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二黄埔的战功神话解构:黄埔党军在北伐时期的表现,并不风光,甚至不那么体面。而在抗击日寇铁骑的正面战场上,作为党军、中央军的黄埔势力并不像今日人们想象的那般强大,在抗战期间,黄埔毕业生并不是主角。"黄埔北伐"风光不是黄埔生1926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又被称作"黄埔北伐",但光荣的黄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国际形势和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的不断变化,苏联的对华政策也处于摇摆不定,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对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从亲蒋疏共到弃蒋联共演变过程的分析,阐明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是由其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这一历史根源和对外政策中维护苏联国家安全的现实战略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从时期角度研究西方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现代性决定和影响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结合西方现代性的起源、分期和发展历史,根据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的发展状况,可以把西方的审美现代性分为产生期(从15世纪到启蒙运动)、发展期(从启蒙运动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是西方审美现代性发展诸阶段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时,笔者倾向于把握历史比较的长时段方法,即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置于历史性的长时段演进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不仅看到发生变革的一面,更要关注其正在延续的一面,这是因为新旧社会机制的转换不可能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段中一次性地完成,戛然而止。同样地,如果将社会转型看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那么随着这种转型而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就会有一个从渐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一种新的思想学说必然要经历与旧传统的长期纠缠和多次反复才会最终确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试以春秋至秦汉之际四五百年间儒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骈文由此前的实用性书写向审美性书写转折。骈文书写发生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抒情性表达与自娱性表达与此前相比日渐增多。正是由于这一变化,促成了骈文书写的复苏。而晚明时期骈文书写之所以发生这一变化,原因乃在于这一时期尚情的文学思潮的泛滥与当时人们极力追求享乐的社会背景下以文自娱文学风尚的影响。因此,晚明时期骈文书写由实用性向审美性转折,不但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尚情、反俗、尚雅的文学精神,而且揭开了清代骈文复兴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7.
五四时期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切入口上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到革命的逻辑演进过程。不论是渐进式的启蒙还是急促式的革命,其目的都只是为实现现代化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启蒙、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从而避免理论界各种无谓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辽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可区分为辽西山地、辽西平原、辽东南部、辽东北部四个地区。以对每个地区进行的编年序列研究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横向比较,将整个辽宁的青铜时代划分成了夏至早商、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战国四个阶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体系。通过跨时间、跨空间的亲缘关系比较,将辽宁青铜时代文化区分成了5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讨论了"一地式连续演变模式"和"异地式互动演进模式"的特点,揭示了"系列文化区"和"序列文化区"两类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已有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检讨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构架及运行原理,并对技术创新发生的社会机理及其活动形式作了探讨。认为,实现技术创新社会——经济价值的基本形式,是在城市创新体系各要素互动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生  相似文献   

10.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在中年时期接触到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和王世贞的著作,受二人影响创立了古文辞学说.就荻生徂徕对王世贞文学思想的接受而言,一方面受到其诗文观念的影响,编选《唐后诗》申明了取法盛唐的诗学主张,又编选《四家隽》确立了"修辞"与"尚法"的古文追求;另一方面也为其经学思想所启发,形成了政治色彩鲜明的经学观....  相似文献   

11.
在“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陕北民歌的搜集工作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陕北民间艺人的地位提高,对于推广陕北民歌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艺工作者利用“陕北民歌”的传统文艺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文艺创作活动;《讲话》发表以后,陕北民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工作得到加强。文艺工作者对于陕北民歌的采集、整理、乃至改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优美的民间文艺形式,使之成为革命的鼓动者与宣传者。  相似文献   

12.
伴随清末种族危机与民族矛盾加深,近代民族主义这一新兴政治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为辨别民族主义的概念与界限,以维新派与革命派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利用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将黄帝这一远古部落首领塑造为汉民族始祖和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黄帝逐渐成为团结汉民族的精神纽带和进行民族识别的文化标志,最终掀起清末黄帝崇拜浪潮,为革命运动添加了一味强力助燃剂。民国建立后,随着“五族共和”的提出,黄帝形象突破了民族畛域,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抗战时期更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抵抗日本侵略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黄帝仍是团结中华民族、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更是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3.
《人民文学》把《宣传队》列在了"非虚构"的栏目下,表明了对该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宣传队》在文类上很难归类。想象与回忆、猜测与考据、情感的强势介入与退隐,《宣传队》的种种写作方式都表明:无论是作为虚构还是作为记实,《宣传队》在文类上都不"纯"。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林那北的文学创作总是游走在文类的边缘,尝试着叙述那些黑白不明、真假不清的经验。这些经验以福建尤其是福州为主要的空间领域,不少论述为此从地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