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008年10月,全球性降息潮在最短的时间内席卷而来. 全球主要央行罕见地协调步伐、一致行动.10月8日这天,美联储、英国、瑞典、加拿大以及欧洲央行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瑞士央行宣布减息25个基点,阿联酋央行宣布将借款利率下调150个基点.此前一天,澳大利亚央行大幅下调基准利率整整一个百分点,至6%,达到1992年以来最大减息幅度.  相似文献   

2.
温源 《决策探索》2010,(20):66-66
对于一直以来市场有关加息的种种猜测,央行在10月19日晚给出答案:从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上调至2.50%,上调25个基点。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31%上调至5.56%,上调25个基点。  相似文献   

3.
那些预测在经历了2012年糟糕的二季度后中国经济将触底反弹的经济学家们现在可能更加困惑了. 7月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次意外降息似乎预示着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渐行渐近. 即使这样,经济学家们多数还都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当然,中国政府也正在用各种方式防止这一风险成真,在过去半年时间里,一些陆续出台维持经济稳定的政策已经显示了政府所做的努力. 事实上,本次降息与上次降息相隔时间不过月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两次降息,是对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政策取舍最好的一个诠释. 而对于未来的政策调整,在部分经济学家们看来,政府目前"弹药充足",货币政策已经启动,此时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观察已有政策的效果,政策不宜做大幅度调整.  相似文献   

4.
<正>背景中国人民银行8月21日晚间宣布,自8月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本年内第4次加息。根据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5.
信息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支撑整个系统的"基点"应该定位在"想点子"、"约稿子"、"通路子"、"配位子"、"订策子"等五个方面.夯实了这五个基点,或者说只有这"五子登科",做好信息工作才有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经济告别高增长,"新常态"进入第四个年头。宏观"微调"在每一次经济急速下行时都大显身手。循着2014年末经济走势的温和回升态势,你甚至可以得出结论,有了2014年11月的降息,再加上预期中若干次降准,政府驾驭"新常态"的水平日益成熟,似乎无需下探新的增速,中国经济已经可以在中高速中稳定过渡。可如定量化分析,一次降息,央行近万亿元的宽松,换来的只是与上季度等速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正维持适宜的货币投放量就是央行与生俱来的天职,就技术层面而言,由于央行具有货币市场最后贷款人的特殊地位,因此央行发布的货币供给价格——基准利率,无疑是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央行对金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银行3月17日傍晚宣布,决定自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自2007年以来在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首次上调银行利率.  相似文献   

9.
邢飞  桂瑰 《决策探索》2014,(23):38-39
近日,央行降息出乎意料,尽管央行负责人强调,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还是让整个楼市应声而起,出现沸腾之势:新房、二手房在降息利好之下出现成交高峰,十余只地产股股价涨停,之前看空的言论迅速被各种乐观的氛围所取代。 不过,业内人士提醒,在楼市整体供过于求新常态之下,降息不会改变房地产市场基本面。房地产业实际已经进入一种全新阶段,供大于求的状况可能会持续相当长时间,竞争也会成为市场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电力企业规模扩张过快,使在建发电企业到位资本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对外大量举债,尤其是建设周期长,工程造价高的资金密集型水电企业因对外大量举债,投产后因经营积累有限,不能实现快速还贷,财务费用占企业成本费用比例通常高达40%—50%,财务费用上涨迅速也成为发电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央行基准利率近期有所下调,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降息也仅仅停留在传闻阶段,不确定性因素多,水电企业单位发电量财务费用仍然高企。因此,作为资金密集性的水力发电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财务费用支出,降低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1.
各国央行包括美联储的利率调整和变动就是基准利率风险.基准利率的变化势必要导致金融资产定价的变动和风险溢价.本文通过自回归模型AR测算随时间变化的利率跳跃次数,确定基准利率跳跃的概率,利用伽马分布和正态分布分别测算基准利率跳跃的时间与幅度,根据利率跳跃的概率、时间和幅度确定基准利率跳跃风险溢价,建立基于时变跳跃次数的基准利率跳跃风险溢价测算模型,并利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7天回购利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创新与特色:1)通过自回归模型AR测算时变的利率跳跃次数,测算利率发生跳跃的概率,确定基准利率跳跃风险溢价,揭示跳跃次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反映历史利率跳跃行为对未来利率跳跃行为的影响,改变现有研究以常数跳跃次数测算利率跳跃概率、无法真实反映利率跳跃的频繁程度,导致利率跳跃概率及利率跳跃风险溢价测算不准的弊端.2)研究表明,现有研究的常数跳跃次数仅仅是本文跳跃次数测算模型在参数ρ、γ等于0时的特例.3)通过利率跳跃的概率、时间和幅度确定基准利率的跳跃风险溢价,解决基准利率跳跃风险补偿的测算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基准利率,建立了一个含家庭、企业家、零售商、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经济预测能力和经济分析能力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本文构建的DSGE模型相较于VAR模型对于产出和通胀有着更好的预测能力,且通过DSGE模型和FAVAR模型得到的基准利率对于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这说明本文构建的利率传导机制是有效的,央行能够通过Shibor的微调进行货币政策调控。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Shibor的基准作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央行在5月18日出乎意料地重拳出击,三箭齐发,同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等三项货币政策。这也是央行在今年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第一次采用多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表明央行正在努力走出货币政策效果欠佳、进退维谷的怪圈。在今年,央行曾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2%,  相似文献   

14.
京广 《决策探索》2007,(11):68-69
新闻事件 近10年来"双双上调" 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近10年来我国首次同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银行6月27日宣布,从6月28日起降息并定向降准。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了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6.
央行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降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在对这两次降息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将拉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序幕。利率市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它将对我国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金融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3,(25):20-21
近日银行"钱荒"与央行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再次集中于李克强及其带领的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这位3月15日上任的新总理在首场记者会上回答了11个问题,多涉及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1,(30):14-15
案例背景 今年以来.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今年央行两次加息推动企业融资成本在不断上升.据有关机构测算.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远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19.
罗瑜 《管理世界》2012,(2):169-170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利率传导性不足,对于央行基准利率调整的反应敏感度存在差别。本文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指出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货币市场主要起到流动性边际调节作用,债券市场则主要发挥资产配置功能,从而导致债券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不灵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进行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在缓慢改变,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能随之变动。然而已有的货币政策理论大多基于完全市场经济,而未考虑到转型经济体中的非市场因素,从而难以解释中国的情形。本文基于DSGE模型,从要素配置市场化及行业准入限制逐步放开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模型较好地拟合了中国的实际经济,根据模拟结果,我们发现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1)对于国企经济,贷款基准利率的作用将逐步减小,而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会逐步提高;(2)对于民企经济,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都将逐渐减小;(3)对于总体经济,贷款基准利率的作用将逐步减少,而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将在改革前期不断上升,在改革后期逐步下降;(4)在市场化改革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政策目标,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有所差异。因此,央行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对各政策目标实施相应的政策工具,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并加强政策工具间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