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晓声是一位以写农村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笔下的农民形象真实生动,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通过这平常朴实而带有鲜明个性的农民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数十年农村的生活风貌,展现了农村新的社会变化。高晓声写农村和农民之所以成功,自然主要在于对农村生活颇为熟悉,以及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但也同他娴熟的艺术表现是分不开的。而在他的艺术表现中,细节描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他这方面的成就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文学创作主体因乡村逐渐被城市化进程裹挟,乡土本位意识呈现出紧张状态。对近年几部有代表性的乡土叙事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出这种紧张状态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作主体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困惑和焦虑;而缓解这种紧张状态最为典型的方式是在作品中强化乡村的生态意义,以"野地"与"城市"作直接对抗。  相似文献   

3.
一、本刊简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1年,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现为双月刊,单月5日出版。本刊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研究主线,致力于关注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关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问题研究,主要刊发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以及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研究等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尤其欢迎实证性、理论性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常设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等基础栏目,并轮流开设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科技发展与科学传播、全球化与比较研究等专题。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是一部以审美化手法表现作者生态观的作品。作品通过描述天人兼容与古今变异的自然-社会生态、乡土世界温情与困境并存的精神生态,对现代物质文明影响下乡村变异现象进行反思,蕴含着深刻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生命文明意识,其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土中国叙事"这一概念当下虽然深受学界的青睐,但尚没有被认真界定过。这一概念在当下研究中浮出,是因其融合了"乡土"和"中国"这两大价值元素,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审视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乡土社会及文化问题的文本类型的需要。基于此,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这一概念,充分利用"乡土"和"中国"的组合可拓出的多方面的意义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应该包含以农村农民为呈现主体的"中国之乡土"叙事,而且应该包含以传统乡土社会文明为呈现主体的"乡土之中国"叙事。  相似文献   

6.
《钱包》是高晓声1980年依据抗战时期民间传说改写的短篇小说,曾为高晓声所叨念,但未得到学界的深度关注.结合文本的细读发现,《钱包》运用时空的错置、社会背景的同质模糊,采取近乎闹剧的故事结构和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主要塑造"黄顺泉"这一执着"根基"信念、最终走向死亡的旧时代农民形象,反映了对国民性亦即农民性的另一种反思.《钱包》的写作不仅是对乡土文学农民性格的补充和人物谱系的完善,而且反映了高晓声开始从更纵深的中国社会历史、人类文化层面考察乡村社会现实,从个体的隐秘内心、性格层面观照农民的个体境遇,体现其"文学为人学"的创作愿景,这也许是《钱包》为高晓声屡屡念及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学是一种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英国作家哈代素以乡土小说而闻名,乡土情结贯穿了其作品的始终。哈代小说中的深厚乡土根源和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哈代的乡土精神和小说中所呈现的乡土风貌,展示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质。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朵不朽奇葩,他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基于两位作家所处时代的不同、成长经历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别,对其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意义非凡,尤其是在倡导生态文明、践行绿色意识的今天,既可为当下的绿色写作提供借鉴,也可为增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态意识做点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续前——本刊2014年第2期)1972年,44岁该年,高晓声被借调到公社细菌肥料厂当技术员,成了一名科学实验的能手。大概他对艺术的那点爱好,使他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此时,高晓声不仅自己是农民,而且还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化家庭,和所有的农民家庭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他研究沼气,培植银耳,试验菌肥、农药,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娴熟地掌握了各种农活。在长期的劳动改造中,高晓声感慨是农民给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文学初期众多揭批极"左"政治的文学叙事中,高晓声小说颇负盛名,其价值不只是真实而动态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段农民的生活苦难,而是将农民及其生存艰难置于苏南地域这一特定而宏阔的背景下观照。高晓声小说大多以"粮食""房子""帽子"等世俗生活物象为中心意象进行情节的营造和人物的塑造,一方面呈示了苏南农民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和心理,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具有地域特征和经典美质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晓声小说独特的言说策略和特有的政治问责和历史反思。苏南文化视域下的农民生活苦难叙述,造就了高晓声乡土创作的特质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