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目前社会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一些误读,其根本原因在于"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家战略,不但"供给侧""结构性"和"改革"三个词各有其独特含义,彼此之间也有深刻的逻辑关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要看到它是一项顶层设计,更要看到它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导干部必须从目标维度、实践维度和信心维度三个方面来把握中央意图,以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期改革的热点,是指适应需求的变化,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本文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背景,并提出从正面宣传,逐步去除无效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实施制度供给创新,适应需求的多层次性,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不同层次的有效服务供给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3.
正"供给侧"成了自去年11月10日起经济政策表述和媒体报道中的高频词。就在这一天,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提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增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随后的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强调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反思经济增长本源、保证下一步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十三五"规划的主线,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金融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之需要,同时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之所向。本文结合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及意义,提出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方骏 《决策》2014,(9):27-29
8月27日,国务院再提"简政放权"。在《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国务院指出要"加快培育规范社会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开好局、起好步的重头戏。解决中国中长期经济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供给侧。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  相似文献   

7.
廖扬丽 《领导之友》2012,(7):30-31,34
10年前,我国提出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后,我国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背景与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任务密切相关。加快转型升级不仅要调结构、促转变,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深  相似文献   

8.
正人民群众对简政放权的感知,更多更直接地来自基层政府的工作与服务。基层政府能否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简政放权的要求,关系到简政放权改革的成败。对于基层政府而言,除了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各种手续和环节外,简政放权还要打好"优化"牌。  相似文献   

9.
【智库观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降企业成本,切实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2016年伊始,国务院就开出多个简政放权政策"礼包",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1月18日,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涉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30条"务实举措帮助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1月,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了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变化,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什么?路径在哪儿?它为宏观  相似文献   

11.
<正>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义重大,要以经济学思维强化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再认识。借鉴"蝴蝶效应"。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强化政务服务供给,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动能,有利于打造亲商、富商、安  相似文献   

12.
《决策》2014,(5):18-18
新一届政府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相关改革举措密集推出,各地迅速跟进,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可以说,进入快车道的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先手棋",引起广泛关注。行政审批制度的核心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地方政府已有不少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现实生活促使人们做出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宏观调控"需求管理"为主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努力,引发了学界和决策层对"供给管理"调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所未有的重视。"供给侧改革"是2015年年末以来中国经济的热词,本文试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努力,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创新、问题导向下引领新常态的动力体系再造创新、通盘规划的系统工程式全局长远创新、以改革为核心、以现代化为主轴攻坚克难的制度供给创新等4个层面系统论述供给侧改革及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前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它正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词和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是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区,总体不存在去产能、去库存现象,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农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乃至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按照五大发现理念的要求,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实现路径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3,(26):20-21
继5月中旬国务院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后,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在中央大动作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后,地方如何跟进是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在今年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之前,一些地方已经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先期启动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经过持续多年的高增长,总量约束规律作用显现,我国需求增速明显回落。与此同时,受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需求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然而,供给侧受多重因素影响,总量和结构调整缓慢,导致供需失衡,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增速下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超越供给学派的思想,着力消除制约供给调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动供需再平衡,促进中国经济在新的中高速平台上稳定增长。当前,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上,应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和扩大开放等领域加大供给侧改革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1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要义包括提出的背景、改革的重点、改革的基础、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的特点、改革的本质属性和根本途径,等等。深入研究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效;能实现2017年中央提出的年度目标,使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能使结构调整效果彰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15年11月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部署和推进该项工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了新认识,但对于到底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理论上,专家学者积极解读,但理解上有很大差异;实践中,作为推进此项改革主力的各级干部,很多人对此也不甚理解。各地政策执行不一,比较混乱。理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历了削减审批项目、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审批方式、建设审批制度四个阶段。治理行政审批权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拐点,并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拐点。放权才能精简政府,监管才能廉洁高效。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格局,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治理行政审批权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住简政放权与监督管理这两条生命线,实现简政放权与监督管理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商品二因素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要充分兼顾“无形的市场之手”和“有形的政府之手”的有机结合。在供给端的供给要素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劳动力红利的改革,以释放更多的创新活力;提升资本投入效率对于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技术和制度创新是引领经济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