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以传统强心药米力农和多巴酚丁胺为对照,评价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给予对应的强心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7天后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左室射血分数( EF)、血清NT-proBNP及CRP水平。结果左西孟旦组LVDd (mm)低于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而EF高于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P<0.05),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之间无差异;左西孟旦组治疗后CRP、NT-proBNP明显低于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P<0.05),而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之间无差异( P>0.05)。结论与米力农和多巴酚丁胺相比,左西孟旦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未接受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1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多巴酚丁胺组( B组)、替罗非班组( C组)和替罗非班联合多巴酚丁胺组( D组)。检测治疗前后血中B型钠尿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 BNP)水平和记录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的变化并记录住院一周患者存活率。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BNP、LVE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患者治疗后血BNP水平低于B组、C组和A组(P<0.05),LVEF及存活率高于B组、C组和A组(P<0.05),B、C组治疗后血BNP水平及LVEF、存活率分别低于和高于A组( 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未行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衰的患者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高龄老年心衰患者被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左西孟旦+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测定NT-pro BNP,SV,LVEF等指标,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左西孟旦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左西孟旦治疗在降低NT-pro BNP,改善SV,LVEF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食欲不振、头昏。结论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左西孟旦对顽固性心衰患者脑钠肽前体(pro-BNP)、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室性心律失常、炎症因子的影响,来观察研究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出顽固性心衰的患者80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左西孟旦和米力农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pro-BNP,LVEF,LVEDV,室性心律失常的次数及高敏C反映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a(TNF-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左西孟旦治疗后患者的pro-BNP水平、室性心律失常的次数显著下降,两组间LVEDV下降值无明显差距,左西孟旦组LVEF显著升高,同时hs-CRP、TNF-a也显著下降。结论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衰优于传统正性肌力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左西孟坦对冠心病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并分析其产生作用的机理.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选取78例因冠心病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Ⅱ至Ⅳ级).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应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药物)和治疗组(37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应用左西孟坦静脉滴注24 h,剂量为0.1μg/kg*min).追踪观察14 d.全部入选病人在用药前和治疗10 d左右时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1);且FS[(0.24±0.06)%],LVEF[(0.43±0.08)%]显著好于对照组(P分别<0.01,<0.05);对照组FS、SV、LVEF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同时,应用左西孟坦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衰患者的收缩功能,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室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可能是坏死心肌、存活的冬眠和顿抑心肌,以及缺血心肌所致,因此不能确定心肌的活性-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能改善存活心肌的收缩功能,在超声心动图上表现为心室室壁节段运动改善- 故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心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左卡尼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多中心、开放、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研究组:常规治疗 左卡尼汀注射液3g/d,用药15d,后常规治疗 左卡尼汀口服液2g/d,用药15d。对照组:常规治疗 黄芪注射液20ml/d,用药30d。左卡尼丁注射液每次3g,每天一次。左卡尼丁口服液每次1g,每天2次。结果研究组的EDV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ESV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LVEF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的EDV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ESV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LVEF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EDV、ESV无差异,LVEF有显著差异。临床评价研究组148例,临床评估“好”为108例,“较好”40例。对照组60例,临床评估“好”为38例,“较好”22例。两者比较,研究组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卡尼丁有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效果,可以与其他治疗冠心病的药物联合应用,全面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麝香通心滴丸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0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参照指南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通心滴丸治疗;两组均观察1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hs-CRP、FIB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6MWT、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功能(LVEF)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麝香通心滴丸能有效改善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状态,适于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复方丹参口服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因子水平,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及心室重建过程。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s-CRP、TNF-α、IL-8水平均有下降,且治疗组的hs-CRP、TNF-α、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的LVESV、LVEDV、IVST、LVPWT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LVM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能够明显抑制其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时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功能改善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介入治疗时机不同,将9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46例患者在发病6~12小时内行PCI;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变化,以及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LVDD,LVSD,LVEF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不十分明显,一旦确诊,尽早行PCI能够快速恢复心肌灌注,利于心功能改善,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米力农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在盘锦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五病区诊治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与米力农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米力农注射液)41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心功能分级、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径(LVEDD)的变化。结果 1常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7.4%,米力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米力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NP,EF,SV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VEDD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力农对照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BNP,EF,SV,差异有显著性,P0.05,LVEDD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米力农注射液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和肝素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变化;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两者患者治疗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血流分级各级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在围术期治疗高血压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确切,在有效改善患者TIMI血流分级的前提下,不增加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风险,还能降低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3例。对照组使用贝那普利,并辅助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螺内酯进行联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VEDD、LVESD、LVEF与FS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DD与LVESD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与FS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LVEDD与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应用CBP治疗72例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动态观察并对C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尿量、左室舒张末径(LDV)、左室射血分数(EF)、APACHE-Ⅱ评分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2例救治成功,20例死亡,成功率72.2%;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MAP升高、HR下降、尿量增多、血管活性药用量减少,左室舒张末径(LDV)缩短,左室射血分数(EF)增加。结论 CBP能有效救治部分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典型心肌梗死的症状及防治措施,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临床工作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表现为无痛型8例、咽喉牙痛型6例、胃肠型18例、脑症状型6例、心衰休克型9例、颈肩背痛型3例、心脏骤停型4例.18例行急诊PTCA,10例行静脉溶栓,21例错过急诊手术及溶栓时机择期行CAG,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心电图ST段抬高型AMI 34例(63%),非ST段拾高型AMI 20例(37%).心电图示心肌梗死广泛前壁11例,前壁10例,前间壁9例,下壁+正后壁2例,下壁10例,下壁+正后壁+前壁2例,下壁+前壁3例,后壁3例,右室4例.无痛型AMI见于老年患者.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极易误诊,应引起各级医师的重视,要尽早进行动态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以便及时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在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康复组进行康复运动,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临床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素(BNP)水平、6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进行测定及对照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心功能、LVEF、血浆BNP水平、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心功能改善(P0.05),LVEF明显升高(P0.05),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6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P0.01),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能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补益膏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和呋塞米在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82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辨证而设的中药补益膏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和呋塞米,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生存质量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和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NT-proBNP、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和6min步行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均较治疗前下降,6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延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得分明显较对照组低,6min步行距离明显较对照组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典型心力衰竭各症状计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心衰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观察组再入院、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补益膏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和呋塞米能有效减轻顽固性心衰患者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提升二级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甲状腺素联合治疗老年重症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单一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甲状腺素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每搏输出量(SV)、心排出量(CO)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总甲状腺素(T4)、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T4、T3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重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甲状腺素实施联合治疗,可使心功能以及活动耐量得到显著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合并高血压病的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方法 :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照病史分为高血压组 (HT组 )和非高血压组 (NHT组 ) ,对比分析两组的重要临床事件。结果 :两组病人基础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 ,梗死部位相似。严重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和梗塞扩展在HT组略多 (P >0 .0 5 )。HT组发生左室重构 ,心力衰竭 (心功能Ⅲ~Ⅳ级 ) ,心梗后心绞痛和死亡明显多于NHT组 (P <0 .0 5 )。结论 :伴高血压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检查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形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疗的65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病情将其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SHF)患者组(SHF组)与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组(DHF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参加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形态进行评价。比较受检者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室间隔厚度(IVS)以及左心室厚度(LVT)等指标水平。选取胸骨侧左心长轴超声切面,对受检者心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①DHF组LAD、IVS及LVT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与SHF组(P0.05),SHF组LAD及LV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SHF组与DHF组LVEF及E/F值均分别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SHF组LVEF显著低于DHF组(P0.05)。结论心脏彩超检查能够很好地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形态进行评价,并对心力衰竭类型进行鉴别,从而为临床对症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