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2.
王飞  王运来 《学术探索》2012,(3):155-159
"教育家办学"的时代命题,意味着对大学校长主体性的省思与叩问,厘析命题基调的概念场,剖析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官场主体性"与"学场主体性",构建一个从"官场主体性"到"学场主体性"的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场域转向的路径,消解其"官场主体性"对"学场主体性"的遮蔽,从而才能建构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主体形象,才能催生出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与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愿景。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曾是当代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对主体性的探讨所存在的一个重大缺失在于缺乏对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自觉区分。在哲学史上,康德最早对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界线以及价值主体的优先性进行了深刻的阐明。这一思想理路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的历史遗产,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坚持这种区分,把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视为主体性在性质上有着重大不同的两个维度,我们将可以在扬弃主体性狭隘的认识论内涵的同时,维护其丰富的价值论内涵;可以在拆解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主体形而上学立场的同时,为价值主体的存在合法性提供有力的辩护。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康德关于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划界和价值主体优先的思想,把人理解为自由、目的和责任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最为精髓和最富当代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内容和内涵的语词,文章从描述后现代主义的外延内涵入手,分析了其与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之间的关联,再次对后现代主义中主体性的消亡与重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主体性之后,主体性最终通过"主体间性"的认知和转化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前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政干部脱离了群众。为了深入地思考群众路线出现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本质,应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体现在主体性哲学与实践哲学之中。群众路线异化现象是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思维方式的后果;群众路线的哲学诉求在于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群众路线的哲学构建在于克服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维度,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真正在政治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晓平 《北方论丛》2005,(3):125-128
人类对主体的关注,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后现代主义针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弊端,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现代主体性,消解了主体,提出"主体死亡"的口号.对现代主体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和解构主体后,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合理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克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话语分析”是福柯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对话语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福柯深入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话语实践之中,分析知识与真理在权力话语中的建构过程。具体来说,福柯以话语实践的知识谱系建构来解构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的压制,并在知识谱系建构中解构主体叙事结构。福柯的主体理性主义解构在消解主体—客体二元对立、重构人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与此同时,福柯的话语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他虽然反对宏大叙事所追求的永恒规律,却在论述权力关系结构对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也承认其叙事结构中的规律,这恰恰是福柯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9.
高月兰 《齐鲁学刊》2008,2(1):75-79
"主体"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范畴和重要发展线索。随着古希腊文明的不断发展,沉没于自然之中的主体意识开始萌芽和逐渐凸显。近代哲学通过对人的理性的弘扬,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人"取代与颠覆了中世纪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然而,随着人的主体性的不断强化和无限膨胀,主体不断暴露出的缺失与弊端造成了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为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埋下了危机的祸根。现代主体的困境成为后现代哲学的生长点,在后现代哲学的批判、匡正和消解中,主体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和地位,由凯旋走向黄昏。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哲学变革开始的.探讨当代中国的哲学走向,对于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及其发生的各种社会思潮,具有关键的意义.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更多地讨论并发展了主体性的哲学理论.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物质方面的发展史程;第二个方面是人类主体的内在主观进展."主体性"的提出及其被广泛注意,是哲学主流转变的一个信号,集中表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追求.主体性讨论最初主要是在认识论视域内,很快进入存在论、价值论、历史观广泛领域,涉及历史主体性、伦理主体性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正在经历着现代性追求到现代性反省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11.
郑海侠 《兰州学刊》2004,42(3):63-65
当今,日益恶化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学者们将问题归结为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理论及建立其上的理性主义和主体性传统.本文通过哲学史的解读认为,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单纯的"理性"和"主体",并非是"主体理性",而是"理性主体",即对人的抽象化理解.但西方现当代哲学却未能突破这一理论悖论,而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将社会实践归结为主体(人)的本质,建立起的"实践主体"哲学突破了"理性主体",从而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主体和主体性?应当如何从哲学高度来认识它?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沿着德国古典哲学及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线索,来展示主体及主体性概念在两方哲学史上的真正含义,然后,阐明国内“实践唯物主义”论所理解的主体性思想在理论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因而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哲学作为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研究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哲学理论。因此,研究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化进程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就构成了社会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展开论述,只就主体性问题作一社会哲学的思考。这是由于探讨主体性或许能为“人何以能够社会化和怎样完成社会化”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什么是主体性呢?所谓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正是由于社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本来是针对原有哲学教科书体系缺乏主体性而提出的,当讨论深入时,由于争论双方把主体性或是归入唯物主义或是归入唯心主义的尖锐对立,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作进一步的辨析。 一、主体性提出的两个层次 主体性在哲学思想史上曾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两次提出。 第一次提出是在十六、十七世纪。古代时期,哲学的主题是本体论,在主观意识和客观自然何为本原的探讨中,主体客体二分的认识论未能得到充分展开,随后中世纪的神学和经院哲学进一步压抑了认识论的生成,因而古代哲学未能提出主体性问题。然而到了十六世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颠覆了现代主体性 ,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 ,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 ,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哲学的主体性问题,应该说不是个新问题了,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中国的先秦哲学,都曾自觉不自觉地注意到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劝谕人们“认识你自己”,孟子言称“万物皆备于我”,这可以说主体开始觉醒的时期。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勃兴把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哲学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然而,深入到哲学的核心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它。在某种意义上,由洛克肇端,并经康德系统阐发的主体能动性问题,同样是当代哲学的主体旋律,当代西方的科学哲学也好,人文哲学也好,都旨在以不同方式反省着主体性问题,近年来我国兴起的几次哲学大讨论,核心点仍可说是哲学主体性的阐发。本文不想沿着传统哲学的思路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贺来教授的新著《"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批判为背景,思考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问题是现当代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又充满着异常的复杂性。将这样一个问题谈出新意、谈出深度,需要著者做出极大的努力,也是读者最为关注的方面。总体而言,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问题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论证先验自我的构造功能 ,另一方面又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 ,试图摆脱唯我论困境 ;当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的视域 ,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 ,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 ,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