。而且他们身上保持着人民的本性,寄寓了人民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因而更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略论明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又不可否认存在着类型化的倾向。传奇英雄人物在肖像、言谈、行为等方面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另如才子佳人、妒妇、三姑六婆等形象也都有类型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倾向:依傍于前人的编著和受戏曲程式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发展道路,决定了其类型化的倾向。但我们又不能依据西方有关典型化的理论,对其作简单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有两种基本的生命类型:一德性生命,一气性生命。文章讨论了两类生命的缘起、由来和内涵,分析了明清小说中人物的生命归属,并对明清小说中的生命定位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贞节烈女形象,从这些形象,尤其是那些典型形象身上,可以透视出封建时代女性贞节观的性别特点及其对女性思想行为的支配作用。以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烈女形象为例,中国古代女性视角所理解的贞节观体现出了贞节是女人的“本分内事”、守贞具有双向性和贞节重于孝道、实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作明清白话小说词语札记五则,这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及其相关研究,目前状况可分为:关于宝物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关于宝物崇拜及其描写的多种来源;关于明清小说中其他兵器描写的研究;对于明清小说迄今神魔叙事、宝物功能及其相关研究不足的关注。关于明清小说宝物崇拜及其描写,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迄今尚未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