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国际经验看,商品流通对生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不论是何种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大生产。我国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应该把商品流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快我国现代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村垃圾的治理工作纳入到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美国是农村垃圾治理较早和效果较好的国家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农村垃圾治理基本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本文选取美国农村垃圾治理情况进行研究,找寻出一些经验与启示,为我国各地农村垃圾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生存是数字时代的重要表征。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需要进行数字化赋能与赋权。数字化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推进城市向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赋权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提升治理主体数字化参与和协同的能力。上海市在实践中注重从经济产业、社会生活与政府治理三方面推进转型,将刚性治理与弹性治理有机结合,实现了治理效度与人文温度的互嵌。理想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路径,需要从整体性治理与韧性城市建设两方面系统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4.
社区治理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及治理体制的基础。我国社区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保证基层社会活力以及实现基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国外城市社区治理3种典型模式的具体做法并总结经验,以期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堵塞已逐渐变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城市,交通拥挤堵塞以及由此导致的交通能耗、环境污染的加剧,是我国城市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一。本文主要基于政府职能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进而解决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之中愈演愈烈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2007年12月20日,吉林省高院对上海市宝山区原区长秦裕腐败案作出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原判,判处秦裕无期徒刑,该判决为终审判决。 相似文献
13.
当前,"治理"一词频现,从营利性组织的公司治理、金融机构治理、集团治理、跨国公司治理,到非营利组织的大学治理、慈善机构治理、社区治理、政府治理,再到宏观层面的环境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等,似乎不谈治理就不时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理泛化或普及化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近年由危机频发而导致企业、社会乃至全球的改革,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主要规则和治理结构的再造,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源和话语权的再配置或争夺.因此,"治理一般"成为流行. 相似文献
14.
民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概念.先秦诸子百家重民生、知疾苦的述著非常丰富,有大量轻徭薄赋、养护民生的主张良策.成书于战国至西汉,被顾颉刚先生称为“稷下丛书”的《管子》记载了管仲的言行事迹,其中谈到管仲任相40年,推行“九惠之教”的国策.“九惠之教”是个相当完整的民生管理和社会保障方案.其内容之具体、措施之完整、规制之得当,堪为中国古代民生关怀之大成,对于今天的民生建设有诸多启迪借鉴.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4,(5):8-9
正人口膨胀、雾霾频发、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作为首都,北京已经全面打响了治理"城市病"的攻坚战。2014年1月16日,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将"城市病"首次写进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北京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长期快速发展中,也积累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城市病’,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治理‘城市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推进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 相似文献
16.
17.
"下级糊弄上级"的话题我们早就耳熟能详,讨论多了甚至感觉有些麻木了。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过治理的药方。但政府官员的虚假、浮夸之风还是愈演愈烈,仿佛成了难以治愈的官场流行病,长期以来广为中国社会所诟病。 相似文献
18.
下级糊弄上级的话题我们早就耳熟能详,讨论多了甚至感觉有些麻木了。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过治理的药方。但政府官员的虚假、浮夸之风还是愈演愈烈,仿佛成了难以治愈的官场流行病,长期以来广为中国社会所诟病。笔者认为,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 相似文献
19.
20.
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当口——2007年的9—10月间,我到那里去走了一圈。就像有人说,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较多的时候,十个经济学家会有十一种预测一样,在危机开始的时候,每个去美国的人.也都会得出不尽相似的结论。这很正常。因为每个去的人接触的人不同。观察的行业或地点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的专业背景,甚至风险偏好不同,都会得出差距较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