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所有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个人从自然、社会、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超脱出来的人生哲学,浪漫主义的文学,立足于经验事实上的理性思辨,加入了、影响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特质及理性思辨特质,我将另文论述,本文仅就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及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明显的、巨大的影响,试作一点分析。一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首先是指它的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证来阐明的,而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示的。《庄子》一书有一百多个寓言,司马迁称其  相似文献   

2.
赵庙祥 《江淮论坛》2010,(5):77-83,159
庄子主张"齐物"包含现实和终极旨趣:从《齐物论》对诸多矛盾现象特别是对是非的产生根源、判断标准、如何齐同和至人、圣人怎样对待是非的论析可以看出,其现实旨趣在于通过阐明"齐物"之理揭示是与非等矛盾现象的本质同一,以诱导世人从无穷无尽的是非纠葛、矛盾困扰中摆脱出来;此篇对纷扰世情、人的悲苦命运和存在结构的深刻揭示则表明,其终极旨趣在于劝导世人通过"吾丧我"证悟"齐物"或道体境界,使人的经验我回归本真我,以彻底超脱生存苦厄。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齐是非"与他对"有是非"的批判其实构成了一个是非判断的悖论,并且这个悖论导致了庄子在论齐物与明逍遥之间产生了一种矛盾的观点。但是,庄子的"化"又为人们提供了消解这个悖论与这种矛盾观点的一个契机,因为"化"就是一个从"有是非"到无是非的过程,并且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保证了庄子的齐物逍遥实现了的一种内在的德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一、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实践中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争,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所有制思想认知上的分歧。为厘清论争的焦点与分歧,需要回到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生成的逻辑理路当中:从马克思第一次遇到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使其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目的是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导致分工产生了私有制,使其认识到未来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依据是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发展、消亡历程的整体把握,使其认识到未来社会主义所有制是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关系的总和。追溯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生成的逻辑理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内涵,是将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精准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践的理论归旨。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齐物"非仅指涉着以生命为本怀而绽开的精神境界,更蕴涵着以政治为关切的治道推衍。"齐物"的政治性在"齐是非"的旧义与"齐文野"的新义中均有体现。"齐物"既意味着庄子对儒家政治哲学"入于非人"的细微批判,也呈示着某种"齐之以道"的政治建构:通过对"成心"之必然、多元与开放义的揭覆,庄子主张摆脱"是非之争"的樊乱以及"师心自用"的知识、价值或权力专断,以避免"意有所至而爱有所无"的情感落差与"十日并出、万物皆照"的惨淡结局;通过对"道通为一""相尊""相蕴"等存在视域的孤明先发,庄子认为政治生活应充分尊重并涵容"多元主体",从而倡扬以挺立主体的独立性、激发主体的创造性、维护主体的多元性为鹄的的"天籁"式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吗  相似文献   

8.
冯霞 《社会科学家》2022,(6):150-155
“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活经验的历史沉淀,京族传统海洋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和谐”价值观。这种“和谐”价值观体现在京族与自然(海洋)的和谐、京族社会的和谐以及京族人民精神(心灵)的和谐之中。京族传统海洋文化涵养“和谐”价值观的逻辑理路体现为:京族海洋物质生产生活中的和谐因经验而被理解,从而形成“人-海”和谐“、人-人”和谐;京族海洋精神文化中的和谐因信仰而得到传播,这种信仰广泛包含在京族的语言文学和美学艺术中;京族海洋制度文化中的和谐因习惯而践行,从而具有持久而深沉的生命力。京族传统海洋文化涵养“和谐”价值观的逻辑理路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其一,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突出和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二,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属性;其三,要深挖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其四,要借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天人之学是庄学的精要,齐物论是庄学“别为一宗”(王夫之语)的特色。对庄子的天人合一与万物一齐思想之特旨的理解有偏,乃至影响到对他的自然思想的全面认识,这是在庄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尚未被人们重视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天人观和齐物论的全面论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同仁。一般说来,离开“道”的范畴无以论庄子,这是不错的,但我们这里还要补充说,不借助“天”的范畴,对庄子的精神实质就无法把握。因为在庄子那里,道论的所有内容及其思维方法,全是通过“天”和“天人关系”的范畴来表述的。庄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逍遥"(即"道")内含由低至高的三个层面,即"无已"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和这三个层面相对应,庄子"齐物论"思想亦有"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三层不同内涵.作为分别达到三个不同逍遥层面的途径,"齐物"、"齐论"和"齐语言"也有着由浅入深的先后之分.  相似文献   

11.
贺付开 《船山学刊》2009,(2):116-118
庄子的“大美”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它曾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玉彬 《中州学刊》2023,(1):112-117
作为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等主张的“齐万物以为首”与《庄子·齐物论》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亦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在慎到那里,普遍、整体之“道”乃“齐物”之根源;在政治建构层面,慎到以客观之“法”来充实或落实上述一体之“道”的内涵;同时,慎到还主张通过“去己”来达成一种无是无非、无知无识的理想存在方式。与慎到的“横摄之齐物”相比,以“道通为一”为要旨的《齐物论》呈现的是一种“纵贯之齐物”:在庄子那里,“道”并非慎到那样的消解差异、统一多元的同一性本质或本体,而是可以让差异、多元之万物得以均等共在并成就其自身的“大通”之境;所谓“丧我”,亦不在于泯灭主体之智慧与灵性,而归向“适己”“游心”之逍遥。  相似文献   

13.
夏艾青 《船山学刊》2011,(2):106-109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反异化思想的哲学家。庄子以”道”作为参照标准,来探求人的本然状态。从反异化思想这个角度来看庄子的“人道”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仁义道德是禁锢心灵的赘疣,使人丧失心灵的自由;二、仁义道德是统治者为虎作伥的工具,统治者将个人的意志上升为伦理准则,以此奴化民众,自己则肆无忌惮地逍遥于仁义道德的约束之外;三、对科学技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对机械的依赖可能导致人依附于机械。丧失人的自由,造成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庄子之天具有多重含义,既有自然之天的含义,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还有必然性之义。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物化和纷争中丧失了本性,使心为形所役,被物化了;人们应当体认天道,最终超越现实,实现“逍遥游”,达到“天人合一”。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籁"是理解《齐物论》的关键所在。"天籁"是针对"人籁"所发,"地籁"只是作为引出"天籁"的一个过渡。"天籁"包括"地籁"和一部分无"机心"的"人籁"。《齐物论》一文的中心点不是"吾丧我",也不是"齐物"等观念,而是"天籁"。"吾丧我"与"齐物"只是认识"天籁",体悟"天籁"境界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人们要懂得知止,才能进一步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实现自我的自由与价值,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天籁"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创作就文体而言是散文,但其散文却充满了诗歌的原质——诗性特质。其结构的跳跃性、葱茏的想象力以及诗的语言和韵律,都充分体现了这种鲜明的诗性特质。庄子散文的诗性特质来源于他对道的神秘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解决齐文化的基本特质这一重大学术问题 ,必须更新研究观念和研究方  法 ,要从历史的演进中 ,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进行把握。齐文化的基本特质与齐鲁大地上的另一文化系统——鲁文化不同 ,是与大海相关联的巫文化。齐文化的时空观念 ,与大海相连的巫文化 ,正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产生的最好土壤  相似文献   

18.
论庄子的“无知”“不知”思想邓联合在庄子看来,人们的知识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例如,他说:“小知不及大知”①、“大知闲闲,小知间间”②,这是将知分为大小;又说:“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暝乎无何有之乡”③,这是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相对主义是庄学思想的灵魂,当即放下思想是对其相对主义灵魂的概括与提炼”观点,围绕此观点,分别从客观认识境界和主观成见存在两个方面论述庄子“当即放下”思想的文化精义,以及老庄思想博大精深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尹禹文 《理论界》2022,(5):65-71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历了三次法治目标的飞跃。“法律信仰—法治信仰—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演进理路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过程中从现代国家建构到普遍法治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进程中国家经验积累和政治认同的结果。法律信仰体现了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规范的核心地位,法治信仰从价值维度、目标维度和实践维度三方面对法律信仰实现了超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文化传统和文化自觉的历史逻辑以及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逻辑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未来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