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市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经之路,而人口疏解是非首都功能疏解最显著的指标.北京市开展人口疏解工作两年多以来,尽管各地区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是理论界并未对人口疏解的效果进行综合讨论.基于此,构建了北京市人口疏解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之后采用加权后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方法,对北京市6个核心区的人口疏解情况进行评价和排序.本文的结论和研究视角对学术界有关北京市人口疏解评价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可为各区域总结当前疏解工作和开展未来政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崔新宇  陈乾 《国际公关》2024,(5):125-127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呈现多样性,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导致治理更加复杂。高校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研究制定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从危机传播视角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阶段,通过文本分析法从情感分析、词频分析、社会网络语义分析的角度对“知乎治校”具体案例分析,研究了“知乎治校”现象不同危机传播阶段的情感倾向、词频特征与语义网络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口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解决人口集聚问题,人口疏解成为了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路径。目前人口疏解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疏解人口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被疏解人口的转移问题,疏解阻力增加,社会公平受到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到416名外来流动人口的样本数据,在构建生计资本框架的基础上,分析生计资本与北京外来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议北京市在人口疏解的同时防止高端人才外流,其他城市则应抓住机遇吸引基础性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采用的网络舆情治理方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治理方式,鉴于该治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提出构建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多元主体协同方式。这种以决策制定中的利益协同、决策执行中的资源协同、实效保障中的政策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治理方式,能够把网络舆情治理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与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共同开创以利益引导、心理疏导、依法治理紧密结合的网络舆情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京津冀专利合作网络演化情况,利用京津冀三地1985-2016年共32年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以2014年为时间分割点,构建了前后两个阶段京津冀专利合作网络;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京津冀专利合作网络中的演化形态、核心节点中心性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发现,京津两地的合作网络因两地间创新资源协调呈现良性演化模式,而京冀两地的合作网络因河北创新资源缺乏而呈现出一定的问题.最后,通过合作网络分析得到演化模式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当前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问题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航运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巨大潜力,推动航运业低碳发展是推动中国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政策网络视角,中国航运碳减排的政策主体可分为政策社群、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议题网络五大类。就发展历程而言,中国航运业碳减排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均制定了航运碳减排相关政策,发挥着不同功能并体现出不同的相互间合作关系。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航运碳减排相关的专项政策仍较为有限,各政策主体间的协作仍有待加强,应进一步明确碳减排路径,共同推动航运业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治理是互联网治理的重大难题。本文透过情感视角,提出情感线是贯穿网络舆情生发演化始末的牵引索。网络舆情的生发演化,究其本质是情感动员、情感扩散、情感耦合的作用结果,情感线的异常波动造成舆情系统耦合共振,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关键在于情感治理。本文在分析情感与理性二元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共识筑共情"的治理理念。通过发挥媒体的作用,打造新时代的集体记忆,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和认同基础,引导情感主导下的网络社会理性行为重塑。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城市功能理论和空间经济学原理,借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研究成果,对省会城市的非省会城市功能内涵进行界定。根据非省会城市功能的概念内涵,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维尔城市功能分类法对成都市城市功能进行量化分析识别。在综合考量成都市的省会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进行分析,发现:成都市的非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在一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教育医疗业等城市产业功能部门。针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问题,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推进部分非省会城市功能郊区化疏解,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功能协作,推进部分省市级行政事业部门迁移,科学渐进性推动产业功能部门疏解,打造“天府特色”高效城市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算法建构了网络舆情的认知场景,为多元主体的网络舆情认知带来挑战。本文从认知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为现实依据展开研究,发现认知主体的网络舆情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舆情态势误判、媒体的片面化新闻呈现、公众的偏激情绪表达和群体极化,而技术环境的缺陷和主体认知结构的局限性则是偏差生成的影响因素。网络舆情认知偏差的纠正是多个相关主体的协同过程,政府要结合数据与情境,提高数据分析和舆情决策水平;媒体应追求客观报道,拓展符合认知规律的传播手段;公众应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以理性心态面对大数据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将大众带入全媒体时代,也将高校网络舆情推向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关乎校园的安全稳定,也关乎大学生对高校声誉的评价、对自身行为的理性认知以及对社会的情感投射。本文以梳理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作为逻辑起点,厘清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掌握舆情治理的主动权、遵循舆情回应的基本原则、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提升舆情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素养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规避风险,是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公共权力为主导"是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以公共权力运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外部性三个维度检视当前的网络舆情治理实践,可以发现,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合法性不足、治理效力不足和网络渠道阻塞三重风险。这主要源于网络舆情治理法规的完备性、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性、治理主体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对此,应完善以公共权力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并将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以体系化力量应对网络舆情治理风险。  相似文献   

12.
网民作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其参与行为直接影响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网民对食品安全事件负面报道的关注度,对政府“快速调查网民质疑的行为”的评价,对政府“及时回应行为”的评价等是影响其舆情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引导,完善与发挥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提高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考虑产业发展,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的产业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产业转移,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因而主要依赖于政策的规划和干预。政策在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也具有局限性。立法指引改革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是关涉区域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改革,需要立法的引领。应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条例作为引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法,及时修改和废除不适应基本法的地方规定,通过善法良策的共同作用实现京津冀产业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投资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高等教育投资的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大小,决定了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有效性。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宏观价值理念是公平与效率兼顾,这种公平与效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是有所侧重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宏观调控,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此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功能;促进投资政策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实体、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主体、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客体和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执行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把握好政策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的关系,充分地发挥影响政策有效性因素的作用,从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结果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评价,形成包括价值评价和事实评价在内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以其便携性、隐私性、智能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基于江苏省2012年网络舆情的调研数据,提出了自媒体大发展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引导路径的相关政策建议:完善网络管理法律体系;全面推行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构建网络新把关人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协同处理机制;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主动设置议程,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6.
从虚拟社会治理视角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将有利于政府、教育部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情感、客观评价社会发展状况.政府层面,要创新虚拟社会法治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虚拟社会媒介运营商(自媒体)法律规范的制定及完善工作,推动各类法律与虚拟社会法律法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个人层面,要规范自身在虚拟网络社会的言行,主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高校层面,要构建立体化、沉浸式的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体系,以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立体化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网、权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等,不断提升舆情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网络社会化、社会网络化对社会生活影响巨大。通过对2013年33件网络舆情典型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时间上,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类型上,不同类型事件曝光速度不同;回应时滞上,政府基本能及时回应;回应状况上,政府回应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特征依旧明显;回应主体变化上,政府回应类型化趋势较为突出;回应策略上,政府回应多元化特征较为明显。对此,应注重研究周期性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处置能力,构建系统化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通过具体案例实证分析的方式研究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现状,有利于提升我国政府回应和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解决家长生育、养育和教育难题的重要手段。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主体的网络构型、政策目标的主要构成和政策工具的主要类型三个维度,直观地展现了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的实践发展和存在不足。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家层面颁布的55份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主体网络呈现中心—边缘型走向分散—耦合型的趋势,虽然各部门间的合作增多,但当前政策类型存在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深度不足,政策工具结构组合不平衡,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与目标需求契合不足等问题。应加强政策制定主体间的协同,合理配置政策工具的类型,加强政策工具的目标需求导向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舆情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网络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引导机制和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减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具有人机对话模式、自我学习的算法机制和不断改进的算力等特点,在赋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主要是主体障碍:技术观念“失准”,导致治理意识淡薄;信息桎梏:共享数据“失效”,造成治理格局削弱;行为破碎:决策程序“失序”,致使治理效果不佳;约束缺失:问责制度“失席”,诱发治理行为乏力。需要从理念、机制、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着手,坚持整体智治:革新单向度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转变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协调整合:完善网络化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增强网络舆情治理能力;规范管理:建立科学化网络舆情治理制度,强化网络舆情治理监管;技术赋能:发展技术化网络舆情治理手段,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效率;使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新的“变量”成为实现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善治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