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公文修改中,修改立意的情况相对少见,因为立意的修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但有些情况下,必须对公文的立意做相应的调整或修改,主要原因有:一是偏差。文章的立意和领导要求、相关文件精神有明显不符,根据领导要求必须做相应的修正。二是脱轨。作者的写作一开始是在"正道上",但写到后来就偏离了方向,产生了文不对题,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三是无骨。通篇看来,文章只是一堆文字的"散放",没有因注入"立意"而获得新的生命。四是平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每每惊叹于写作圣手的匠心独运。一些看似平庸的素材,一旦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为我们送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气息。花开花谢,潮涨潮落。生活在变,世界在变,而看似不变的却是我们"水波不兴、岁月无痕"的平静工作。我们每每慨叹于年年"炒冷饭"的无奈,常常自卑于岁岁"倒旧酒"的枯涩。我们的写作如何才能获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转机?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作《望 相似文献
3.
正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作为公文反映对象的"事理",也概莫能外。一篇公文,其写作的要求有很多,而"合理"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公文的反映对象来说,"事"为基础,"理"是标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公文无论叙"事"还是说"理",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入之于文,要符合逻辑,见之于举措,要合乎事 相似文献
4.
<正>平时,我们常听见有写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项工作我都没参与过,这篇稿子该如何写?稿子要得这么急,该如何是好?这样的体裁我都没接触过,怎么写?领导都不讲,到底该写什么呢?类似的问题,常常让一些写作者愁肠百结。然而,对一个身经百战的老手来说,这都不成问题。他们在面对各种急难繁重的写作任务时,都能气定神闲,游刃有余。这离不开经过千锤百炼而获得的过人技艺。对一名志向高远的公文写作者来说,我们不只要掌握好公文写作的"看家 相似文献
5.
<正>无论是画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在有了构图之后,我们都要先行勾边打底,再分层着色,最终完成一幅画稿的绘制。完成的这幅画能否赢来一片叫好之声,一是看构图是否别出心裁;二是看着色组合是否不落窠臼,显现画家鲜明的个人倾向。实践证明,画廊里的诸多作品,也只有那些打破陈规、推陈出新的作品最能亮人眼球。 相似文献
6.
<正>过去在农村生活,看见老乡们每年都要干不少移栽的活儿。比如说插秧,要提前几十天把稻种撒播在专门压平的苗田里,等插秧季节来临,便把已经长高的秧苗一棵棵地移栽到大的田块上。其实,不仅是粮农,菜农和果农也是如此。移栽是农业生产和园艺栽培中常用的方法。经过移栽的庄稼往往容易长高、长壮,收成也要高许多。这种"移花接木"的方法在公文写作中也很 相似文献
7.
<正>公文写作创新的关键点在于一个"创"字,虽然每一次公文写作实践几乎都是"遵命写作",但每一次使命的完成,都需要作者开动思维的机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创新的突破口正在于一个"奇"字。想别人所未想,道别人所未道,这就是"创新"。创新,虽"远在天边",好似高深莫测,却又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每个写作者只要不抄袭他人,奉献了采自自己思维之树的独特之果,都可以和创新实现面对面的亲密接触。思维,是一座 相似文献
8.
正标题者,文之机杼也。一篇公文的各级标题,正如房屋的窗牖和梁柱,支起了整个构架。好的公文标题,不仅使文章的内容串珠成链,环环相扣,也使文章气韵贯通,纲举目张,赋零散的原初材料以生命。因此,精美的各级标题,犹如一盏盏明灯,能够照亮全篇,使公文写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五把标尺"——拟好标题的要求语言要惹眼。公文的标题不一定要追新逐异,极尽辞藻堆砌之能事,但一定得字敲句打,精雕细琢,正如房屋的梁、椽、柱一样亮堂、簇 相似文献
9.
正古今中外经典名作的产生,都离不开作家对相关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离开了"生活的真实",是谈不上"艺术的真实"的,遑论成为传世的精品名作了。屈原有了和楚怀王的矛盾与亡国的忧患,就有了《离骚》;杜甫有了安史之乱中的痛苦流离,就有了《北征》、"三吏三别";施耐庵深入崇山峻岭攀树观虎多日,就有了"武松打虎"的精彩篇章;曹雪芹有了大家族的破败之痛,就有了《红楼梦》;鲁迅请人讲"押牌宝""推牌九", 相似文献
10.
<正>公文固然是因公务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定文书,但它同样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写作活动的"个人主义",使得公文写作在规范之外,必不可免地"染"上一些新气象、新元素,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创造。无数个"个人主义"的叠加,就使公文写作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获得新的发展力量,并由此不断吸收时代精华,持续向前发展,逐步实现表达效果的最优化,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文渤中记载:“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意思是说,东晋司马桓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速拟公文,袁虎靠着战马,运笔如风,一气写下七张纸,且写得很好。后人因此以“倚马可待”来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相似文献
12.
<正>公文标题诸多病误,大多源自结构上的病误。运用"结构剖解法"对结构病误加以矫正,是矫正公文标题病误的根本方法。本文试通过不同机关不同类型病例剖解加以说明(本文例未一一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13.
<正>五、事由成分残缺类型(一)缺少必要述语【例1】××县公安局关于偷猎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通知存在"县公安局发通知让公安干警去偷猎"之歧义(另文种错用)。可修改为《××县公安局关于严禁偷猎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通告》或《××县公安局关于严厉打击偷猎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通告》。 相似文献
14.
<正>中学时代学习物理,我们学过的压强公式至今仍记忆犹新:压强=压力/面积(P=F/S),其中"S"越大,在"F"一定的情况下,"P"越小。这对我们写公文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我们写公文常常面临"老虎吃天,难以下口"的困境。满脑子都是材料和内容、要求,写作创新到底从哪里下手才好呢?上述压强公式启示我们,切入口一定要小,把文思集中于一点,就可以势大力沉,不断地往纵深掘进,如此一路穷追猛打下去,便能够挖掘出不一样的瑰宝来; 相似文献
15.
正每当我们搦管提笔,根据公务活动需要从事文稿写作时,思维的天空总是"彩云密布"、思绪纷飞,倏忽间"掠"过一个个"挥之难去"的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领导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将采取哪些举措?下一步我们将如何打算?等等。而随着我们"运思"之风的吹拂,这些"任性游走"的"思绪云朵",便渐渐幻化成一条明澈的溪流,引领着我们的写作活动"穿文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公文写作中,有些初学者往往存在这样的苦衷:先是担心"无米下锅",像"挤牙膏"一样写不长,等写长了又觉得"块块是肉",哪一句都舍不得删,又变成"写不短"了,等到对文章的篇幅长短满意了,可又被认为该写的没写足,写足的又被认为不该写。要解决这一系列公文写作的"两难困境",走出"语言悖论"的迷雾,就必须学会公文写作内容的"加减乘除法"。一、"加法"。所谓"语言加法",就是"博观"的方法,把当初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 相似文献
17.
公文写作有一定规律可循,公文对应文种的行文规范便是其中的规律之一。关于公文对应文种的行文规范问题,笔者在《公文写作逆释答疑300题》及《公文标题拟制技法与病例评改》两著作中都有所强调。之所以反复强调,是因为遵循公文对应文种的行文规范,对于实现各级机关公文的规范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正如我们写文章必须自始至终紧扣一个主题一样,一个写作者在其公文写作的成长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和固守一些是自身明显优势的东西,是可以不断做强的东西,是被广泛认同的东西,并不断研习、提高,加以发扬光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条一以贯之继承下来的"脉络"和"宗旨",便成为我们各自不同的、具有鲜明稳定性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正希腊先哲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公文写作中,也有这样的一个"支点"。"支点"一拨,思维的"闸门"会瞬间洞开。"找支点"是文章构思的重要一环。找到了"支点",就等于找到了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一切将迎刃而解。这个"支点"让你"上得厅台,可窥堂奥";这个"支点",当自思中来、感中悟、学中求、练中得。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美,是真正的美。人之美,如此;文之美,亦如此。在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有太多赞美创作自然美的高论,如"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等,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美的不懈追求。自然美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是一种脱落粉黛显本色、洗尽铅华呈素颜的真正的美。但用自然美论之写作,我们必须摒弃把"自然美"等同于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