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风之树》无论是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还是对生命现象的体悟与思考,或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都堪称精品.而其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其引人注目,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从而形成了两种叙事形态."我"承担了十二个人物角色,"他"承担了一个人物角色,而十二个第一人称(我)与一个第三人称(他)又处处显示出"触目惊心"的对立.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类似李锐这样设置如此众多叙述者的文本是极为罕见的,李锐以自己这种个性化的书写方式使得《无风之树》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人称转换和视角越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小说中采用了人称转换和视角越界的叙事技巧。贝娄运用灵活变换的不定人称叙事方式 ,在“你”、“我”、“他”的人称转换之间游刃自如 ,并巧妙地由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全知视角。叙述者“我”通过对人物 (包括本诺和“我”本身 )命运的叙述 ,不断的追问生存意义和价值、阐释生命的目的 ,而“你”的频繁出现则促使读者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从而达成了叙述者、人物与读者这三者之间在对话基础上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也显示了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3.
人称指叙述者以一个具体身份出场或发言,它代表或反映出电视叙事叙述者的态度;视角是叙述的焦点,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看取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希望被“看”的视角;视角转换是电视叙事透视人物行动的角度,是从两三个视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人物。只要把握了视觉与人物的关系,就可以自由转换。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不愧是叙事艺术的高手,通过对他小说中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和叙事方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他小说的精湛和高明之处.当然,叙事情景中的人称、聚焦和方式是可以相互交织的,比如,叙述者可以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方式客观叙述,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外聚焦的方式客观叙述,海明威的作品都是对这几种方式结合使用,同时不停变化的.比如由内聚焦可以转变为外聚焦,第一人称可以转化为第三人称,一般间接引语可以变成自由直接引语.通过对叙事情景的演绎,海明威构筑了一个个变化莫测的瑰丽的小说世界,同时也导演了一场场精彩的人生戏剧,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确是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5.
叙事人称的问题在文学叙事活动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如何灵活地调动叙事人称,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写作策略。了解把握三种人称各自的功能特征,才能对其灵活选择与调度,使读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感情浓度。侧重分析了文学叙事活动中叙事人称的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6.
叙事伦理相对于理性伦理而言,指具体叙事过程文本内部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它既包括形式安排对作者、叙述人、人物和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影响,也包括文本叙事溢出的不同于时代或作者本人理性伦理的个体伦理.鲁迅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人称安排充分体现了叙事形式所蕴涵的伦理意蕴,折射出叙述人以及隐含作者的个体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非线性结构、叙述人称、叙述的自我反思等角度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进行研究。非线性叙事模式表现为文本中情节与时间的无序,人物和情节的有意淡化;富有创造性的叙述人称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力,而元叙事策略挑战了故事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颠覆了传统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向人们展示小说的虚幻性。从注重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到注重作品的叙事结构,是叙事观念的深刻变化,而后现代语境中多元化、不确定性思想则是这种独特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运用叙事学理论考察了叙事情景对新闻真实性的建构,认为在叙事方式上,展示比讲述更显真实;在叙事聚焦上,内部聚焦比外部聚焦显得真实;在叙事人称上,第三人称较第一人称真实。但在电视新闻中则相反。叙事情景是文本在形式上对内容真实性的建构,它形成的是真实感。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聚焦以及人称的搭配,就形成不同的新闻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人称和叙事策略三方面分析了埃米莉·勃朗特小说《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叙述学聚焦这一叙事技巧来揭示人物希尔达的人格分裂和人物海伦的自我丧失。欧茨通过人称代词的转换,完成人物心理聚焦的首次转换。并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相互转换,以及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的混淆,形象地再现了人物希尔达人格的分裂。再次,作者通过大量使用心理感官词语“感到”“想到”“觉得”等以及引入新的叙事声音,再次转换人物的心理聚焦,重现了海伦自我丧失的过程。两次聚焦转换适时地拓宽,又及时地限制了读者的阅读视野,造成了叙事的悬念。  相似文献   

11.
高行健文学作品表达在以人称代替人物,由“我”、“你”、“他”(她)的相互转换形成作品的层次,再进行互为隔断,编织成明暗两条线索,像麻绳一样跳跃着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灵魂的再现,为新时期“大散文”式的“美文”创作提供不可多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5,(9):8-8
“I You She”翻译成中文是“你、我、她(他)”的意思,这本是三个最普通的人称代词,平淡无奇,但如果你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社区里打听一下,人们会告诉你,这是个很有名气的社会组织——“爱有戏”。“你、我、她(他)”包含了社区中的每一个人,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和连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行健、英培安着力实验而且卓有成效的小说人称叙事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在人称叙事上锐意创新、特色鲜明,不仅可以通过叙事人称的分裂、游移、隐藏等等呈现虚构叙事的推进,同时,其试验也可以彰显出其深刻而独到的意义张力追求以及丰富的吊诡.在此基础上,采用华语比较文学的视角进行观照与提升,立足而又跳出二人的小说文本,我们又可以深切感受到华文文学的丰富面貌.  相似文献   

14.
知情叙述者,是对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进行考察而提出的概念,“他”与叙述对象有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由此决定了他的知情身份,并区别于全知叙述者、隐含或显露叙述者,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性质和叙事作用。知情叙述者叙事,实际上是一种跨界叙事,不仅融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长处,而且在叙述的可靠性及人称转换的便利性上表现出特有的叙事优势。  相似文献   

15.
奥地利学者F.K.斯坦泽提出了叙事情境的概念,我国学者罗钢对这一术语的内涵提出了修正。根据罗钢的观点,叙事情境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概念的综合。哈代在其小说中运用了“编辑者全知”型、“中立的全知”型、人物叙事情境等多种叙事情境,有些段落甚至采用了重合的叙事情境。这种叙事情境的多样化,创造出多样化的文体效果,增强了小说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的革新是从对视角艺术的运用开始的。莫言喜欢使用人物限知视角,尤其偏爱选用儿童为视点人物,以回避叙述中的价值评判,而流动、转换的视角运用还原了叙述者本质上的全知全能,也丰富了文本的内蕴,“复合人称”的使用更使莫言小说进入了真正的叙事自由的王国。  相似文献   

17.
莫言小说的革新是从对视角艺术的运用开始的.莫言喜欢使用人物限知视角,尤其偏爱选用儿童为视点人物,以回避叙述中的价值评判,而流动、转换的视角运用还原了叙述者本质上的全知全能,也丰富了文本的内蕴,“复合人称”的使用更使莫言小说进入了真正的叙事自由的王国.  相似文献   

18.
“人称”和“第X人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理论界,一些论者将“人称”的概念等同于“视角”的概念,是错误的。因为两者有明显的区别:1.“人称”以“我”、“你”和“他”作为标志,只有3种形态;“视角”是叙述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呈现多样性。2.“视角”比“人称”负载更多的美学信息,内涵更为深广。3.“人称”和“视角”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因此,“第X人称视角”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玛拉沁夫在小说创作中,按不同题旨的需要,有意识地拉开真实的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在作品中扮演了一种角色,创造出多种稳含作者。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可供再创造的艺术空间 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广阔的草原生活,而且也昭示着玛拉沁夫重视与读者的沟通等清醒的艺术创造意识;玛拉沁夫在小说创作中,对叙述者君临其上 叙述者切近人物、叙述者介入人物三种叙述位置的选择都颇具特角,有时,他还展开多功能交叉叙述,来弥补单一叙述位置对整个叙事活动完整性和立体性的消减,同时,对多种叙述视角的选择和运用,也显示出玛拉沁夫的艺术功力;在人称与视角关系的处理上,玛拉沁夫不拘泥于内视角和外视角两种形式,还运用了固定人称与变动视角、变动人物与固定视角、变动人称气变动视角等多种人称与视角的配合方式,来增强作品的表达能力和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称代词作为中国新诗词汇中的新元素,不仅是新诗内容与语言形式变革上的一种外在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诗人个体意识更参与了新诗诗思建构的全过程,反映了诗歌创作观念和构思方式的现代转型。人称代词对新诗情境的有机构建,推动了新诗独特情感体验方式的建立生成,增强了诗歌中人物(事物)的相互对话性与叙事意味,扩大了新诗的题材范围和表达范畴。多种人称在新诗中的身份立场和叙述视角的不同,产生了多层次观察和叠加叙事的效果,使主体人物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和诗歌的逻辑关系趋于复杂化,促进了新诗审美功能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