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塞尚重视绘画的形式美,强调造型和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力图使自己的绘画达到绝妙的均衡和完美,他向着这方面,进行异常执着的追求,但其艺术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为人们所理解,加之他怪异、孤僻的性格,不善与人相处,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内容多是室内静物、野外风光、自画像和少数亲友,题材元素的选择极为有限。本文通过对其绘画作品在题材的表达和元素的选择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来试图了解画家本人极富个性的内心世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术作品的节奏同生活节奏一样,张弛结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整体的视觉效果的;在美术作品中,任何形体的组合,只要按理想的形式形成相互联系的、流畅的整体,就能体现韵律荧;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二者是绘画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画讲究的是线的节奏和韵律。而西文画侧重的是色彩的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3.
4.
5.
苏童是当今文坛上一位颇有才气的作家,他以变幻莫测的先锋叙事技巧、颓靡浓郁的抒情风格以及伤感唯美的语言书写等艺术特色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他作品中呈现出的丰富的电影因素———色彩斑斓的画面感、多变动炫的镜头感以及悦耳动听的音乐感使其作品更耐人寻味,具有表现生活之张力。  相似文献   

6.
摄影和绘画是研究森林文化的两种艺术形式,本文介绍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在《中国城市林业》中的基本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典型实例,重点论述了这两种艺术作品在传播和研究森林文化中的作用及意义,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绘画作品的意境是形与神的结合,物象为形,意境为神;只有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表达深刻的内涵,作品才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9.
临摹大师作品在绘画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外绘画史上,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文章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绘画技能训练中重技轻道的现象,提出在绘画技能训练中临摹大师作品,对于提高学画者的审美、技能、文化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值得引起重视和非常必要的训练项目.  相似文献   

10.
11.
在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书法对中国画的介入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审美品质和形式因素。但当今中国画正由于书法精神的缺失,导致其主体精神和话语体系濒临异化的边缘。面对错综复杂的书画关系,主要从两者的渊源与功能分流、审美追求上的内在关联、书法的意象表达以及对中国画的介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梳理两者在主要范畴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便能够充分理解书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以书入画"的精神本质,从而进一步发掘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潜在审美特质,提高中国画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2.
李渔作为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在剧本创作、场上表演、导演理论和演员培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在其所著《闲情偶寄》中,他从生源选择、师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戏曲演员的培养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优待戏师、重视文化、解明曲情、规范宾白、重视经典等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戏曲演员培养最全面的论述,彰显...  相似文献   

13.
出土百戏题材汉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翔实而生动地展现了汉代表演艺术演进的有关情况,为我们考察和评估早期表演形态、化解相关学术论争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在东汉,演出中已经开始注重各艺术形式的不同职能与统一组织,演员的表演已经实现了由形体表述向角色表述的跨越。百戏表演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艺术叙事功能,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东汉晚期陶戏楼的出现,意味着歌舞表演开始有了正规而专业的舞台。戏楼的形制与格局,为表演艺术实现主题集中、不同表演阶段在舞台上的平滑转换(即后来舞台表演中的“场”)创造了条件。出土的百戏题材汉画可信度较高,蕴含有大量文献未曾记录的表演信息,为考察东汉百戏的艺术形态和更正当前学界的一些通说提供实物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大量使用民间文学元素,表现在吸收民间传说故事、对民间歌谣的运用、对充满哲理的民间谚语的大量采用等方面。它发挥了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控诉旧西藏社会的苦难生活等作用。这一方面说明了西藏民间文学传统的源远流长,反映出民间文学对作家写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当代作家对藏族文化的熟稔与认同,反映出西藏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是社会主义新西藏文化兴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风俗画忠实地反映日常生活,其载体多样,如岩壁、纸、帛等。然而随着制瓷技术的进步,瓷器逐渐成为风俗画新的载体。风俗画嵌入瓷器后产生的瓷绘风俗画,也继承了风俗画的图式和功能。文章在厘清瓷绘风俗画概念的基础上考辨了瓷绘风俗画形成的原因,认为瓷绘风俗画是"记录"意识转移的产物,借"记录"意识的演变路径梳理了瓷绘风俗画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瓷绘风俗画在发挥记录功能时的独特性,认为风俗画嵌入瓷器后对瓷器流通与风俗传播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对高Bin《唐诗品汇》所引严羽论诗语,元代摘编《严沧浪先生诗法》,李严《诗辨》的考察,指出在宋末及元代,流传着严氏著作的不同文本,作者通过考察《沧浪吟卷》的版本源流,指出李南叔录本《沧浪吟卷》始刻于元代,并不存在所谓宋刻李南叔录本。民国张钧衡《适园丛书》本《沧浪吟卷》补足元刊本所脱三首半诗。作者发现两个日本本子也载有这三首半诗,并考定此三首半诗的补足时间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前,学术界相信此三首半诗的真实性,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于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作者则认为应是出于伪托。  相似文献   

17.
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不仅有孔孟哲学、诗书礼仪,而且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如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龚贤山水画中树的演变分“白龚”、“灰龚”、“黑龚”三个时期。本文对龚贤的生平和师承关系作了探寻 ,并对这三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和画法尤其是积墨法作了具体分析论述 ,最后得出龚贤山水画反“法”重“道”的深层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空白的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画家的眼中重要的不是空白处究竟是什么 ,而是对画中的主体形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含蓄逸雅和浮华媚艳——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仕女画发端于战国时代,兴盛于唐宋时代,衰微于明清时代。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的唐代仕女画,并且长期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发展,直到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的崛起,才形成日本民族风格的特点。与日本美人画相比较,中国仕女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柔和恬静典雅内美的特征,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则浓艳媚俗浮燥外华,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乃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所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