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实现文化自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自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在当代中国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自强和自信必须立足基本文化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并实现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一种既有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有待提升和实现的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系统性任务,做的成效"依智不依识",唯以智慧为主旨方为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本质是要确立独立的民族精神自我,提炼中华民族在复兴过程中为世界贡献的先进发展理念、先进制度精髓和有影响力的先进价值观,建立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应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基础上,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其打造为支撑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内因",盘活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资源,提升中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主体是我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从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其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为由硬实力与软实力构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它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产生的合力。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高潭中洞革命老区是东江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高潭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道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高潭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弘扬高潭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相较于激进式的改革方式,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在与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进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在迈向全面现代化的步伐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根本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作为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取得伟大精神成就的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突破的内在动力,能够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深厚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对人类生活重大问题的根本把握,文化自信涵盖文化内容、文化解释力、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文化自信必须考虑文化中包含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应对文化挑战,促成文化交流,引领文化创新,凸显文化解释力,才能逐步增强、实现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重大场合都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和解读。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遵循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基本精神,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上;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利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指导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匹配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作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源头活水 ,受到人类社会的高度重视。“天人合一”思想是它的基石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自然崇拜是它的特殊表现 ,而尊重自然规律是它的精华。这一优秀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出现衰落 ,其原因在于它的基本精神被抽象化和宗教化 ,从而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对话途径 ;在于封建社会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服从于调整社会关系 ;在于古代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本质上的矛盾和冲突。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然包含古代生态文化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解读和重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提升公民文化自信的标志和途径并非仅仅是传承本民族的古典传统艺术。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并且承担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公共艺术教育的古典性维度致力于使古典文化传统成为活的资源,使古典艺术中富有生命活力的创造性元素在当代公民生活方式中活起来、融进去并创新质。现代性维度要求重视开掘中国现代文化元素中的传统性特征,中国现代文化是融入外来文化元素转型再生的创造性产物,其目的在于创造出中国文化新传统。外来性维度表现为按当代需要及其价值标尺去引进外来艺术并使之成为创造中国新艺术的活的资源。当前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在上述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上同时用力,以古创今、以今通古和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是否树立“三个自信”,对于其能否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意义重大。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后现代价值观,广泛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正确对待后现代价值观的影响,树立当代大学生“三个自信”的信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建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12-118,160
生态社会主义乃马克思主义实现生态学转向的当代主流理论之一。它立足于与马克思不同的时代背景,思考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生态问题。据此,它必然发展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所不具有的创见。本文以生态社会主义的著名理论家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为范本,深入剖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之处。它主要表现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生态社会主义使物质性的生产生活获得了文化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生态社会主义使"自然"获得了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规定;在社会主义研究上,生态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这种创新理论对中国当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少博 《学术界》2023,(3):146-153
“文化”是属人的概念,即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任何国家都有着自己国家独特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不断成长起来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焕发出无限活力的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新时代文化;是文化自信持续提高的文化;是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的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文化繁荣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通过对象性的认知、思考、探究等系列过程,在清晰认识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理念以及文化生命力肯定和发展的信心。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审视,从历史依据维度看,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从价值意蕴维度看,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守护意识形态、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障;从实现机制维度看,夯实生产力发展物质基础、铸就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灵魂、丰富人类优秀成果文明给养是文化自信当代重建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有深度的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有所担当;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有理性的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有所包容和借鉴。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与自强,首先表现在文化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要树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理念,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推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广泛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明了我国发展新方位.从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自信理论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兼具着内驱力和发展目标的重要角色,对于焕发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民族融合、繁荣中华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同一性,同一性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可比较性以及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别。文化自信要基于文化的特殊性更要基于文化的先进性,先进性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是否承认文化的先进性是衡量是否真正具有文化自信的标准,判定文化先进性的根本尺度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新觉醒。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重要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