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总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药物应用状况进行调查。结果(1)住院精神疾病种类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2)氯氮平处方量第一,新型精神药物的使用正在逐步扩大;(3)联合用药治疗在住院患者中非常多见;(4)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剂量基本都在推荐的安全剂量之内。结论各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情况发生了较大改变,对于药物的选择和用量考虑其疗效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不良反应的影响。药物选择多样化、新型化、安全使用精神药物已成为目前临床用药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糖脂代谢相关变量的情况及相关风险的评估,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抗精神病药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因果关系提供初步的调查线索。方法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且持续服用治疗剂量抗精神病药至少6个月以上而以往无代谢障碍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在6个病房中进行筛选,符合条件共170人,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身高,体重,腰围,用药时间,糖尿病家族史)、最近一月的血脂水平(HDL,TG)、空腹血糖和血压等情况。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较女性更易罹患代谢综合征(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吸烟者较不吸烟者更易罹患代谢综合征(P<0.05);而药物之间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典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能会引起代谢综合征或加重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与门诊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精神卫生中心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入院的6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长期住院组(住院时间≥5年),同时收集现正在我院精神科接受门诊治疗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作为门诊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智力、记忆力及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等。结果门诊治疗组患者知识总分、算数总分、数字符号总分、数字广度及木块图形总分均显著性高于长期住院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诊治疗组患者即刻记忆及延时记忆检测得分均显著性高于长期住院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诊组患者平均A、B连线测试时间显著性短于长期住院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诊组患者平均Stroop测验正确数显著性大于长期住院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住院与门诊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差异显著,门诊治疗患者认知功能情况显著优于长期住院患者。让患者走出病房,接触社会,可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恶化,具有临床治疗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医护人员的权威,住院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处于完全无权的状态,而这种无权的状态以及污名的内化,使患者发展出沉默与妥协的策略,并导致自我贬低与放弃,最终难以脱离院舍化环境,回归社会。住院精神病人的无权状态与自我污名化凸显了充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如何使用抗胆碱药物在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综合措施中,能否合理使用抗胆碱药物,是决定抢救成败的关键。笔者根据2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如下意见就教于同行。1)尽早使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潜伏期极短,口服后3~5min即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血压病住院和门诊患者降压药物的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本文调查了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高血压病住院患者716例的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情况,观察药物依从者和不依从者的血压水平变化,分析降压药物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为今后高血压病患者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2001年以来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维持治疗情况的变化。方法将嘉定区2007年7月底的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维持治疗的变化情况与2001年到2006年的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维持治疗情况进行比较,了解本区2004年8月1日实行对贫困精神病患者门诊免费送药后,患者药物治疗率的纵向变化情况。结果免费送药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率明显提高,2007年比免费送药前的2003年提高了33.09%。结论提高药物治疗率对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居民抗菌药物使用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与行为(practice)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干预农村地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安徽省农村地区2 047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农村居民对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20.56%,使用态度整体正确率22.97%,使用行为整体正确率78.67%;抗菌药物使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知识得分,且呈负相关。结论:农村居民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掌握不全面、态度欠佳,且存在知识、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老干部住院患者死因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干部住院患者的死因。方法回顾我科15年来337例60岁以上老干部住院死亡患者病例,分析致死疾病的顺位排列。结果老干部住院患者死因前5位构成顺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增强干部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方式, 定期全面体检,做到对疾病早防早诊早治,是降低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调查我国避孕药物的品种及使用情况,探析形成避孕药使用误区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避孕药的发展应用趋势,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干部病房老年住院患者的死因现状。方法对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在我院干部病房住院期间245例老年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间干部病房老年住院患者的前三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老年人生命的头三位严重疾患。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原内地和云南边疆都曾经使用海贝作货币,中原地区至秦统一中国时“废贝行钱”,而云南各民族直到十七世纪还以贝为币,成为中国历史上货币流通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从古代云南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等方面探讨了贝币流通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为老年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60岁以上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和病种分布。结果老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以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肿瘤、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疾病。结论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普及健康教育,减轻老年患者的住院费用负担,提高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的再次骨折发生率、出院后是否坚持服药与再次骨折的关系,强调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48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情况,将再次骨折的患者根据是否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对比其再次骨折发生率及两次骨折间隔时间长短的差异,说明骨质疏松预防用药的重要性。结果 1再次骨折率为11.2%,其中第一次骨折出院后坚持服药仍骨折的患者占5.5%,未坚持服药发生骨折的患者占12.9%,(P=0.032)。2第一次骨折至第二次骨折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23.89个月,其中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36.50±1.64月,第一次骨折后不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22.31±4.60月,(P=0.000)。结论出院后坚持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预防再次骨折有一定的作用,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比不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要长。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自杀行为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肿瘤是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出现自杀行为也最易引发医疗纠纷。为探讨肿瘤患者自杀的原因,找出规律,以便做好相应防范措施,减少自杀行为发生,即对我科2000年07月至2008年07月期间2例有自杀行为的肿瘤患者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跌倒是医院住院患者较为常见的不良事件。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更易发生跌倒,且跌倒后容易骨折,损伤软组织、器官,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本研究通过收集本科室25例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一般资料,分析造成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认为要重视跌倒风险的评估,加强安全管理和陪护人员的管理,做好预防跌倒的宣教,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等措施,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质量。方法以本科室5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入院当天的健康教育需求是最高的,其中分数最高的是用药,其次是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长以及检查和化验。结论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应尽可能多的为其提供与其疾病相关的服务以及相关人员的介绍,不仅能满足患者对疾病的需求,也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主要是探讨我院老年住院患者病种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至2008年60岁及以上住院患者的病案统计资料20743例,按国际疾病ICD-10进行分类。结果发现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占出院患者的21.1%,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分别占58.61%和41.59%,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消化系统疾病次之。结论循环系统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心血管内科各种高新技术在临床应用,挽救和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但巨额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应加强老年人对循环系统疾病自我认知、防范能力,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减少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以此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