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贾晶 《办公室业务》2022,(20):188-19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家风文化、红色家风文化,又注重赋予时代内涵以新意。这要求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把握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哲学意蕴,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析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正,则民风淳。何谓"家风",它是指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对个人、对社会都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好家风是一个家族的宝贵财富,是子女正"三观"的重要基石、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好家风出好干部。然而现实中,一些家庭特别是领导干部家庭,在培树家风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在大力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下,要树立优良党风,建设一支有思想、有力量的党员队伍,切实做好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要件,是一个人精神建设的第一环境,对个人道德修养与高尚人格的培养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力度,构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长效机制,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风文化,赋予党员家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建设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那时起,家风就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对党员领导干部明确提出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的要求。毋庸置疑,加强家风建设,有助于党风建设;加强党风建设,亦不能  相似文献   

7.
<正>策划人语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是家庭为子女们树立的价值准则,更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可以与人相伴一生的正能量,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  相似文献   

8.
正丰泽区妇联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落实推进家庭建设的行动指南,立足家庭这个最有优势、最富特色的工作阵地,深入群众日常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文明创建活动。美德立家,倡行向上向善。注重以培养良好家风为重点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延伸拓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近3万个家庭参与"创、评、议、晒、讲、展"各类活动,由各地、各阶层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组成部分,家族内部的传统文化也是其中之一,而家族式的传承更给了这种文化一份稳定的传承保障,对人们的价值观影响更是深远。因此,如何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良家风进行传承与创新,将传统优良家风转变成符合新时代条件下的新型家风,这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继“正能量”之后,又一个时代热词--家风,正风行神州。如旖旎的春风拂过亿万人民的心田,正释放着巨大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1.
朱林 《科学咨询》2024,(2):65-68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式社会,“国”和“家”紧密相连,修身、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是家庭(家族)的传家宝,良好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因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廉洁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领导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是核心人物,应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从严治家,从细管家,形成守德、守纪、守法的家庭风气。无数事实说明,良好家风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是做人为官的"保险栓"。(1)培育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纵览历史圣贤,无不看重家风建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提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如何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在党政机关和社会舆论中引发热议。举家贪腐为家贪腐今年年初,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广东省纪委公布的两组数据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贪腐官员家风问题的关注。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统计,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央纪委共发布34份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其中21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衡量一个家庭幸福的指标很多,其中家风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对子女教育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家风文化源远流长,上至西周的"周公训子"、春秋时期的孔子"庭训"、五代十国的《钱氏家训》,延伸至明清的《朱子家训》《曾子家训》,再到近现代的《傅雷家书》等。关于家风的称谓也很多,如  相似文献   

15.
董必武的红色家风,是董必武在齐家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吸收借鉴祖辈世代相传的家庭美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为:立志勤学、诗书相继的学习观;朴诚勇毅、勤俭持家的生活观;淡泊名利、谦虚低调的做人观;勤劳务本、服务人民的事业观;寓爱于严、不搞特殊的治家观。这一红色家风呈现出了理想引领的崇高性、言传身教的示范性、家风与党风政风的关联性、继承和超越的创新性、个性与共性的相容性等显著特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学习和发扬董必武的红色家风,对于推进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论述法治建设时提出的十二个方面的创新性观点。通过概括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的论述,总结了习近平法治建设思想的基本要义。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逐渐形成,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晴雨表"的家风,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借鉴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教训,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这既是对我们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当下反腐倡廉现实教训的深刻反省。毋庸置疑,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相似文献   

18.
<正>法治,是现代文明的突出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目标,充分展示了新的法治理念、法治价值和法治方略,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关键在于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真诚信仰法治,坚守法律底线,促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哲  相似文献   

19.
红色家风是优秀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形成的具有家国情怀的齐家智慧结晶,是红色文化精神在优秀共产党人家庭中的微观体现。本文通过对红色家风文化溯源的阐述,从立人、治家、处世等方面探讨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下厚植人民的家国情怀、提高中国家庭文明程度、推动党的廉政建设等不可取代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对于立德树人、固本培元,对指导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历史定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