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人用"仁"和"义"去解读"道"的思想价值,使"道"充分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属性。从历史上看,无论孙子之"道",抑或老子之"道"或孔子之"道"都有"仁"或"义"的成分。但孙子讲道义,是立足于战争或竞争的特殊环境下来分析的,他从战争指导或将帅素质的角度,详细论证"仁义之道"或曰"政治之道"  相似文献   

2.
正判断一个人,要看其"所为",更要看其"不为"。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不做什么。比如,判断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谈仁说义,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判断方法:一个人的"不为",更能显示他的品质和底线。  相似文献   

3.
正"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只有守纪律、讲规矩,才能不出事。陶铸对自己"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周敦颐一生践行"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他们都是领导干部做人处世的楷模。党员领导干部应追求"不褪色、不染色、有特色、很出色"的境界,任何时候都应保有自己的"初心",不能因为职务高了、  相似文献   

4.
钟小安 《办公室业务》2012,(14):123-125,127
师爷讲究"才、识、品",为民立品,惩恶扬善,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各级行政主官器重而地位日隆。在师爷眼里,寄人篱下固然可悲,但更可悲的是大丈夫只为温饱衣食而生存,而"济天下"的大志难以实现。尽管命运的安排是如此的不公平,但很多师爷仍然一身傲骨。幕友之道,尽宾之义,贵在以公事为重。官幕之间,"利"之外,尚讲究行为规范,注重"道义",即所谓"幕道"。就官方而言,对幕僚之求首在"品",以"品端学醇、人厚忠恕之士"为良幕。  相似文献   

5.
正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严格的自我修养、严谨地服从领导、重视民众的利益、合理安排人力、正确对待方方面面的人,这是理想的政治家风范。有一次谈到志向问题,子路有豪侠之志,愿把自己的车马衣物拿出来与朋友共享而毫不吝惜;颜  相似文献   

6.
纪彭 《领导文萃》2012,(18):60-65
蔡廷锴一生都是一个夹缝中的军人,他一腔热血,常报国无门。在淞沪抗战中,蔡廷锴虽爆得大名,但始终脱不掉边缘色彩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举入侵上海,打不打?蒋介石决心难下。从蒋的利益考量,丢失东北并不心痛,可上海乃是他统治核心区,乃"必守之地",冲在前面跟日本人死磕的,也并非自己的嫡系部队,而是十九路军。蒋介石自然乐得日本人消耗掉粤军势力。如此便成就了蔡廷锴和蒋光鼐抗日名将  相似文献   

7.
诚实守信般也叫做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齐家之要、治国之宝,也是中华民旅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素质是人最基本的素质,诚信道德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从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到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无不说明诚信是多么重要.离开了诚实,人就会言而无信;而言而无信,往往会践踏道德,漠视文明.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做出一番不俗的成就,就必须学会主动工作,自己找活干,将公司当成"家",将公司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个"发工资"的地方。很多时候,要想赢得老板的赏识和重视,并非他要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而是你能自己主动地去做出成绩。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是我们实现事业目标的重要基础。如果你不主动向前走,没有人会推着你走——更多的人只会想方设法拽你的后腿,希望你停滞不前或步履缓慢,始终走在他们后面。  相似文献   

9.
正张九龄是唐朝名相,《旧唐书》给他盖棺论定:"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他人也长得很气派,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张公羽化后,朝廷要选宰相,皇上先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可知九龄有多帅气——人之长相不仅是一种外貌呈现,更是一种道德景观,多在心地修为,便可对自己的容貌负责。"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他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美国政府关门前夕,白宫出现了一个诡异现象:10月1日政府关门前,奥巴马临时宣布召开记者会。除了痛骂共和党,在开骂之前,他宣布了他刚刚与伊朗总统鲁哈尼进行了两国领导人34年来第一次历史性通话。鲁哈尼在通完话后,发推特说,奥巴马最后用波斯语说"再见"。两人仿如老友。奥巴马与"极端主义"国家的伊朗领导人握手言欢,却痛批自己的国会议员是"极端分子",让人有精神错乱之感。  相似文献   

11.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得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较深的造诣,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寂寞茅盾     
李洁非 《领导文萃》2012,(24):72-75
闭门不出茅盾之子韦韬说:"‘文革’以来,爸爸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起码到一九七四年九月上面来人通知他已被选为四届人大代表的消息为止,他是处在这种状态。1964年春夏之交,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做出两个批示。年底,茅盾被免去文化部部长,改任政协副主席。不久,开始就"中间人物论"批判邵荃麟、就电影《林家铺子》批判夏衍。矛头虽未对准茅盾,可他皆不脱干系。夫人孔德沚颇忧"大祸要临头了",茅盾答以两句,一是让夫人不要"乱说",二是他自己"还要观察"。谨言慎行,静观其变。这两条对策,反映着他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人堪称"极品小人",也可称之为"小人"中的"小人".因为这种人"一切为了不当得利"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以混淆是非、破坏公平为目的的.不正为歪,故暂且称此种人为Y.下面请看Y笑容背后的嘴脸. 第一,两面三刀,诡谲多变.Y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为自己圈定不同的假想敌,而且Y的假想敌会因时间、利益、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当然,Y圈定的"朋友"也在遵循这个规律变化着.Y通常把对自己的利益不足以构成威胁的人视作"朋友",并装模作样地"倾囊相助",极尽拉拢之能事.然而,一旦"朋友"出现侵犯其个人利益的苗头,那么Y就会将这个"朋友"圈定为假想敌.倘若谁被Y圈定为假想敌,谁就成了Y明里暗里疯狂打击、陷害的对象.以女性为例,人前,Y表现得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展示给人的是善解人意、兰质蕙心的淑女形象.人后,特别是当其与假想敌单独相处之时,其表现与在人前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整个就是一个市井泼妇:搬弄是非,无中生有;飞扬跋扈,尖酸刻薄;出尔反尔,蛮横无理.其大有不将假想敌逼疯、逼死誓不罢休之势,打得假想敌呆若木鸡,猝不及防.当假想敌已无还手之力,对其不再构成威胁之时,Y就会换一副嘴脸,极尽安抚、挟制之能事,以便彻底控制假想敌.  相似文献   

14.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地区",对付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美国人很自信,也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国家利益至上,首领地位不能丢!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跟着躁动起来,狐假虎威,在南海争吃"唐僧肉"。美国厉害,不服不行。这些年,他先把苏联踢下超级大国的宝座,一家独霸,称雄天下。继而轰炸南斯拉夫,硬是把南联盟给整垮了。接着连续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最近又炸垮了  相似文献   

15.
田梦 《领导文萃》2008,(7):134-134
问题173:"失败是成功之母",道理很普通,但许多人并非都能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台湾塑胶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对这句谚语却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他从  相似文献   

16.
一、利益与利益衡量的提出利益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谈及利益问题时,我们大多数人都能说出自己所追求的具体利益是什么,但在对利益内涵进行具体分析的时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准确地把握它的含义。徐显明在其主编的《法理学教程》一书中认为:利益是指“个人或个人的集团寻求得到满足和保护的权利请求、要求愿望或需求”,同时又指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必须要考虑利益”。暂且不论这一定义是否准确,但至少说明了利益在法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法律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冲突进行妥当的协调,解决当事人…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家不擅长隐瞒。艺术家追求的境界是要人的心,这需要他自己先付出心灵的能量。他假如不爱就很难蒙蔽自己真实的感觉,他必须敏锐地找到他之所爱。商人不喜欢暴露。商人需要情绪相对的稳定,尽管对方使他讨厌得要命,但还要作出友善的自嘲,让人感觉到他的善意。艺术家习惯说他自己相信的东西,商人习惯说令别人相信的东西。艺术家在动脑之前先动情,商人在动情之前先动容。商人的微笑都有一些代价在后面,他讲求功效,利益鲜明,这是做惯了"白日梦"的艺术家力所不能及的。艺术家是物质生命多少有些匮乏的动物,心理上或者生理上,他需要通过精神的创造来挣脱这种于物质生命的匮乏感。  相似文献   

18.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08,(6):117-120
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样因为他的权力没有边界。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荣,皇帝必须牢牢把握住权力,一丝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点必然是力量的焦点。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一些官员在谈论改革的时候,很多时候都预设了一个前提,意指的都是"改别人"、"革别人的命"、"动别人的利益",而很少有指向自己利益的。改别人时,很多人都异常积极,雷厉风行说改就改,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会裹足不前,成为改革的阻挠者。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人都在喊改革,可"深化改革"却  相似文献   

20.
正"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