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官,按字典的解释,是指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上级任命的一定级别的公职人员。毋庸置疑,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忠于职守、积极进取、热心服务的干部。对于干部个人来说,级别越高,越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越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对少数干部"不愿为官"的心态却大加赞许,认为其是高风亮节有骨气。结果就是"不愿为官"者理直气壮,"积极为官"者反倒沉默不敢言。笔者认为这种错位所引起的导向十分有害,  相似文献   

2.
<正>时下,官场中弥漫着"当官真难""公务员太累""为官担惊受怕"等"为官不易"的消极心态。这是一些干部在当前政治生态下的真实心理写照,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否则,部分干部"怨风盛行",容易形成一种泛滥的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干部的成长和事业发展。辩证分析"为官不易",需要厘清真、伪两个层面的不同意蕴。所谓"真不易",即"为官不易为",是干部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是诗歌古国,也是诗歌大国。许多古代诗歌表达的官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为官之道、从政之思,寓意深刻、发人深思。结合时代精神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对官德文化建设具有启发借鉴价值,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引领教育意义。一、忠诚为国的强音"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忠,敬也,从心;诚,信也,从言。忠诚是一种理念、归属感和责任感。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坚持把做人讲真诚、办事讲诚信、从政讲忠诚摆在道德建设的突出位置,正因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敏锐洞察,又是对当前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刻反省。笔者认为,从政环境既包括领导干部为官从政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也包括领导干部在一起工作形成的共事"微环境"。社会大环境与共事"微环境"相互影响,但对领导干部而言,共事"微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则更为直接。可以说,领导干部如何共事,体现的是人  相似文献   

5.
<正>一只弱小的蜗牛,只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尽管艰难而缓慢,但总能到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同样,在芸芸众生中,只要自己不放弃,始终沿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努力攀登,积极进取,一定能闯出人生的一片天地,成就属于自己、有益于党和人民的辉煌事业。这是追求的力量,更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做人做事如此,为官从政更是如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似文献   

6.
正座右铭,指古人把格言警句铭刻在座位右边常见之处,以此激励与警诫自己。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有所作为的官吏都有座右铭,比如,清朝廉吏牛运震。据《清史稿·循吏》记载:牛运震,山东滋阳(今属济宁)人,雍正进士,乾隆三年(1738),曾任甘肃省秦安等县之知县,常以三字诀作为座右铭,即:"一曰俭,二曰简,三曰检。"此三字,音同义异,言简意赅,是其为官从政之经验总结,亦是其为官准则。一曰:俭  相似文献   

7.
<正>大自然许多的动物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栖息之所,诚所谓燕子有窝,鸟儿有巢。人类是高级动物,更渴望有一个温暖和有归属感的家。当然,燕窝也好,鸟巢也罢,全靠它们自己精心堆垒、构筑和用心保护。同样,人们的"安乐窝"——家,也有赖于家庭成员同心同德构建。作为社会公民,但又不是普通公民的领导干部来说,在为官从政的同时如何"顾"家,把家庭建设好,使自  相似文献   

8.
<正>从政环境,既包括领导干部为官从政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也包括领导干部在一起工作形成的共事微环境。社会大环境与共事微环境相互影响,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并且长期起作用的,还是共事的微环境。换言之,领导干部如何共事,体现的是人品、是党性、是信念、是作风,对从政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党是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9.
《科学咨询》2004,(21):30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最近发表题为"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的文章称,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共产党人的官德,十分丰富,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就是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的"为民、务实、清廉"."为民"是官德的核心;"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朋党兴,政事乱。唐朝末年,面对牛李党的纷争,唐文宗发出了"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慨叹。此后出现的北宋新旧党争、明末东林党争、清末帝后党争,都反映出历史上的"圈子文化"一直是困扰封建官场的一个顽疾。"圈子文化"的形成与残存延续,与众多从政者的依附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至今天,在消极腐朽"圈子文化"的惯性影响下,这种"依附式"从政心态仍残存于一些从政者心中,并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一、"依附式"从政心态的本质解读  相似文献   

11.
正官员的言论基本能反映他们的从政理念、政治立场,当然,我们也要具体考察官员的政治实践和具体行为。对于主张"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来说,我们可以从他的言行中体察他的为官之道、从政之德。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故亦称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相似文献   

12.
西汉丙吉是古代贤臣良相的典型代表,在参与开创"昭宣之治"的过程中彰显出良好的从政心态。他护佑皇嗣,口不言功;问牛不问人,善识大体;理解下属,宽以待人;为国荐贤,心怀社稷。这启示当今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干事创业中要淡化功利,保持平常心;顾全大局,强化责任心;胸襟开阔,常怀宽容心;脚踏实地,永葆事业心。  相似文献   

13.
官德,是为官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品行素养与从政德行。在官德的诸多规范中,“忠”是最基本的德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这些检验现代官员道德品质的伦理价值早在古代就已是官德的核心内容,合理吸收借鉴古代“忠”的含义,对提高官德修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领导干部群体中存在一些懒政怠政、敷衍塞责的心态和行为,即"为官不为"问题。"为官不为"不仅会造成政策执行不力,影响政策落实,而且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信任感,损害党的执政基础,降低政府公信力。"为官不为"是一种顽疾和疑难杂症,不能等同于一种单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表现问题。治理"为官不为"要取得切实成效,必须综合施治。一、把规范权力作为基础"为官不为"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不当为、不作为、乱作为,扭曲了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广大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遵循,更是组工干部履职尽责的行动指南。淡泊得失。组工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正确对待荣辱得失、进退留转,真正做到信念坚定、为民  相似文献   

16.
清朝"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立檄拒礼",初心不改,一尘不染,以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享誉千古。南宋监察御史梁成大明目张胆"办展"索贿,为官一生,贪腐一路,遗臭万年。于成龙与梁成大虽悬隔数百年时空,却不失为我们今天领导干部为官从政"正衣冠、明得失"的正反两面历史镜子。  相似文献   

17.
<正>"为官不为"是政府公务人员对待职责、对待工作的一种心态和状态。"为官不为"现象与个人素质、政党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自政府产生之后就不同程度存在。当前,随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行和深化,我国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越来越严,群众对政府公务人员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等认识和行为,值得高度关注,亟待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18.
正"恩欲归己,怨使谁当!"这是北宋宰相王曾的一句名言。他为人方正持重,始终认为,为官从政不能"收恩避怨"。"收恩避怨",就是讨好人的事抢着做,得罪人的事躲着走。这样的人一定能落个好名声吗?未必。反之,那些一心为公事、不怕得罪人,甘于"食落众人口、罪过一人当"的人,也未必真会得罪人。  相似文献   

19.
<正>《争臣论》是韩愈有感于贤士阳城被荐为谏官五年,每日饮酒,为官不为,未尝言事而作。韩愈严正地指出:"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如辞官不做。作者站在儒家积极"用世"的立场上提出,有道之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兼济天下",而且更进一步指出谏官应敢言直谏,不顾个人安危:"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相对于儒家的为官当为伦理,作为党的干部,更应该修炼和践履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发奋有为的从政之德。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开展解决"四风"问题的大扫除活动,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划定了"高压线",于是一些关于"为官不易""当官难"的抱怨声便不绝于耳。如何让自认"为官不易"的领导干部有所作为?笔者认为,要从领导干部思想深处纠偏,做到知难而行、迎难而上、化难为易。一、知难而行,善谋善为"畏难苟安则难,知难而上则易"。领导干部要放平心态、摆正位置、常修官德,不断增强"为官有为"的使命感,知难而行,善谋善为。一要端正"为官"态度。当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