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与精神生产力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社会劳动生产力内涵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方面 ,离开了精神因素 ,物质的东西只是“死的生产力”。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或科学力量内涵社会科学、内涵道德科学。科学的道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道德在作用于物质生产力过程中又起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杨浩文1.社会主义道德要以自己的标准评价和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正义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提供道义支持。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产生,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道德建立在社...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有关伦理学的思想,是以"两种道德德论"的区分为中心、为主体的。李泽厚"两种道德论"的主题是受到了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一书的牵动而发展出的一个结果。这就从一开始决定了,"两德论"要解决的不是伦理学和个人道德问题,而是政治哲学和政治价值的问题。他的"两德论"在概念上区别了"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的社会性道德如何确立,其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把两种道德合二为一,现代社会必须把两者拆分,使现代社会性道德独立发展。由于他讲的现代社会性道德主要包含的是政治社会价值,所以两德论的趋向最后指向的是政治哲学的讨论,而不是真正的道德论。  相似文献   

4.
李运福同志说:“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生产力的状况,以及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等方面出发,去说明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群众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我认为“道德和精神”的因素不能作为按劳分配的客观根据。如果把“道德和精神”的因素作为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前提条件,就必然得出按劳分配不仅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结构所决定,而且是由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觉悟程度所决定的结论。这与马克思所阐明的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是不相容的,用来指导实践必然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王官成 《学术论坛》2005,8(4):28-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动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发展先进文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根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加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首先,加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是在继承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仅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前者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而且在于它能够第一次提供一种无愧于人的本性和尊严的社会生活方式。现实也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代价,道德进步也不能以损害经济发展为条件。两者要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的源泉。邓小…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产劳动离不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道德也同样是生产力。道德向生产力转化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够进入生产与经济过程;二是能够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道德绑架现象不断出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流行意见认为,道德绑架之所以让人不悦、应当受到谴责,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妨碍了受事方的道德自由,它是一种道德错误。然而,这种流行意见并不正确。它自相矛盾,并很可能混淆了自由和道德自由这两个概念。我们应当区分两种意义上的道德绑架:常识理解的道德绑架和真正的道德绑架。只有在后者中,道德绑架才会妨碍道德自由。对前一类现象,我们应更多地提倡道德担当。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社会道德?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伦理问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道德重构必须把握好集体主义和主体精神两大基本原则,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以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在整个经济领域内开始了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革命,它使得人…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精神生产力 --对一种批"泛生产力论"的反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泛化”概念着手,以伦理学范式的生产力概念为逻辑基础,面向现实,就道德是精神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合法性根据和合理性依据展开了正当性的价值辩护,以期对“泛生产力论”和“道德生产力”进行明确的划界。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和道德的分化所谓“经济分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或基本特征。现代文比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原始文化或经济形态,只有最基本的专一化和劳动分工,交换不发达。作为“生存经济”,这种经济活动是与传统的道德、风俗及行为模式浑然一体的,即与家庭、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功能结合在一起,使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共同命运感和互相帮助的精神,而对于经济财富的产生和“资本”,则有一种制度化的强制交出机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的既得力量,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人们从事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主体的特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推动下,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它就必然会以强大的力量、稳定的倾向促使社会道德按照经济关系的要求(实质上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生产关系必须服从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或生产力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事实也说明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正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上层建筑、为精神文化或道德进步提供物质条件,没有物质基础的道德发展是抽象的、虚无的。社会的发展是新旧结构的更替。这种更替固然具有系统性,但物质的支撑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只有通过市场经济变革旧的社会结构,才能…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有“经济上去了,道德下来了”的说法,把发展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对立起来,从而得出“腐败难免”的悲观结论。我认为:社会主义的道德水平,在总体上是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呈现出不断上升不断进步的趋势。而某些腐败和丑恶现象并非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反映,而是一种扭曲现象。事实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孙洪义 《天府新论》2004,2(1):21-23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由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这两种主要道德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既重视经济伦理,又重视社会伦理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伦理建设与社会伦理建设的协调统一,以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冯昊青  郑祥福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06-111,118,160
"共产主义者不需要道德说教"的命题是符合马克思理论的内在逻辑的,因而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这一必然结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独立性,它受制于现实社会存在。因此道德问题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冲突。故以道德说教和道德要求的方式不能彻底解决道德问题,彻底解决道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变革其根源,即现实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变革的可能限度又最终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彻底解决道德问题的最终途径要靠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问题会随着社会冲突的消失而彻底解决,因此不再需要提出道德要求与道德说教。但命题的证成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及其理论是"非道德主义"的,也不意味着对道德说教和规训的否弃,相反,马克思有自己的道德理论,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训亦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最近 ,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必须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要正确的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道德作为一种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调节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是不能离开利益而存在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必须切实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 ,千方百计地动员和组织人民发展生产 ,增加人民的物质福利 ,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引导人…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而且必然会是投入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本;道德作为一种资本形态参与经济生活后,不会否认道德自身的目的性意义;"道德资本"在破解经济与道德"二元对立"观上具有独到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正视和承认道德的工具性功能,还道德"是"为一种资本形态之本来面目,对于经济的运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探讨水伦理?从形态学视野看,水之道德意义可按照自然生态、社会资源和精神象征分为三大形态。水的道德形态三分及其知识谱系,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学术史支持:古代神话、哲学中的水伦理是通过宇宙论和本体论的知识谱系展现的;现代性意义的水伦理被界定为人类中心论伦理的应用;当代生态世界观对道德的扩展,使水伦理的生态定位成为一种新的道德形态。由此,水伦理的道德形态,从精神的、社会的和自然的三方面区分出隐喻形态、应用形态和扩展形态,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边界和范围。精神形态的水伦理是一种以水喻道或以水比德的传统德性伦理。应用形态的水伦理是现代规范伦理在治水、用水、管水等问题上的应用,是以人为本、兴利除弊的现实或务实的道德形态;扩展形态的水伦理是对水的生态伦理定位和对水的自身价值的亲证。区分三种水伦理的形态,并依据事实与价值的不同联结方式厘清其各自适用的范围,是一门关于水伦理的道德形态学的基本任务。这一尝试在道德哲学上有方法论典范的意义。三种形态的水伦理的历史合理性揭示了水伦理的生态定位作为"合题"的重要意义,而通过水伦理的形态区分及其生态定位,我们至少可以确定水在道德形态学上的"地理位置",以使大自然的价值透过水伦理的生态定位获得某种确证。  相似文献   

20.
再谈“道德是动力生产力”──答周荣华同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力是物质的.同时也内涵着精神因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的积极性和能量发挥程度、劳动工具的改造和使用效率、劳动对象的认识和改造力度等.往往直接取决于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以及劳动态度等道德觉悟。道德不是游离于生产力之外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力量,而是生产力内部的动力因素。假如没有体现为“主观生产力”的道德觉悟,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否认“道德是动力生产力”的观点.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道德的功能和目的.没有能弄懂作为价值学科的道德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作用.更没有认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