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老年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0例老年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行闭式引流术前后治疗过程进行总结。结果60例患者置管引流出液体最多达14600ml,最少为6800ml,平均5650±220ml,置管期间无胸膜反应,无引流管脱出、感染、皮下气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取代传统的穿刺抽液,既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痛苦,又减少护理工作量,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可靠;患者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压输液接头与零压输液接头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肿瘤科放置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采取正压输液接头与已穿刺好的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对照组20例采取零压输液接头与已穿刺好的中心静脉导管连接,输液结束皆采用生理盐水20ml正压脉冲式封管,比较两组阻管率、感染率、静脉炎发生率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阻管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27);两组感染率、静脉炎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1);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5)。结论正压输液接头能更有效地协助肿瘤科护理人员进行输液管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阻管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药物种类与日俱增,但部分药物对外周静脉血管有明显的刺激和损伤。对于需要长期、大量输液的患者,应用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以避免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损伤,更重要的是PICC可以避免静脉滴注时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血管壁的刺激损伤。与此同时,导管穿刺并且长时间置留静脉血管内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如导管各部位的堵塞、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等引起的炎性损伤、导管异位、导管脱出等成为需要临床警惕的问题。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其使用方便、灵活快捷、廉价、无辐射等优势,在PICC并发症的确定及处置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送管困难时的护理技巧。方法总结分析临床中常见送管困难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是血管的因素、体位的因素还是导管因素等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不同的人因为高、低、胖、瘦等不同体型送管困难发生率有明显差异,通过全面的评估使用不同的预防对策,置管成功率大大提高。结论通过临床经验丰富有资质的护理人员操作,选择最为合适的血管,取合适的体位,让患者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置管等护理对策,有效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63例脑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予以奥拉西坦胶囊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94%(31例),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23例),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发生率为6.06%(2例),对照组发生率为30.00%(9例),试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萎缩患者应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有利于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故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PICC置管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是将硅胶软管经外周大静脉插入上腔静脉,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硅胶软管可在X线下显影,能中长期地留置患者体内或输注刺激性及高渗性药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耐受性。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共置管15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为3.92%,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三种通过外周静脉穿刺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办法的临床运用成效。方法从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肿瘤科接受治疗且要开展PICC置管的患者中选取180例当作研究对象,依照进院时间的前后把他们划分成传统的PICC置管组(简称传统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简称塞丁格组)以及血管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简称超声+塞丁格组),各组均为60例,剖析、对比三组患者以下指标: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时期穿刺点个别部位渗血、静脉血栓与静脉炎的发作概率,还有置管用时等。结果超声+塞丁格组的PICC置管办法,其一次成功的概率、穿刺位置局部静脉炎、渗血、静脉血栓的发作率与置管用时都比传统组与塞丁格组优秀(P 0. 05)。结论超声+塞丁格组的PICC置管大幅地提升了穿刺一次成功的概率,降低了个别组织损伤、出血等合并症的发作,对于防范静脉血栓与机械性静脉炎疗效明显,减少置管用时,对于提升患者的满意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总结15例高龄血管性痴呆并四肢挛缩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成功留置PICC导管的护理体会。血管性痴呆并四肢挛缩高龄患者在置管前进行充分地评估,置管过程中采用特殊方法:穿刺侧手臂采用特殊体位摆放,纵切方法扩皮,利用指压法预防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心电定位导管尖端位置是置管成功的关键,降低了导管的异位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置管后良好的护理保证了导管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大量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于2010年6月~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大量胸腔积液患者20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精心护理,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20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患者中,仅2例(1%)穿刺失败,并且并发症极少,患者耐受性好,平均置管时间7±3天。结论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大量胸腔积液具有较好疗效,并发症极少,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静脉置管术输液作为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小儿外周静脉较为纤细,难以固定,穿刺失败率较高。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能更好的满足临床定时给药和快速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家庭参与式健康管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8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干预组患者采用家庭参与式的健康管理教育,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教育方式,干预后采用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来评价这两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对管理的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参与式健康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长期静脉治疗的质量,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简称MST,也称微插管鞘技术)在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0年10~2012年12月外周血管条件差,无法行传统PICC置管的551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导管。结果551例患者置管成功率为98.3%,其中498例1次置管成功,23例2次置管成功,21例3次置管成功,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B超引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显著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缩短了穿刺时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有效的解决了肿瘤患者经多次放疗、化疗后肘部浅静脉血管很差,无法直接穿刺置入PICC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止血带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对86例需行静脉留置针术的患者进行观察,将其随机分为常规静脉留置穿刺术和应用双止血带改良静脉留置穿刺术各43例,固定护理人员进行操作。结果常规法成功率53.5%,双止血带改良法成功率90.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静脉置管成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止血带应用在外周静脉充盈不良、严重浮肿、血管硬化、肥胖、恶液质、严重静脉炎及重危患者的静脉留置穿刺中起重要作用,能有效的提高静脉留置术穿刺成功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经验,为临床老年患者输液提供借鉴。方法对经上臂静脉置入改良型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的89例老年患者资料进行总结,从导管置入长度、留置时间、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51%,导管置入长度为25~30cm,留置时间为13~44天。其中穿刺点渗血2例,穿刺点感染1例,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1例,1例因抢救无效于第13天死亡,其余均使用至疗程结束。结论改良型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置入操作相对简便、创伤小、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舒适度高,在老年患者的抢救、静脉营养输注、长期输液等治疗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可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操作方法简捷易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直接在病房操作。PICC导管材料由特殊聚氨酯制成,由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顺应性,导管非常柔软,不易折断,可在体内留置5天~1年,置管后患者生活习惯基本不受影响。因导管可直接进入上腔静脉,此处血流量大,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或因化疗药物造成局部组织疼痛、坏死、静脉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保护干预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7月入院的99例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7例,共400次穿刺次数,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52例,共400次穿刺次数,加施血管保护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输液相关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输液相关事件发生率详见表1,经卡方检验后,试验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与穿刺处愈合时间≤2小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血管触痛、皮下淤血与漏液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保护干预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并且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为了保护老年患者的外周血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为患者进行化疗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样,一些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就出现在临床工作中,气胸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为1%-10%,我科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为老年化疗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48例,确诊术后气胸者1例,处理及时,未引起医患矛盾,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老年肿瘤患者常因肠外营养及化疗,需长时间进行静脉输液,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全胃肠外营养液对血管的刺激,常使患者承受静脉炎及渗漏性组织损伤的痛苦,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用于老年胃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胃癌PIC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对照组只实施PICC置管常规护理,每组60例患者。对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导管阻塞率、患者满意度及依从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和依从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男女比例、癌症分期、导管留置时间、尖端位置、病情及临床表现等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老年胃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到2017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编号法纳入联用组与参照组(n=26)。两组患者均实施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联用组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Glasgow评分以及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联用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6.15%,参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4%,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者治疗后Glasgow预后评分比较具有显著区别,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者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7.69%,参照组患者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0.76%,数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较低,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