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色小镇是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下简称三部委)联合提出的乡村建设计划。自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展开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并取得优异成果,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文章从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出发,揭露特色小镇建设中暴露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宜宾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多次提出打造各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的思路,但由于地处中国西南,在城市发展、产业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存在要素瓶颈。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创建具有宜宾特色的小镇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本文就有效实现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要素对接,深入挖掘宜宾特色优势产业及核心要素资源,努力破解西部后发城市创建特色小镇的要素瓶颈,形成宜宾特色小镇形态架构和创建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没山没水没资源的平原贫困县,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河北省馆陶县通过财政小钱撬动社会资本,坚持修旧利用留住乡愁、现代时尚融入其间、大力做强特色产业,两年间建起15个"乡村风情、城市品质、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今年春节,小镇游客突破75万人。粮画小镇寿东村、教育小镇王桃园村、黄瓜小镇翟庄村、羊洋花木小镇李沿村、杂粮小镇郭辛庄村等5个美丽乡村荣  相似文献   

4.
目前,特色小镇是我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一大重要战略。浙江省作为东部较发达地区,也作为发展特色小镇先导地区。目前,有关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已初见苗头。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本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一、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解决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问题的最大潜力和动力,作为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的特色小镇和和美丽乡村建设也方兴未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是我国农村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所涌现出来的新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我国农村新旧动能切换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动力支撑。该文阐述了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运用SWOT方法剖析了邵武市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状况,提出适合邵武市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一股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特色小镇建设是拉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为全民创业就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新动能。当下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着贪多求大、人为造镇、新瓶装旧酒、忽视文化建设、急于求成、过度举债、破坏生态环境等"异化"倾向。大部分地区小镇面临着缺少雄厚的工业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景区、各类高端人才和充裕的资金等瓶颈难题。为扎实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采取特色产业建镇、突出特色文化根脉、注重生态建设、集聚人才、多元投融资、加强监管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特色小镇想要做到"特而强"并非易事,在特色小镇如春笋般崛起的同时,更要了解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5年、10年甚至更漫长的过程。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正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特色小镇是结合产业、文化、旅游以及社区的理念设计的多功能产业聚集平台,也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  相似文献   

9.
"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其中的"精神美",因为不能一蹴而就,也因为不好衡量和考核,往往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盲点"和"短板"。馆陶县委、县政府着眼于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美是"面子"、产业美是"底子"、精神美是"根子"、生态美是"里子"等一系列新理念,坚持做好"面子"、做强"底子"、做实"根子"、做厚"里子",把"盲点"做成了"亮点",把"短板"转化为"优势",以素质提升和精神引领为美丽乡村点睛铸魂,从而使"环境美"有了品位内涵,"产业美"有了动能活力,"生态美"有了精气神,形成了"四美"共建共赢、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吴明华 《决策》2013,(7):39
《决策》:在挂职的10年中,我们看到您做的事情非常多。通过这10年的实践,您有没有找到一条乡村建设的道路?何慧丽:我们一开始就是以"农民生计为本,合作组织为纲,多元文化为根"为宗旨,10年来探索的核心是"农民合作与城乡合作"。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发现现实的探索具有综合性,农民思想文化不统一。怎么合作?于是发动乡土文化。在发动喜闻乐见的乡土文艺过程中,感到应重视传  相似文献   

11.
以安吉白茶小镇为例,在AGIL舒适物理论指导下,对特色小镇建设中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探究,总结归纳出适用于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即通过经济舒适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社会舒适物加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通过整合舒适物调节社会成员和组织的协调合作;通过文化舒适物使文化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作为一种新的、基于AGIL理论的发展模式,在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文萃》2014,(14):F0003-F0003
正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置县至今已有1086年历史,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现辖22个乡镇、236个村(居),总人口56.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近80%。近年来,永春县立足生态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以乡村旅游发展为突破点,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步打出最美县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和桃溪流域治理"三位一体"的组合拳,探索走出了一条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崛起之路。一是突出了最美县城打造,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城;二是突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旅游特色群;三是突出了桃溪流域治理,构建生态经济试验区。经过几年的实践,永春县最美县城的创建基本形成了"绿靓、路畅、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浙江特色小镇的创建为契机,分析人才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指出既有优势和先发优势是特色小镇人才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面临规划定位、集聚到位和服务补位等主要制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特色小镇人才跨越式发展的挑战、趋势和目标,并提出围绕特色小镇的禀赋和需求,制定人才规划、拓宽人才供给和提升人才服务等对策思路,以人才的跨越式发展为特色小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高莹 《科学咨询》2023,(3):81-83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已经摆脱绝对贫困的限制,乡村振兴已经开始进入下一阶段,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目标,我国需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基础上,建设数字乡村。现阶段,建设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是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式,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有效动力。我国在建设数字乡村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相关人员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发现建设数字乡村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首先,本文阐述了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其次,本文分析了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最后,本文对建设数字乡村的优化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究。  相似文献   

15.
广政 《决策》2023,(6):82-83
<正>“通用试车场”成为广德的一块金字招牌,“我们就是冲着‘通用’来的!”广德汽车检测小镇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安徽省级特色小镇评估。广德汽车检测特色小镇正式获批,充分反映了广德市在汽车检测试验研发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广德市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又一缩影。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温泉开发方式已无法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和享受,市场开始呼唤新的可适应温泉旅游快速发展的开发模式的出现。借温泉之利,发挥温泉之特色,在温泉管理区这样一个地热资源丰富的小镇建设健康产业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温泉管理区发展温泉旅游的优势、机遇及其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康产业城规划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吴勇 《决策导刊》2010,(2):33-35
正城口县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近年来在县城及周边乡镇农民自发开始搞农家乐,算是乡村游起步,由于起步低、条件差、经验不足等因素,没有任何特色可言。其实乡村旅游是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四川省华蓥市按照"工业城、旅游市"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快步推进"山水田林路"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猫儿沟水库完成大坝填筑,饮水支渠加紧建设,南部片区8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完成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华蓥河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效果、内容、路径以及最终目标等方面对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推动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包含"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两种类型。"雪中送炭"的主要模式包括:民族特色村寨游、特色活动游、传统古村落游、红色遗迹游、生态环境游、特色景观游、乡村度假游、特色物产游、依托景区型乡村旅游和创新发展乡村旅游10种。"锦上添花"包括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和现代新农村游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连喜 《管理世界》2004,(6):151-153
<正>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中国亿万农民开始了缓慢而又艰难的从无序到有序的流动,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农民流动,实质上就是通过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使农民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摆脱和解放出来,实现农民职业与身份的分离。作为我国社会变迁和转型的缩影,农民流动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三农”问题本身,农民的流动为国家对农村的有效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由徐勇、徐增阳所著的《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一书,在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对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的特征、农民流动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性(影响),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