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跃文在小说《大清相国》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集"清官、好官、能官、德官"于一身的"全人"形象——陈廷敬。当年王岐山离任北京市市长时,曾向同事着力推荐《大清相国》一书。2014年年末,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又实地考察皇城相府,对陈廷敬的德才勤廉赞誉有加。这个沉寂多年的"大清相国"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多方解  相似文献   

2.
正王跃文的作品因对权力与腐败的精辟剖析,对腐败现象的深刻揭露,对正面官员形象的积极肯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执著期盼,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围绕其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对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塑造,以及如何看待"清官""贪官",如何认识道德自律与明纪严法的重要性,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道德自律,与制度建设同等重要记者:您的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  相似文献   

3.
岱清 《领导文萃》2015,(7):93-96
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一书用"几近完人"形容陈廷敬,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可称全人"。从御史台到巡视制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刚刚中举的陈廷敬就赶上朝廷举行会试。科举史上,参加会试几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陈廷敬第一次会试就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当时,陈廷敬的名字还是"陈敬",由于与别人同名,朝廷就给他加上"廷"字,改名陈廷敬。  相似文献   

4.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为官50余年,对"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虽贵为宰相,却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距陈廷敬故居大约500里外的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上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  相似文献   

5.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1639~1712),21岁中进士,入仕53年,是康熙皇帝的恩师,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康熙时期是清朝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原因,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综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  相似文献   

6.
读史以知兴替。读《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二》,知皇帝与相国微妙关系,不可不读也。中国大一统皇权专制王朝中人主与相国的关系范式,是在汉高祖的时候被确立起来的。汉高祖与萧何的关系,对其后历代王朝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这一范式由以下内容构成:皇帝用人,以权术势控制政治大局,相国用事,在经济、法度、战事等各方面为皇帝效力;从人才角度看,皇帝多为二三流人才(刘邦再精明,充其量只能算二流人才),相国多为一流人才(萧何是没有争议的一流人才);皇帝的心思主要用于防止相国或其他大臣谋反,几乎无有例外,相国的心思主要用于谋国事,真想僭越谋反的…  相似文献   

7.
<正>第一要诀:等。想想看,一个年纪轻轻差点连中三元的得意书生,该有多大的野心。可是,他纠缠到了科场贿赂案中。幸运的是,他碰到了命中的贵人:卫向书。卫大人在被罢黜之际,送给陈廷敬一个字——"等",让陈廷敬好好蛰伏,守得云开见明月。  相似文献   

8.
<正>官场哲学,一度被解读为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生存哲学。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上就有很多不成文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经过千年沉淀而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唯"上"是从等官场糟粕,在当下官场仍然有大批拥趸。局外人看官场,似乎总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官员群体行为。十八大以来,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官风好转,整个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一些官场"明规则"逐渐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并对污染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名言。但公元前193年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以后,他在相国的职位上用喝酒取闹的着意创作,赋予了其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年轻干部在进入官场、面对可能存在的各种官场不良现象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良好心态,引导自己,保护自己,进而督促自己为改良官场环境、净化社会风气而尽责。笔者认为,在此情况下,年轻干部应当具备以下六种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11.
官场上有不少现象令人费解,笔者把它说成“官场文化”,不知妥不妥。笔者之所以称之为“官场文化”,是因为官场里的不少东西,已经有了“文化”的味道,“约束”、“引导”、“规范”着官场里的许多行为。谁超越了这些“规范”,谁就会被官场上的官儿们认为“没文化,不懂规矩,没涵养”。……  相似文献   

12.
所谓"官托",是指以捞取好处为目的而替人谋官,在官场不择手段地穿针引线的中间人。"官托"是官场客观存在的腐败现象之一,是官场乱象丛生和病象蔓延的产物。领导干部为官一任、责任重大,应当带头应对、整治"官托"现象,正用人风气,净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官场的诟病素来不少。或认为官场险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认为官场阴暗,黑幕重重、潜规则多。按照这样的逻辑,进入官场,无异于进入大染缸,难免被染黑,如果洁身自好,则将遭到"逆淘汰",早早出局,或被边缘化,成为闲人。这种千年积淀的认知,导致不少人对官场形成了某  相似文献   

14.
《领导文萃》2010,(20):89-91
一些人通过官场小说了解官场,希望从中窥探到官场生活的真实,但官场远比小说更复杂。面对多数读者经验之外的世界,一本《芝麻官悟语》给民众提供了了解官场的另一种可能。它不是小说,而是官场真实景象的描述;它没有捕风捉影,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当事人,就是官。  相似文献   

15.
王运宝 《决策》2009,(11):10-13
官场小说已经构筑起一副“现代官场生态全景图”。但官场永远大于“官场小说”,文学是现实的艺术提升,不可能全部复制官场现状。  相似文献   

16.
官场潜规则与党的意志"中梗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宛夫 《领导科学》2004,(22):14-15
官场自形成以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规则,生活在官场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才能在官场站稳脚跟,直至平步青云,否则,是注定要栽跟头的。官场规则有显规则和潜规则之分。显规则是写在文件、规范、制度里的,往往是为了正确的目标而设定的,是维护官场清明的保证。潜规则则是在官场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股暗流,它裹挟着官员们按照自己的流向前进,一旦有人想逆它而行,就会有被吞噬的危险。官场潜规则对显规则形成了棚架和抵制作用,使得好的政策难以落实,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官场腐败。今天,在我们的领导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吴明华 《决策》2010,(9):34-36
从闯入官场到被逐出官场,姜宗福"潜伏"官场的经历演活了一则官场寓言。"官场潜规则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领导签字,横着签意思是‘可以搁着不办’,竖着签则要‘一办到底’;如果"同意"后面是一个实心句号.  相似文献   

18.
解读官场潜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恩泽 《领导科学》2004,(22):12-13
一石激起千层浪。福建省连江县委书记黄金高致人民网的一封信公开后,舆论沸沸扬扬,一时间,官场潜规则被拎到台前示众,成为人们评说的焦点。心照不宣的护官符官场潜规则是官场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的一些不成文但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是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但恰恰是这种难以冠冕堂皇地摆在桌面上的非正式规定,这种约定俗成的官场游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官场运作。官场潜规则是不登台面但颇具约束力的官场办事规则。官场进退维谷,只有深谙潜规则的人方能顺利通行。如果有谁不“安分”…  相似文献   

19.
正官场负能量是败坏党风和干部作风的始作俑者,可谓反腐败、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年轻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要始终做到立场不移、信念不改、本色不变,就要抵得住官场负能量的诱惑,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事业的抉择。一、官场负能量的诱惑政治诱惑——仕途发展上,想比别人提拔更快一步一些干部认为,官场如赛场,如果起跑慢了,即使中途发力,也可能被别人甩在后面。在官场上,确实有一些干部不是靠能力、实力和人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决策》2010,(10):101-101
作者翟永刚对官场的波诡云谲、风云变幻,官场中人的酸甜苦辣、命运沉浮,自然体会很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