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超 《阴山学刊》2010,(6):21-25
《黑城出土文书》中的"蒙古教授"证明了亦集乃路的蒙古字学的存在,并受亦集乃路总管府的管辖。依据相关文献探讨了其生员和经费来源。并推断F111:W55文书的时间上限为大德七年(1303年)。  相似文献   

2.
关于黑水城所出一件元代经济文书的考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黑水城所出的"亦集乃路总管府验粮文"很可能为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前 后的文书,是亦集乃路广积仓的申验粮文书。  相似文献   

3.
苏力 《兰州学刊》2012,(5):69-72,15
文章主要依据黑城出土文书对元代亦集乃路儒学的文庙祭祀、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证。文章指出,亦集乃路的儒学教育是元代地方教育普及化的一个缩影,体现出地方儒学"庙学合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元代南北儒学的发展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元代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儒学教育传统,但是由于文献纷繁复杂,总难给元代的儒学教育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20世纪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一些涉及儒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虽多为残件,却保存了亦集乃路儒学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选取了其中的部分文书进行探讨,以期揭示亦集乃路儒学教育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黑水城出土的元代F116:W21号文书进行了考释,认为这件文书是甘肃行省丰备库给亦集乃路总管府的牒文.该文书对于研究元代财政制度的运作、万亿宝源库的职能以及地方财政支出来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失林婚书案文卷》是亦集乃路总管府架阁库遗址(F116)出土文书中保存文字最多的一份文书档案。它是一件以婚书为中心的婚姻案件,反映出婚书在元代婚姻中的重要性以及婚书对夫妻双方的约束作用。《失林婚书案文卷》中有原告的诉状,有传讯被告和证人时记录的取状,有被告的识认状,还有收管犯人的承管状和责领状,完整地保存了元代不同状子的书写法式,同时它也记录了元代亦集乃路官府办案的司法程序,反映出即使在元末红巾军起义不断、社会混乱的情况下,亦集乃路官府审理案件仍较认真和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7.
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300余件元代词讼文书,涉及到约170个案件,它们是元代亦集乃路较为完整的司法档案,不仅能反映出亦集乃路的诉讼审判制度和司法状况,还能折射出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状况及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文书反映的元代亦集乃路盗窃案件频发,土地、财物纠纷及斗杀案件时有发生,流民问题严重、出现百姓违抗官府事件等诸多问题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8.
元代屯田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甘肃行中书省下的亦集乃路,虽为下路,但地处边陲,是西北军事重镇,该地的屯田开发亦受到元政府的重视。亦集乃路的屯田开发在元代屯田的大背景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屯田类型囊括了元代的全部类型,屯田户种类及民族成分复杂等。本文仅就亦集乃路的屯田面积及户数、屯田类型、屯田户的构成和屯田的管理机构等问题略加阐述,力求向读者展现亦集乃路屯田开发的概况。  相似文献   

9.
吴超 《阴山学刊》2008,21(5):57-62
《黑城出土文书》(汉文卷)中有地税、抽分羊马、酒醋课和商税等方面的文献,为研究元代亦集乃路的税务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史料,文献反映出亦集乃路的税务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同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
元代亦集乃路税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税历来是关系国家命脉、百姓生计的大事,但是关于元代亦集乃路税粮的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20世纪黑水城出土的内蒙古藏、英藏、俄藏文书中有一些涉及税粮的重要内容,虽多为残件,却保存了亦集乃路税粮征收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其中的税粮账册为主,分析税粮的种类、税额等基本情况,复原部分文书,并与俄藏西夏赋税文书进行比较,揭示亦集乃路税粮征收的基本规律和农业种植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王力 《阴山学刊》2009,22(6):38-42
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许多作品里表现了“生命”这一传统的主题。由于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陆机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倾向于理性。《挽歌》是集中表现陆机生命观的诗作,包括其三首《挽歌》组诗与《庶人挽歌辞》《士庶挽歌辞》《王侯挽歌辞》《挽歌辞》等另外四首。通过对其挽歌系列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陆机对“死亡”的态度是严肃的,执著的,且有浓重的“哀死”倾向。其原因源于其诗人的敏感心灵与所遭遇的社会变故。  相似文献   

12.
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以宗朱为特征。他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陈栎、胡一桂、胡炳文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唯知株守朱学常常会产生流弊,使朱学流为训诂之学。以朱升、郑玉、赵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开始寻求突破,从而使新安理学出现了“和会朱陆”的转向。朱升以“尊德性”统摄“道问学”,郑玉力倡朱陆之同,而赵则认为朱陆“早异晚同”。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和会朱陆”思想,其实就是想用陆氏“发明本心”的思路来纠正宗朱学者偏执于语言训诂的流弊。  相似文献   

13.
杨柳新 《兰州学刊》2010,(8):135-140
《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文章将《学记》放在整个古典儒家思想的背景中来考察,诠释了其中所反映的古典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古典儒家教育哲学思想具有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学"和"教"两大范畴是这一结构的两个核心。"学"体现了"为己之学"与"大学之道"的统一,其目的既是为了知"道",又是为了"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教"则包含着礼乐教化的教育制度、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与师严道尊的教育伦理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认为古典儒家关于教育中的道器本末关系,以及关于教育方法和教育伦理的哲学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京龙 《兰州学刊》2008,(6):199-202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三个重要里程碑:先秦儒学奠基了传统体育观念丰富人文内涵的基本框架;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启了儒学从国家管理角度影响传统体育观念的先河;宋明理学从儒学“人伦化”的角度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传统体育观念。儒学对于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了显明的特点:一是儒学崇仁尚礼的伦理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体育观念的道德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传统体育的本质区别;二是体育活动是人生的一种理想追求,早期儒学对于人生理想的设计是文武双全的,并没有文武轻重之分;三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改造,导致了重文轻武观念的固化,从而对传统体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15.
唐朝之前周公和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柳宗元看来孔子的地位高于周公。其中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受唐代当时的学术思潮的影响;二是与武则天时期柳宗元家族所受到的迫害有关系;三是跟柳宗元学习陆质先生"新春秋"的经学思想有直接的关系。由第三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抑周尊孔实质是庶族地主阶层在中唐时期已经崛起并进一步要求获得发言权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吴原元 《兰州学刊》2008,(6):116-120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趋于沉寂,但儒家思想研究非常活跃。儒家思想研究之所以活跃,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社会政治环境、儒家思想是有待研究的学术领域、冀儒家思想理解共产主义中国。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即注意借鉴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外在研究理路”。20世纪50年代的儒家思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对儒家思想的错误认识、加深了对儒家经世传统思想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理解传统中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见。当然,此时期的儒家思想研究亦存在局限,即“外在研究理路”这种方法,未能有效解决人的“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吴超 《阴山学刊》2011,(2):24-28
元代路达鲁花赤,位居总管之上,在地区基层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达鲁花赤共有7位,均不见于其它文献。以出土文书来看七位达鲁花赤多是在俸禄文书中出现。《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达鲁花赤印证了元代路达鲁花赤位高而职简,并弥补了相关文献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国儒家和西方经济价值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儒家以“义一利”为价值结构模型,西方以“财富”为价值结构模型。儒家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义体利用”,表现方式是:强国的道义在于顺天时、尽地利、忠人和;安国的道义在于民朴民富;治国的道义在于蓄储俭用。西方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利体义用”,表现方式是:鼓励获取财富、财富规则和财富责任。儒家“义一利”价值结构与西方“财富”价值结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评判话语体系,在中国现代“义利共体”的价值结构建构中,儒家价值结构提供着人文精神基础,西方价值结构提供着物质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20.
吴铜虎 《晋阳学刊》2009,(6):104-108
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的希望”,那是把“儿童”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以主体的视角来看待客体。如果超越“主一客”关系,让他们置于共同的视界之中,让所谓的“主体”成为“在场者”,那么对“儿童”的认识会更接近于本真。鲁迅就是以“在场”的形式,来塑造儿童的形象、叙说儿童的命运,他们有些“毫无价值地死亡”,有些成了“毫无意义的看客”,有些成了“无意识的杀人者”。以“在场者”的视角来看,这些“儿童”身上无法存在“希望”。鲁迅在叙说儿童命运的同时,儿童也在言说着鲁迅的绝望。但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说出了“绝望”,却在“反抗着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