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8,(4):134-141
雅各布森从失语症的研究中得出了隐喻与转喻的两极图式,这个超出语言符号本身的图式被拉康继承并建构到其能指链的运作方式之中。因为拉康改写索绪尔的符号算式之后需要重建意义产生的方式,转喻与隐喻问题就成为他整合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拉康确立了转喻对隐喻的优先性,并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移置"和"凝缩"概念。转喻与隐喻理论为拉康的精神分析提供了基石,成为他解释一系列精神分析现象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对转喻与隐喻问题的阐发,揭示了拉康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隐喻与象征关系的认知符号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学界的看法虽无甚分歧,但其分析大都显得不够系统和明晰.文章拟从"联想"的认知心理学意义着手,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探讨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并基于皮尔士(Charles A.Pierce)的动态符号观对隐喻和象征分别作出符号学的定义,此定义可将隐喻和象征纳入统一的符号学解释框架之中,因而可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系统化、明晰化.  相似文献   

3.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性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的语言理论是其整个哲学的一部分,它把身体主体作为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持续动力,带有其主体性哲学的先天性不足。语言理论首先是在其早期身体理论的背景中提出来的,言语作为身体姿势的一种,是身体主体的构造物,诞生于知觉世界的领域。但他又逐渐发现言语并不停留于此,它还能纵身跃入符号世界中继续生长,为了解释这一生长的动力,他对"身体"概念进行了延伸,从现象身体转移到了隐喻身体,即在知觉世界中,言语是现象身体的功能,在符号世界中,语言有自己的隐喻身体。但他却无法弥合两个身体之间的断裂,并把主体性痕迹带入了符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局限在词的范围之内,瑞恰兹则把隐喻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同时,他把语境的概念放入到隐喻研究中,从而为隐喻意义的探讨和限定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喻研究的一系列的术语。布莱克继承了瑞恰兹的研究,并将其理论更加深入一步,提出了焦点与框架等概念,从而使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得到完善,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宏 《理论界》2008,(10):138-139
传统的语义学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没有联系。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关于隐喻的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词义拓展现象,提出多义现象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是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6.
宋德孝 《北方论丛》2012,(3):135-138
受索绪尔符号学的影响,巴特、列斐伏尔、鲍德里亚等消费社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涵义发生了转变,它超越了经济学意义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占有,成为一种对意义关系的占有,即符号性消费。他们进而将对消费社会的符号学批判纳入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畴之中,试图开创"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提出的"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等范畴,颇具时代性,但试图将"符号的批判"替代马克思的商品逻辑批判,尤其试图消解使用价值的现实性,则是其理论舛误所在。  相似文献   

7.
符号场与文化的自我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翔 《学术论坛》2008,31(1):157-161
从符号主义文化现出发,我们可以把文化视为符号场.符号场是诸符号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文化符号的生产直接来源于符号场自身蕴涵的生长机制,因此文化的发展是一种自我生长.文化的自我发展并非新见,但多数研究者并未将之树立于一个较坚实的理论基石上:要么使它停留于类比说明、简单概述,而缺乏对其运作机制的进一步说明,因而这与其说是理论的不如说是经验的;要么未将这种立场彻底贯彻而常处于矛盾之中,因而只是浮假的文化有机论.文章的目的在于:强调文化的自我生长性,并试图以"符号场"的概念为阐述其运作机制打开空间.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拓展,文化经济学批判从"剩余价值的流转"角度出发,探讨作为资本当代形态的"文化符号经济"及其内在对抗性。作为剩余价值流转的一种历史方式,资本封闭性在当代突出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把实体生产转嫁到不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文化符号使剩余价值绝大部分流转向西方,阻碍其向不发达国家的流转,激化着全球社会冲突,并激化着全球生态冲突;此外,把文化生产封闭在资本自我增殖之中的当代文化符号经济,还阻碍剩余价值向"自由的精神生产"从而向"自由王国"的流转。作为当代资本论的文化经济学批判,对当代批判理论单一的文化政治学视角有所拓展,具有多方面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是一种元媒介。这种元媒介能够将人的意识媒介化,当人的意识被媒介化之后,作为符号现象学起点的"形式直观"就必然会引入媒介的要素。媒介将决定意识如何将意识对象变成携带意义的符号,也决定符号呈现出什么意义。"媒介直观"将成为新媒介时代符号现象学新的起点。并且,"媒介直观"虽然带有"媒介决定论"的色彩,但是我们不能将"媒介决定论"片面地理解为孤立的媒介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变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人类被置身于以媒介为中介的符号环境之中,这个符号环境对于人类的观念和行为起到了限定的作用。因此,"媒介决定论"的实质是"符号决定论"。  相似文献   

10.
马天俊 《人文杂志》2005,1(5):21-26
本文使用修辞学评论的习惯模式,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对象,讨论哲学叙事的修辞学构成机制。唯物史观的构成基于两套隐喻,一是基础———上层建筑的工程隐喻,一是有机体的生命隐喻。前者使唯物史观带上决定论性质,后者使唯物史观带上辩证法和目的论性质。同时,由于系统地使用斗争性语汇,唯物史观也将人及其生活有意识地引导至革命性的生活景观之中。在一般意义上,本文的讨论有助于拓展哲学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1.
建筑批评中空间符号三角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奥格登和里查兹符号三角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了空间符号三角模型,并将其拓展到建筑批评的研究中,以使建筑批评中内容、形式和意义之间相互矛盾乃至相互对立的关系得到和解,为建筑批评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基本框架与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气纠  李世琴 《云梦学刊》2011,32(3):150-153
从管道隐喻的视角来看,交际是传送。阅读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交际,是读者对作者体现为文字符号的思想和意义的解读,而语词、句子、段落和篇章都是传递信息的管道。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基于管道隐喻所构建的语篇,但是其所反映的哲学理念却又正好突显了管道隐喻将意义物化的理论缺陷,揭示出人类真正的智慧之源乃是人的心智。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隐喻的理解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其理解要从其本质入手,不仅要结合人的认知,而且要在隐喻的使用中考察隐喻的意义。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出发,在动态语境中对隐喻做出阐释,较好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一问题。它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波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139-140,147
本文比较了"down"和"下"在数量、时间、状态、社会地位和范围五个概念域的隐喻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即结构隐喻、方向隐喻和实体隐喻为基础,研究了习语语义的特征以及习语在理解过程中的运行机制。转喻也是重要的认知方式,为习语语义认知提供了途径,转喻与隐喻存在连续体关系并相互作用。习语需要不断地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16.
意义是一个双向的构造物,并且,意义贯通了文化与自然的领域。乌克斯库尔的符号意义理论将意义研究延伸到了生物学范畴,而在当代符号学的奠基者皮尔斯和维尔比夫人的意义三分式中,感知都被视为第一性的意义,生物符号学的意义研究由此展开。在意义的三个阶段,尤其是第一阶段,就已经具有了双向建构的性质:这种双向性出现在生物符号意义和文化符号意义的开端。因此,将意义视为双向构造物,是将符号现象学拓展至生物领域的一个重要起点,并且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莱通过探讨<圣经>的隐喻性,将原型与文学联结起来,并指出在由神话所构成的思维框架中,"隐喻"是惟一的表达途径.弗莱对<圣经>及其隐喻的系统研究,既是其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喻"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与运用,对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全部或部分由不同符号模式来表示的隐喻。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校徽的语类特点,可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论述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识别与解读中源域的选择及语境对解读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说明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中华 《学术研究》2001,4(7):63-68
本文认为,隐喻作为诗歌语言的特征,相似关系构成其基本结构.隐喻符号体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使本体论的表征无法诉诸陈述式的科学语言,而只能借助于隐喻的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中国语言和文化更有利于哲学的表达.哲学文本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它的解读是领悟式的而非理解式的.隐喻的意义一旦由修辞学过渡到存在论,那么人也就进入"本体论地在",从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在含有"V成"结构的把字句中,"V成"有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这两种意义分别蕴含着认知理论的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是空间位置表达式"把A放置在B的位置上"的隐喻,经历了物质空间定位投射到心理空间定位的过程。空间关系是隐喻其他关系的认知基础,经济原则是形成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