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阿奎那认为,自由适用于发自理智和意志(即理性能力)的行为,阿奎那称其为人性行为。人性行为即伦理行为。人的伦理善之完成(道德实践)同时仰赖理智与意志两者的相互配合,而人的行动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端赖自由意志的促动。追求伦理之善即追求人性的成全与自足。意志自由因包含“对已之爱”指向现世人生,又以终极之善为最终的超越指向,并遵循自然法或本性之律之规定,由此而在伦理之善的神圣与世俗间构架起通桥。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理性界限和伦理学结合起来,使理性界限既具有知识的维度又为伦理划定了地盘,为其伦理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开端.与康德相比,维特根斯坦则把理性界限化为语言界限,并使语言界限本身完全伦理化,把界限的完全性、未知性、整体性和存在性作为伦理的前提、对象,建立起了关于世界存在的体验伦理学,而这种体验是一种零性意志主体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世界成了"我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对国家行动的原点的分析,许多思想家都会诉诸公共意志学说。但公共意志的形成方式和实现途径则要么落实到统治者个人身上,要么走向国家公共法律的保护性功能,要么走向一种纯粹的道德意志,或者以伦理实体的制度性发展来历史性体现公共意志,但是都不能摆脱公共意志的强力色彩,于是公共意志必须向公共理性过渡。公共理性学说的意旨就在于对公共意志进行消解,而使国家的公共行动的原点走向对平等公民的公共讨论而达成的合理性共识的诉诸。  相似文献   

4.
法本质论亦即法的定义问题是法理学的核心内容。法本质的阶级意志论在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阶级意志论将法 (包括社会主义法 )定义为统治阶级意志 ,违反马克思主义 ,既不符合逻辑 ,也不符合伦理 ,更不符合理性和法律全球化潮流 ,应予修订。法在本质上是理性意志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涵不断丰富。时至今日 ,法的本质经由阶级意志、社会意志的嬗变 ,已包容了人类的共同意志 ,有着更多的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康德论意志的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讨论了三个概念,即道德法则、意志和行为,并指出只有使道德法则决定意志,意志又决定行为,我们的行为才会有道德性。义务也是行为,它是出自道德法则的行为。康德分别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中两次定义了义务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网络伦理是伴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应用伦理学领域延伸出来的一个全新课题,其理性建构不能忽视我国传统伦理资源尤其是儒学的积极参与,如其对人文精神的倡导、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以及它的某些伦理规范等,都与当今网络伦理建设的主旨相契合,通过现代性诠释和创造性转换,对于疏解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以及优化网络人文环境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受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牟宗三的影响,台港学人往往以康德的思路研究孟子,认为康德和孟子异代同心,其伦理思想相差无几,甚至孟子在许多地方还超过了康德。这种学风近年来在大陆学者中间也日渐盛行。我们认为,孟子与康德之间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存有相当大的差距,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伦理思想。康德代表的是西方传统的理性伦理,孟子代表的则是儒家的心学伦理,根据孔孟思想的内在联系,我们称之为仁性伦理,这二者决非同类。本文仅对孟子仁性伦理与康德理性伦理的不同特点,作一个初步的分疏。  相似文献   

8.
刘峰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42-48,57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设计,只有在对启蒙的反思与重构中才能找到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他通过重构商谈伦理,诠释了道德的内涵,构建起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基础。依靠理性的信服力,通过主体间的交往理性,旨在达到一种自由的商谈。哈贝马斯对商谈伦理原则的践行即是如何达到商谈伦理的普遍化以及对现实道路的探索,以秉承启蒙理性的精神。而他所主张的交往理性的现实指向即是商谈伦理与普遍共识,也正是在这种商谈伦理所达到的道德共识中,普遍化原则实现了理性的统一性,使商谈伦理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9.
陈晓平  罗伟玲 《学术界》2012,(1):88-100,284
本文着重讨论了四种道德学派即:以休谟和斯密为代表的道德感派、以儒家为代表的良知派、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由意志派。并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进行划分:从动机上把道德分为理性的和情感的,从层次上把道德分为功利的和道义的;进而将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情感主义、理性主义、功利论和道义论纳入一个统一的层次结构。与此同时,对儒家伦理和西方伦理做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揭示出二者之间的不同发展路径和互补格局。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有关"精神"的阐释告诉我们,精神是绝对对立的统一,是个体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其本质是自由。伦理精神实质上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由的概念。但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自由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而此种对自由的理解偏差就是由于中西方伦理精神在文化传统与文化设计上的殊异而导致的。由血缘与情感、地缘与理性构成的中西方文化殊异也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伦理精神文化走向———一个创制了民主、自由与法制的理性王国,而另一个则致力于建构和谐的伦理社会实体。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说,意义诠释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伦理诠释学与伦理应用逻辑规则理论所构成。伦理诠释研究的是世界、人生之真和伦理、道德范畴之真,伦理应用逻辑规则则关心这种真的范畴如何才能应用到人的生命活动中。前者关心的是认识确定性如何通过理念范畴而得以表达,后者则关心此种范畴如何通过一定应用规则而得到践行,以求达真实人生。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的存在危机更多地体现为精神孤独、心理焦虑,理想与可能生活的紧张,无法确立对世界与自我的信仰等。以徐、苏青、张爱玲、无名氏为代表的海派市民小说作家,为我们铺陈的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欲望与理性冲突、现实与理想对立的世俗生活图景。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揭示,以及存在自身无意义的克服,再现了个体精神性存在中蕴含的焦灼与困扰,包括都市漫游者的精神危机,情欲与理性的较量,爱与无爱的永恒对立。作家从心理世界的纵深处反身向外,揭示现代人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与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此文以售“良心油条”的事迹作为引子,进而分析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善良意志”的深刻内涵.“善良意志”是以善良本身为目的意志,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善良全在于意志本身是否善良,或者说其动机是否善良.责任是“善良意志”的具体体现,道德价值是出于责任,责任与义务一样具有强制性;责任是对道德法则的服从,而这种服从法则的意识,是对道德律的尊重.今天我们提倡的“良心”德行,要从出于责任和对道德律的尊重高度来认识,使这种善行得以持久和成为普遍规律.康德认为人是理性存在者,自由和道德自律是实践理性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当下我们社会讲道德不能只停留在“良心”的善行上,应从理性和人是目的的维度加以审视,把这种善行变成社会绝对命令与自律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虽力求通过理性的觉醒促进情感的解放,但由于作为逻辑前提的理性缺乏足够的文化力量,结果造成了作家主体与形象客体之间精神意向上的尖锐矛盾,以及作家主体理性精神的内在分裂。五四文学始终未能从情感的迷乱中走出来,而且其情感主要表现为实体性的伦理政治情感,其主人公往往是缺乏创造生活勇气的"被动者"形象。这一切最终引发了对自我主体的怀疑乃至对理性信念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论意志的理性特征和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总是把意志与情感相提并论,把意志看成是与理性相对立的非理性因素。例如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就认为,“意志与情感一样,都属于非理性因素”,虽然它们对于保证主体顺利地完成认识任务具有积极作用(见《心理学动态》83年第1期)。其实,人的行为是受意志支配的,而人的行为与动物的活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理性。因此,意志是理性因素,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6.
博弈论作为研究理性的参与者基于自身偏好或效用的策略性互动的理论,这一分析框架在深化和普遍化的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与之联结的伦理问题。本文力图从伦理学的视角来诠释“博弈问题”所凸现的伦理价值难题,在对博弈困境的理论叙述中,阐述博弈行为中道德原则的获得,并试图回答道德的博弈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历史上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认识论中,人的需要、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都是没有地位的,即使被提及,也往往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谈论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是把它们视作干扰认识过程的消极因素。不过,比起哲学家们对待情感的态度来,意志的命运似乎要稍好一些,这大概同意志代表人的意识与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方面,与理性有相关之处有关。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已经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了意志在人的一切心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承认了意志同需要、情感一样,是理性认知活动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它通过“对行为的抑制、监督、调节作用”(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第437页),“保证有  相似文献   

18.
论传统犹太教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桂山 《东岳论丛》2005,26(1):155-160
伦理是传统犹太教的一个重要向度。在一神教的架构中,伦理、信仰、律法、契约缜密结合、彼此观照、相互诠释。伦理宗教化是犹太伦理的神本主义根源的确证;伦理律法化是犹太教“德法”杂糅,道德规范“刚性”凸显的标志;伦理契约化衍生出诚信、平等和公义等道德规范,赋予了人类道德选择的自由;伦理现实化和实践化则是犹太民族历史和民族心理的伦理观照。  相似文献   

19.
青年鲁迅吸收了尼采等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和恶魔浪漫主义的生命自由精神,形成了以自由意志为核心的生命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将个体生命自由作为绝对价值;二、高扬个体生命的内在主观体验;三、强调个体生命的流动性与扩张性。鲁迅对民主制度、物质文明的批评,对科学理性的理解和反省,都基于这种生命自由意志。鲁迅的生命自由意志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弥补了理性思想在实践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深层生态学的原则表明,“环境进入伦理”展现为伦理世界观之转变。我们从黑格尔“伦理世界观”的扩展释读中看到:“伦理觉悟”是对道德主观性的扬弃;而伦理世界的“设定的和谐”展现为人类史与自然史在文明演进中的伦理觉悟;伦理世界观落实到伦理行为,就是“为承认而斗争”的现实生态。“环境进入伦理”展开了以自然为基础的承认关系,它要求一种生态觉悟,并以生态自然与伦理的“设定的和谐”为中介来构建各种形式的主体间承认关系,是在当代人类处境中,通过重新检讨各种类型的伦理承认关系,重建文明与自然之融合的伦理世界观。“遵循环境伦理”,是“环境进入伦理”的文明进程或文明觉悟通过伦理行为所要完成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关键,是其伦理客观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