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王沁 《兰州学刊》2009,(2):114-117
从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考察《呐喊》与《彷徨》,可以发现面对不同描写对象时,鲁迅采用的艺术选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助于抑制作者声音以促生复调效果。通过对《呐喊·自序》的细读并以之反观作品,进一步发现鲁迅小说创作的素材来自于作家难以释怀的启蒙失败经历,写作的目的其实在向读者寻求答案而不是启蒙大众。正是这样的写作决定了小说思想上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也决定了作者对小说在价值判断上的后退,从而影响了创作中的艺术选择。思想的未完成性以及由此决定的鲁迅在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发问姿态推动了小说复调艺术效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竹内好和木山英雄都以鲁迅世界中主体沉没与否作为划分前后期的根据,但在划分的时间界点上存在着分歧:对于"呐喊"与"随感录"时期是属于界点之前还是之后存在着不同意见。竹内好忽略了"呐喊"时期鲁迅写作中"主题性"时有时无的问题,而木山英雄则过分关注于"呐喊"时期的"寂寞"性问题。汪卫东试图弭平这两位的分歧,提出了"第二次绝望"的分期法,认为1923年是鲁迅蜕变的一个关键时刻,此后鲁迅开始朝向其反抗绝望的文学行动——杂文进军。这三种分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鲁迅一生的痕迹是从留日时期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的时代经过一个大的"之间"而走向反文学的杂文写作的时代。这个大的"之间"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经过《呐喊·自序》《希望》的写作并最终抵达《写在〈坟〉后面》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正是鲁迅扬弃虚无世界像而朝向虚妄世界像逐渐转变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才逐渐形成了其"留白"的美学观,而这构成了其杂文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追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等小说的心态时有"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一语,竹内好认为这里的"确信"关系到鲁迅的"回心之轴"。从鲁迅的传记与作品文本中考察"确信"透露的心灵世界图景,并以此作为阐释竹内好"回心之轴"概念的一个突破口,可以确证"回心之轴"描述的实为鲁迅与世界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呐喊·自序》一段文字的细读 ,梳理了鲁迅形成其国民性批判的思想脉络 ,证明它历史地依托于西方近代的观念体系 ,同时指出作者当时也患有启蒙话语与宏大叙事的典型并发症 :将普遍意义凌驾在个体生命之上 ,为精神而蔑视了肉体。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塑造阿Q的创作心理,教学之余,时不时拾得一鳞半爪,值此机会,列出一些,为探讨鲁迅创作心理,提供点线索。 阿Q影象的信息源 作家主体对现实客体的心理经验积累——信息沉积,往往会酿成艺术形象的产生、孕育、成熟,造出长河中的沙洲、小岛——作品。鲁迅说:“我在年青时候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多忘却了”,“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呐喊〉自序》)组成这“许多梦”的人和事,便是沉积于鲁迅头脑里的心理经验积累。这些“梦”里的人和事,也叫做被大脑储存的客体信息。但不是所有储存的信息都能成为塑造人物形象、创造作品的创作信息。只有经过作者的不断筛选、取舍,最后剩下“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才是产生形象、创造作品的信息源。在这些信息中,有些便是产生阿Q影象的信息源。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鲁迅的写作有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慰藉朋友,以及清理自己的难以忘怀的旧梦。《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相似文献   

7.
从鲁迅译《一个青年的梦》看《呐喊·自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歌东 《东岳论丛》2006,27(1):112-115
在《呐喊·自序》的写作过程中,鲁迅对钱玄同来S会馆约稿这一细节的戏剧化描写在叙事策略上对武者小路实笃的剧作《一个青年的梦》中的相关情节有所借鉴。鲁迅读《一个青年的梦》的“感动”是解读“《呐喊》的来由”的一个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8.
在本世纪初,中华民族汇入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中,痛苦地艰难地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那时起,传统的国民灵魂就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开始分化为“传统”与“现代”两种精神的矛盾和对峙。鲁迅作为现代民族灵魂的精英,他那渗透着现代理性精神,富有生命之情的艺术感觉,冲破了传统观念和艺术世界的规范,在《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9.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件小事》构成了鲁迅精神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它折射出《呐喊》时期鲁迅"绝望"与"希望"并立的创作心态。就故事情节而言,以往被结构性忽略的摔倒的老女人,以其麻木的国民形象,与"沉入国民中"的"我"构成同质的链条,而车夫的行为以一种异质的方式触动了"我"的灵魂,唤醒自我并因而加以内省。与《藤野先生》相比较,对象化的客体人物形象并不直接与鲁迅内在精神的觉醒之间相连,而是由主体自我将主观意识投射于客体形象之上时,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增长了勇气是关乎鲁迅精神世界的关键之处,也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这显现出以不懈的抗争虚无与黑暗为根基的鲁迅精神的端倪。  相似文献   

11.
今天提两个建议:(一)建议我们的大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读一点鲁迅的著作,实际也就是建议各高等学校的领导人动员不管是文科的,还是理科的学生读一点鲁迅的书。鲁迅的书很多,我建议读六篇文章。第一篇是《呐喊·自序》。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首先提出要听将令,也就是搞遵命文学,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搞文学。第二篇是《灯下漫笔》,在《华盖  相似文献   

12.
鲍国华 《东岳论丛》2024,(3):42-47+191
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创作小说集,《呐喊》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在《鲁迅全集》的编校过程中,《呐喊》的文本和注释形态既受到不同编辑理念的影响,又遭遇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该书的编校注释彰显出中国现当代出版史的若干问题。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不同处理,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重读鲁迅《呐喊.自序》,我们能够发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与其他更积极的新文化运动的鼓动者之间的思想分歧。鲁迅的“五四”有别于一般“新青年”的“五四”,对这种差异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复杂性的理解,并最终走出今天关于五四评价的种种争议,寻找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文,随着现实的急剧变化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而历史小说这种体裁一直引起鲁迅的创作兴趣,早年“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的誓言也不能阻止他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这一点恰恰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切身感受过种种苦于不能忘怀的东西描写和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三部与民元革命相关的小说中,分别塑造了的夏瑜、N先生、假洋鬼子三个面貌各异革命党形象。这三个革命党形象出现在民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民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观念和精神状况,成为鲁迅探讨民国理想失落和民国来源失传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般比较重视鲁迅大革命时期从“逆子贰臣”到“现代革命圣人”的思想转变,但忽略了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学观的变化。同时对他早年发生的另一次重大思想转变研究不够。我们拟把鲁迅的两次转变结合起来,把他的思想和艺术结合起来,对鲁迅作一考察。否定——鲁迅的自觉扬弃在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坚决否定与无情批判的过程中,鲁迅也进行着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最醒目的是他对文艺的态度。他从1906年弃医学文后,对文艺的作用备极推崇,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但二十五年后,鲁迅却说:“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虽然鲁迅此后并  相似文献   

17.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构成鲁迅前期创作<呐喊>、<彷徨>的核心语汇和中心发展线索,通过对五四<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导话语的剥离,展示了鲁迅小说创作中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心灵之旅──鲁迅《呐喊》、《彷徨》失常人格论柳易江在《呐喊》、《彷徨》的二十五篇小说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游记结构。鲁迅在创作时,导游的,并非是故乡的山水草木,星移物换,他要向读者叙述的,却是:人物心灵的图象及其坎坷的历程。鲁迅写小说,做杂文,为的都是...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生用熔铸着民族传统经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而"海洋"元素也可视为理解其创作与精神的新思路.从地域空间来看,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面海而居的环境与对生命人生的思索相遇,使其精神世界更加敞开,作品中多样的"海洋"物象更是开拓了他的创作视野.从精神层面来看,鲁迅有着开放探索、追求个体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正与海洋文化精神具有某种同构性.尽管鲁迅一生似乎并不热心"海洋",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命中与"海洋"的邂逅,以及文学作品与精神气质中浪漫的"海文化"气息,以此可以窥见"人间鲁迅"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