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分运用汉译佛经的同源异译经进行比较是研究佛经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道行般若经》和《大明度经》是两部具有同源关系的异译经,都属于"般若经"系列。《道行般若经》由东汉支谶所译,《大明度经》由三国支谦所译。与《道行般若经》相比,《大明度经》在代词的使用上较为多样化,语气词的使用频率也更高,并删掉了《道行般若经》中原有的某些句子成分,改换了个别句式。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道行般若经》偏向口语化,《大明度经》偏向于文雅化。  相似文献   

2.
考察源于两类语序的英语因果复句的汉译句732句,研究英译汉任务中英语复句语序对汉语"因果"概念表达的影响,发现英语原句语序对译句复句语序、关联标记模式、因果关联词选择影响显著.汉语因果复句表达"因果"概念是通过复句语序、关联标记模式和关联词三者配合进行综合表达,而时间顺序原则、突显识解、主观性识解三个认知机制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译佛经长篇故事情节链很长,出自虚构,唐前已有一些在汉地流行;这类故事在唐前纯汉地诗文中几乎没有,而初唐小说《游仙窟》突然叙述了这类故事,则《游仙窟》这类故事的出现受到了汉译佛经同类故事的影响。盛唐及其后,汉译佛经中的这类故事在汉地已流行了很长时间,汉地人叙述同类故事的作品越来越多。可以说,汉译佛经长篇故事对唐代叙事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文佛典中存在着大量的异译经,这些异译经对佛典文献的校勘整理有着重大作用,其中将《大明度经》与《道行般若经》两部异译经进行了全面的对照比校,从字误、脱文、衍文、次序颠倒四个方面来校勘《大明度经》中的一些文字错误。  相似文献   

5.
《祖堂集》中"有"起首的"有NP+VP"句出现频率较高。"有NP+VP"句来源于上古汉语,在汉译佛经中,出现了句首"有"引导的被动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NP+VP"句式结构渐趋复杂。从篇章角度来看,句首"有"引进新实体,是潜在的话题标记,其作用是引出话题,组成话题链,展开篇章。  相似文献   

6.
汉译佛经中总括副词"适"在否定句中表彻底否定和在肯定句中表范围周遍的两类有三种用法,可以从假借、沾染和类推诸方面探讨其词义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从佛教的语言观念与译经的特殊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译佛经中白话与文言因素并存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汉译佛经中出现大量白话,既有佛教传统语言现的原因,更受制于早期主译僧人的汉语水平,汉译佛经中的文言因素.则来源于担任笔受及润文的中土文人.  相似文献   

8.
东汉汉译佛经是口语化程度较高的翻译作品,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东汉汉译佛经中大量使用的代词进行梳理,并对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录代词方面的疏收、书证晚收的情况进行补充,以期弥补在收词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游仙窟》虚构故事的情节链很长并且各个环节连接得都比较紧密自然,受到汉译佛经中同类故事的影响;较大规模地用诗唱和,受到汉译佛经中较大规模地用偈颂对话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果标"因此"和"因而"的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此"和"因而"是两个近义连词,单独用在因果复句中,存在着既相近、又不一致的状况。文章从语义关系、连接能力以及这两个词语的句法限制等几个方面对果标情况下两词的用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戏场”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却最早出现在建安初的汉译佛经中 ,并在晋、唐之际的佛经中多次被使用 ,指印度的歌舞、百戏、戏剧演出场所 ;隋唐时期汉族文人的著述中多用以指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宋代始用以指优戏演出场所 ,完成了它“出口转内销”的过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一些梵剧史料 ,对于研究早期梵剧及其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弥足珍贵。梵剧中的“引线匠”与南宋杂剧中的“引戏”、安徽贵池傩戏中的“报台先生”酷似 ,说明梵剧对南戏进程已构成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仁王般若经》"疑伪"的说法,其来有自。在梁代此经已经有来历莫辨的困境。但是,应该充分注意的是,此处所言为"疑经"而非"伪经"。从僧祐将之编入"失译录"来看,关于此经当时最为苦恼的是不知译者。隋法经在《众经目录》中将《仁王经》列入"疑惑录",法经看到的《经录》记载《仁王经》二卷为"竺法护译";法经看到的实物《仁王般若经》在经首又有"罗什撰集佛语"的题名。《历代三宝纪》根据新的资料作了记载,肯定了此前《仁王经》有三次翻译。费长房的记载得到后世经录学家的普遍认同,唐代的智昇并且直接否定了法经的说法。智昇所说的《仁王般若经》"翻译有源"就是以费长房的记载为依据的。通过对于隋唐经录关于此经的记载的分析研究,认定《仁王般若经》并非"疑伪经",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等先后四次翻译《仁王般若经》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解释了五个汉译佛经《大藏经》中的词语:消息、宁可、巨细、障石疑、缭戾,并一一加以溯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的《日本灵异记》在编撰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对中国汉译佛经的引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该书编撰者以情节片段、借经证理、化用文句等形式,对佛经进行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该书的文学表现,而且对其实现宣教之目的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考察《日本灵异记》中对中国汉译佛经的引用,对于重新界定该书在日本文学史乃至亚洲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研究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过分析发现,汉译佛经中虽然有猴子形象,但有相当部分不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此外,汉译佛经不大可能是传播印度神猴哈努曼形象给中国人士的工具。孙悟空形象更接近于中国本土流传的猴故事。从明代藏书书目发现,有较多的是本土所流传的猴怪故事。  相似文献   

17.
汉译佛经在近年来颇受汉语词汇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佛经文献中出现的新词,它们对同时期中土文献的词汇系统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汉语史以及辞书的编纂都具有重大意义.《汉语大词典》是目前中国最权威的大型辞书,但它对东汉时期的佛经语料关注较少.以支谶佛经为中心,探讨《汉语大词典》(下文简称《大词典》)中未收录的新词,以期进一步完善东汉时期的词汇系统.  相似文献   

18.
《药师经》宣传东方药师如来信仰,在中土流传很广。由于其第一译来源不明,僧祐认为该经是"依经抄撰"的伪经。但在费长房、慧矩对勘梵本之后,尤其是后三译出现后,佛经目录学家均倾向于认为《药师经》为翻译佛经。现代的佛教研究者因该经中有一些中国文化因素而认为其是中土所撰之伪经,并认为后三译是《药师经》梵本回流中土后翻译而成的。这种说法固然很有新意,但忽视了佛教"抄经"与"伪经"的区别,也对当时的中印文化交流状况认识不足。其实,《药师经》有着一系列的佛经渊源,汉译《药师经》也有着梵本依据,其中的异常处均能得到很好地解释。因此,目前尚不能认定《药师经》为中土所撰之伪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 ,大量佛经文献渐次形成 ,新词 (此处指非佛教专业用语 )新义亦随之产生 ,这成为一支影响汉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成分。但从目前流行的几部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状况来看 ,普遍存在着忽视汉译佛经文献的现象 ,造成收词不全 ,义项不完备之弊 ,不能完整地反映汉语发展的历史状态。从《杂宝藏经》中的一些列子 ,可看到佛经词汇在辞书编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译《百喻经》最初为十卷,后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其分卷出现诸多流变、原貌尽失。至少成型于隋唐时期的四卷本《百喻经》,一直沿用至今,甚至被认为是该佛经的原貌。本文于此拟梳理《百喻经》分卷流变的痕迹、阐述导致其分卷流变的缘由,以冀还原该佛经十卷本的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