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渗透在毛泽东思想之中的是其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因此,科学分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正确了解、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震疆 《中华魂》2020,(1):42-43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精神高地。如果把新中国70年历史比作一首精彩乐章,那么功勋模范人物就是跳动的音符;如果为新中国70年历史勾勒一条清晰线索,那么功勋模范人物就是串在这条红线上的一颗颗珍珠。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科学地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祉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即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及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共产国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倾向又有所不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汲取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有益思想,又逐步摆脱其控制,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斗争中,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其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相结合对毛泽东思想作了重要发展.首先他致力于恢复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地位,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初步发展;其次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发展;最后是在南巡讲话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美学,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规定了社会主义和为人民大众的方向,制定了文艺繁荣发展的"推陈出新""双百方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高度重视中国美学和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实践化。尽管毛泽东美学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但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大众化、实践化的努力,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巨大推进,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形态和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具有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国内外第一部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大型工具书——《毛泽东思想辞典》。这部辞书包括总论、毛泽东思想的独创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著作及其代表人物、附录等6个部分,共1233个词条、词条释文80余万字。辞书以历史为线索,阐明了毛泽东思想产生与形成、坚持与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上个世纪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说 :“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 ,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集中体现就是“三个代表”的论述。我们应当完整而正确的学习、理解 ,把它贯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是陈云一生的重要阶段,本文把延安时期的陈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全面系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研究,论证延安时期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做出了艰辛探索和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对西方古代优秀思想成果的批判继承,列宁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对俄国传统思想特别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革命民主主义的批判继承,同样,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的土壤。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加以比较,我们便可以发现两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毛泽东思想对当代中国和大学生自身发展有何意义的疑问。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毛泽东思想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二者的契合点在于三个方面的统一:“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的辩证统一;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需要的内在统一;与大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其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实现完美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理论思想与实践结合的轨迹及其时代价值,是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应当回答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5.
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曾玩弄了一系列极其阴险毒辣的阴谋,其中最卑劣的手段之一,就是仿效历史上克利盖“在共产主义的招牌下贩卖基督教的肮脏货色”的故伎,姿意歪曲、篡改和肢解毛泽东思想,并尽量地把它神秘化和宗教化。正如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发挥中国革命史的教学优势,史论结合,把理论教学建立在丰厚的历史基础之上;其次,把重点应放在理论的独创性,放在中国特色上;最后,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毛泽东个人贡献与集体智慧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革命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表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属性和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了的。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他针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勇敢地提出“反对本本主义”,进而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并身体力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独创性历史经验,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精华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原则,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它的主体思想和支柱理论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具体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是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前提条件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把毛泽东思想同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在新的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而不能搞“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20.
论“结合”     
在中国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首先就得坚持毛泽东思想。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就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原则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没有这个“结合”,便没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结合”的问题。本文拟就“结合”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谈点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