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环境治理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其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治理模式也由原有的国家中心治理模式向有限治理模式、网络治理模式发展,呈现多方向的新变化。除国家政府之外,就国际组织而言可分成政府间国际组织(IGO)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INGO)两种。文章将探究在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上是否政府间国际组织可以替代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并以绿色和平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两大组织为例,从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治理体制的功能需求方面进行案例对比分析与治理有效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治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群众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本质是影-向人的行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是管理城市的方式方法与规制.它主要包括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与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等几大类。城市环境治理体系是城市环境治理所有活动的有机构成,主要由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法手段、治理组织机构和相应的信息系统等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在环境规划编制与环境决策、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舆情引导、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提供等环境治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大数据推动环境治理从行政主导型向多元合作式治理转型、从分散化治理向系统化治理转型、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型、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型。然而,大数据促进环境智慧化治理面临着环境治理理念存在误区、环境智慧化治理制度层面的缺失、环境智慧化治理技术安全方面的制约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应建立基于“理念—制度—机制—技术”四维分析框架,从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加强环境智慧化治理的制度供给、构建环境智慧化治理的保障机制、促进大数据技术发展等方面探索大数据促进环境智慧化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下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现代政府必须履行的几项最基本职能之一。政府和市场管理的失灵,使得选择多种组织形式提供环境这种特殊公共物品和服务成为一种必然。环境治理理论正是基于政府失灵等情况,在寻求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效合作过程中发现的第三项,以管理为主导的政府垄断模式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的战略转变是我国政府环境责任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面临新问题、新风险情况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治国理念从统治、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与多中心协作的治理模式,在治理实践中,政府等公共权力受到法制规范与约束,市场与社会作为国家治理的补充力量得以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标与总体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公共危机的网络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云梦学刊》2013,34(2):80-83
突发性公共危机是对社会整体综合应对能力的考验,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来处理的模式难以做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捷、灵活。我们应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完成公共危机管理由政府独治模式向多主体网络治理模式的转变,并在各主体高度契合的环境下实现这一网络模式的良好运行。而这一模式的实现,政府应转变危机管理理念,为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创造条件;NGO应培养自身的独立性,提高危机参与能力;企业则应强化危机管理责任,培养主动参与危机的意识;社会大众,应该提高自身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危机自救与互救的能力。同时,各主体要做到良好契合、合作协调、责任明确、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7.
过渡型社区是由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的转型样态,具有“亦城亦乡”特征。过渡型社区居民面临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空间适应,空间形态重构推动治理模式转变,因此基于“空间—治理网络”分析框架,研究过渡型社区的空间重构与治理转型。一方面,过渡型社区空间重构包涵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过渡型社区治理转型以“主体-策略-关系”的内在逻辑,一是通过治理主体重组形式,重塑治理权威和整合治理资源;二是运用网格化治理,重视居民服务诉求,提升社区治理效率;三是加深社区治理关系,形成具有居住空间同质性和社会交往需求性为特征的“微共同体”。过渡型社区治理应以提升居民生活满意感为重点,构建新型治理共同体,再造社区治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困境及法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兴起标志着治污模式从单向管制型向公私合作型转变,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三方治理通过契约形式,拓展了环境污染治理参与主体的范围,要求对政府、排污企业、环境服务公司、公众的环境治理角色与功能进行重新配置。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我国实践中已有较大发展,同时面临诸多困境。为了推进和规范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我国应通过立法完善环境服务市场的配套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府环境监管体系,明确环境服务合同责任划分,构建体现共治理念的公众环境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多中心治理与现实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全新的理论,为公共事务提出了不同于官僚行政理论的治理逻辑。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现实中最大的应用价值是提出在政府的治道变革中,打破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多中心的行政体制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76-18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私合作在国家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和合作国家理论是合作治理的理论依据。良好的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为公私合作环境治理提供了正当性依据,《环境保护法》第6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5条等法律规定为公私合作环境治理奠定了法律基础,并且这一模式已为实践所证实其成功。在公私合作环境治理中,公私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合同关系,它通过合同将基于法律规定的环境责任转化为与基于合作协议的权利义务,成功实现了环境责任的二次分配。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是中国破解农村公共事物治理困境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公共事物治理中,经历了中央主导下的农民动员式参与和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命令式参与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在特定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制度设计下形塑的,随着时代变迁,其可适性、可行性逐步消解。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以公共利益与公共责任为联结纽带,以合作与共识为目标导向的多元主体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是当下中国农村公共事物治理模式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2.
虚拟公共空间是数字信息技术造就的全新社会交往空间。自由、多元、便捷的虚拟交互技术正全面嵌入社会生活基础领域,解构传统社会秩序,推动基层治理结构转变。虚拟公共空间带来大量信息“孔洞”、促使公共话语权利体系重组、推动基层社会资源供给多元化。在虚拟公共空间的作用下,基层治理模式正趋向于多中心治理结构。在新治理结构中,社会信息传播更为分散,公共决策主体多元,政策实施由基层治权与社会主体共同承担。在治理技术层面,虚拟公共空间成为基层治权勾连各方的重要手段;在治理观念层面,平等尊重、交往互动、重视规则等理念逐渐为基层治权所吸收。但是,虚拟公共空间尚未生成完善的规则体系,存在共识危机以及非理性交往蔓延等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虚拟公共空间行为规则,才能充分发挥虚拟公共空间正向作用,提高基层治理效率与效果,推动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基层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往实施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传统治理模式正面临挑战.社区自治是培育基层社会自治能力的起点,也是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结构与服务型的治理模式.为了实现治理模式的重构,社区自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自治主体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自治手段由简单向复合的转变,自治目标由行政管理向民主自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农村社会的一项重大难题,传统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村环境治理的需要,单一的治理主体和以利益为导向的治理机制已成为目前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主要表现.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和农村社会组织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农村社会组织能够承担起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因而,探求农村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治理模式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时期,社会共享将是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方向。社会转型要求政府治理模式变革以应对社会结构与社会机制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政府治理将在治理理念上向共享、全面与普惠转变,在治理结构上向多中心、多元主体、制衡型权力、多样性制度安排与差异化供给转变,在治理技术上向整合式治理与精细化治理转变。这意味着要构建现代化的理念体系、制度体系、行政体系、外部关系和支撑体系,与社会共享的目标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是指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由国家、农村社会各治理主体在一整套制度安排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系框架。农村改革40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实现了由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变,国家、基层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农民个体以及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治理主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具体表现为:宏观国家层面,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调适;中观乡镇层面,"乡政村治"结构的发展;微观村庄层面,村治结构的优化。总体而言,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演变遵循着由外生型治理结构向内生型治理结构转变的内在演进逻辑和善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全面展开,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从阐释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背景出发,分析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样态,厘清农村环境治理的理念亟待提升、治理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治理内容较为复杂等问题。进而通过网格化治理理论的引入与农村环境治理的适用性探讨,提出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职能、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议,寻求农村环境治理的网格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条件,传统由政府提供社区公共产品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偏好,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了通过变革政府职能、创建居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多中心治理的协调机制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等措施,规避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度,构建一条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均衡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构建合理的腐败治理结构是健全中国反腐败运行机制的基础和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腐败治理结构经历了由"党政合一型"向"政党嵌入型"的模式转变。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和要求,我国的腐败治理结构应当逐步向"政党主导共治型"模式转变。"政党主导共治型"腐败治理结构强调,党在强化反腐倡廉建设领导责任的同时,应当以制度化的方式科学分解纪委、政府及其他公共权力机构的反腐败职责,使腐败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各个治理主体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生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腐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腐败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公共治理新模式与环境治理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从公共管理方式变革和治理的角度讨论环境治理方式。公共事务治理新模式的诞生为政府实现其职能提供了新的机会和选择,为政府开拓治理新途径和创新治理手段提供了现实基础,这也是环境治理方式不断创新以及新工具出现的根本原因。尤其需要研究环境治理新旧模式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